清代人口的数量概况
提到清代人口,我们一直有一个误解,因为明末人口据估计约1亿左右(明末一直对统计人口不准确,最近的一次统计为天启6年的统计也就是1626年,为5165万人左右)。但是顺治8年统计确是1063万丁。这给人一个非常大的震撼。难道明末清初消失了将近9000万人?明显这个数字是错误的。注意分析你会发现,前边的用的单位是人口,而后边用的单位是人丁。一个字的差别但是数据却非常非常大。
清初(1734年)以前一直以“丁”为统计单位,丁在之前指能服役的男子。也就是说,等于只统计了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漏报了70%以上的人口,可能更多),据记载,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的统计一直是统计的人丁数。从雍正开始统计的人数为人口数。为什么雍正皇帝的统计忽然间就从人丁统计变成人口统计,要从雍正皇帝的行政改革说起。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在位做了几项大的改革,其中有一项最重要的举措,就是雍正帝在人权方面的一次改革,那就是削除一类人的贱民籍。雍正元年(1723年),山西、陕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的后代,雍正命令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民户,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绍兴曾反对朱元璋的那些人后代的“惰民”籍,使其成为民户,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下令免除粤东“蜑户”籍,使其成民户。另一项举措,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到乾隆时,这一政策推广到了全国。这两项政治举措要想真正落实下去,都离不开准确的人口数量。也就是说,从雍正年间开始统计的人口,由人丁统计改为人口统计。
按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了解到清代人口数量。
据统计:
从天启6年(1626)年到顺治7年(1650年)之间为中原最乱的时候没有人口统计数据。
清世祖顺治八年 (1651)人丁约为1,063万,那么人口就应该在4000万人以上。
清世祖顺治九年 (1652)人丁约为 1,448万,那么人口就应该在6000万人以上。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1682)人丁约为 1,943万,那么人口就应该在8000万人以上。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1685)人丁约为 2,360万,那么人口就应该在9500万人以上。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 (1712)人丁约为 2,462万,那么人口就应该在1亿人左右。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 (1713)人丁约为2,358万,那么人口就应该在9400万以上。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人口约为12,611万,也就是1亿2600万左右。
清高宗乾隆六年 (1741)人口约为14,341万,也就是1亿4300万左右。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人口约为18,181万,也就是1亿8100万左右。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1764)人口约为20,550万,也就是2亿零500万左右。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1776)人口约为20,809万,也就是2亿零800万左右。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1790)人口约为30,148万,也就是3亿零100万左右。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1834)人口约为40,100万,也就是4亿零100万左右。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人口约为41,944万,也就是4亿1900万左右。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 (1887)人口约为37,763万,也就是3亿7700万左右。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1901)人口约为42,644万,也就是4亿2600万左右。
清逊帝宣统二年(1910)人口约为 43600万,也就是4亿3600万左右。
由于很多时候统计的误差和统计的方式不同,造成人口数量严重失真。很多人拿着清代顺治8年的人丁数量当人口数量来讲解历史,这本身是对历史不尊重,另外用这个数据来讲解,后期人口突然爆发,中间数据跨度之大,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成人口数量增长幅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