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权无势的武则天,凭什么扳倒王皇后与萧淑妃?

唐高宗李治所在时期大唐王朝可以说是政通人和。在对外战争上,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统治时期内的唐朝版图是最大的。而唐高宗初期的换后风波,涉及的王皇后、萧淑妃以及武则天的往事,实际上与上述伟大的功业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历史记载,在唐高宗执政的初期,王皇后不知曲意奉承皇帝,且没有儿子,不为李治所喜萧淑妃因为年轻貌美,且生下一子二女,故而受到李治的宠爱;而武则天,也就是当时的武媚娘,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晚期,身为才人却已经和当时身为太子的李治有了私情

不过在李世民驾崩后就因无子而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看似一生都要青灯古佛地度过了。然而,王皇后为了与萧淑妃争宠,将武则天接入了宫中,在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后,王皇后和萧淑妃以“阴谋下毒”的罪名被废,全家流放岭南。没过多久,为防止李治念旧情反复,二人就被武则天下令缢杀

看起来像是一部普通宫斗剧情,一个最菜的女频作者写的宫斗过程都比这个精彩。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王皇后无子失宠,更多地是因为她出身世家。王氏身世高贵,出身于当时显赫数世的“五姓七望”之一的太原王氏祖父王思政是西魏重臣,其父母两族也都是唐朝皇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当她嫁给李治时,李治还只是晋王。直到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治被封为太子的同时,王氏被封为太子妃。当李治登基后,王氏顺其自然地被封为皇后。这么长时间,萧淑妃都生了三个孩子了,王氏却没有半点动静。

记得《阿房宫赋》里有一句说到嫁给皇帝的“妃嫔媵嫱”,其中的“媵”这一类就是正妃的姐妹作陪嫁,用来巩固帝王的恩宠。在正妃无子时,她的姐妹生下的孩子就算作是她的。

李治如果真的看中王皇后以及其身后的政治势力,作为一个成熟的帝王,即使再厌恶,也会选择亲近她,而不是相反。将王皇后和李治生母长孙皇后进行对比,更能说明问题了,长孙氏及其代表的关陇集团,从皇权的助力,变成了皇权的掣肘。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的皇后,二人自幼成婚,相亲相爱,互相扶持,他们众多的子女便印证了这一点。这在私人感情之外,有多少是在考量着拉拢长孙无忌、让她全心全意地辅佐自己,又有多少是在考量着长孙皇后身后代表的关陇集团的影响?

然而李世民对于长孙家的恩宠和对关陇集团的倚重,造成了李治登基时便要面临主弱臣强的局面:以其亲舅舅为首的世家势力掌控朝局,李治无法真正掌握政权

如果说李治是在有意识地疏远王氏,为的是掌握巩固君权,打破世家大族对皇权的掣肘,那是相当有可能的。

武则天所代表的庶族势力,是李治巩固皇权所需要拉拢的对象。她的父亲只是一名木材商人,因为资助了李渊而获得国公之位,并没有多大势力。武则天做了皇后之后,因为其政治上的抱负,必然要更多地利用庶族寒门的力量,和世家大族争个你死我活。

她在做皇后和女皇期间重科举、用酷吏的一系列政策,目的都是如此。而武则天本身家族底蕴的薄弱,让她即使在成为女皇后,也不可能让武家的人继承皇位,因为这才是武则天成为皇后的原因。

她在成就了个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业的同时,也为李唐王朝扫清了世家大族的障碍。李治和武则天在政治上,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因为萧淑妃不是皇后,儿子不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才得以生下子嗣。所以她和王皇后争宠、想当皇后的行为,可谓是自取灭亡了

李治是一个有着长远打算而且执行能力很强的君王,他本人深谋远虑,并不是很多影视作品里展现的那样,是一个软弱天子。

几个哥哥费尽心力都争不到太子之位的情况下,李治精准地窥破了他父亲李世民对自己“杀兄囚父”影响子孙的担忧,并将自己能够消除这一影响的倾向和能力明确无误地展现给了父亲,这才使李世民觉得在已经年老、随时都可能驾崩的情况下,立一个很可能会少年继位进而被夺取了社稷的十五岁幼子为太子

李治二十二岁登基,在他二十六岁时,就借着“房遗爱谋反案”迅速扫清了可能威胁自己皇位稳固的各个皇族。这也许是李世民留下的辅政大臣的功劳,但也展现其作为政治人物铁血无情的手腕。李治到了二十八岁时,借着“废王立武”的机会,一方面达到自己较私人的目的,另一方面打击世家大族、扶植庶族寒门,以巩固皇权的稳固。

李治三十六岁时,已经因为风疾不能处理朝政,武则天以皇后之尊处理朝政,渐渐跋扈,而李治仅仅用“废后”的提议随手敲打武则天,便让武则天惊惧不已,收敛许多,这些事例无一例外地说明李治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手腕的封建帝王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像李治、武则天这样的政治人物,单用恋爱脑去解读,是十分片面的。李、武二人之间无疑是存在感情基础的,但他们的更多想法和行为,更多地是带有政治考量的。

而二人成熟的政治手腕和施政方针,带来了少有人知的“永徽之治”,也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