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 官阳腊肉包子

 黄仙国 /文

官阳包子勾起了我的回忆,还得从我认识它的那天说起!
1992年6月,楚阳,一阵急促的铃声,一群年龄差异较大的孩子,步入了他们人生的第一个主考场,参加一场决定人生走向的小学毕业考试。
我和父亲大清早起来,太阳刚刚穿过薄薄的云雾,从四川湖北两省界边的尖山子露出半张笑脸。我今天似乎没有心思多看看冉冉升起的太阳,34岁的父亲咚咚的脚步声催我快走快走,龙洞包上挑水的李大娘正卸下扁担稍微休息一下,她惊奇地问:葵娃子,你们跑这么快搞莫里哟?我来不及回答,爸爸随口说道:他小学毕业考试!我们跑到学校门口的时候,校长、班主任、老师都已经站在了学校的不同位置上。我是第一个来到学校的,心里还在埋怨爸爸:生格格的把我这么早喊起来。从学校门口开始,到处的警戒线都已经拉好,爸爸满脸紧张地看着我,一句话不说。他不能进去,就站在学校门口的麻柳树下面等。我心里想,又不热,你站这么大棵树下,搞啷门呢?
上午的语文和自然很快就考完了,我从警戒线下钻出来,爸爸一眼就看到了我,太阳把他晒得满脸通红,汗一颗一颗往下滚,这棵高大的麻柳树对于几十个学生的家长也无济于事。爸爸把我带到了楚阳街上,从裤兜里掏出了一元钱,先买了两支葡萄糖,还剩2毛钱,便来到街上唯一一家包子店,买了两个包子给我。他喝了一碗免费的稀饭,与其说是稀饭,倒不如说米汤算了,看着我吃完了包子。只觉得这包子真的好吃,但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下馆子吃东西。一个管够,两个管饱,吃什么都好吃的记忆第一次被尘封在毕业的画册里。
下午,先前吃了两个包子,然后再喝了两支葡萄糖,去考最后一门数学,心里似乎一点都不慌张了。不知是数学题平时会做,还是包子和葡萄糖的双重功效,做题的感觉特别好。到拿毕业证那天,老师一见我,高兴地对我说:你数学98分,全区第一名。
在我的印象里,早上赶考这条路上的人都一个劲儿地忙,砍柴的、挑水的、赶羊子的、上学的,无一例外,都在飞奔,不小心摔倒了,马上爬起来又跑。没有人原谅你的伤口多大,留了多少血,只在乎你是不是能干完自己手中的活儿。
今天回想起来,似乎不要人讲,我就明白了其中的众多原因。
关于包子的记忆,永远是好吃却没有吃饱的童年乐趣。时隔二十八年的今天,因为监考的原因来到了官阳。10月28日一清早起来,我沿着官阳的街道向下溜达,一眼就望中了热气腾腾的包子铺。儿时的记忆又一次触动了我早晨的味蕾。但是眼前的景象让我又有一点点犹豫,一个衣着干净的中年大娘正忙着包,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慢悠悠地吃,我去了客也不算多,我不去生意也还算好。我进到店里面,背靠背和老爷爷坐下,点了四个腊肉包子、一碗豆浆。习惯性地先喝了一口豆浆,这可是近二十年来喝起来口味最纯正的豆浆,浓淡合适,且有豆子的香味,喝多少就取多少。这一切又把我带回了读高中的食堂记忆,满怀期待的还是这包子呢!
从第一口开吃,到第一个吃完,这腊肉包子都被我好好体味了一番。让我瞬间充满了吃饱的念头,这包子个头真的不小,四个便是满满一盘,一口气吃了六个后,就已经饱得不能再饱了,又喝了一碗豆浆。问:多少钱?大娘心平气和地说:六块五。我瞬间明白了,官阳腊肉包子一元一个,豆浆5毛一碗。
饱饱的感觉让我不断和县城章家湾向包子作比较。向包子两元一个,豆浆一块一碗,吃顿早饭常常要花掉我二三十元才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还是我吧,我肚子还是我肚子吧,在官阳几元钱能搞定的事情在巫山非得要几十元才能勉强有个结果呢?
细看下面这表格也许能发现一些事实,对我们接下来的分析也许有所帮助:
一个包子近三十年的变迁,我想把它说清楚,但是知识就是这个样子,你即便感觉能说清楚,或者已经说清楚,但是别人未必就相信。大学问家朱熹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即便只是一个小小的包子,想要把它说清楚,首先就得去把它悟清楚,悟到多少完全取决于你怀疑的源头。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怀疑既是知识的钥匙,怀疑也是无限的探求!
包子起源见自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相传,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行到泸水时,军队无法渡河,于是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祭祀后大军顺利渡河。这种祭品被称作“蛮首”也叫作蛮头,后来称为“馒头”。
到了唐宋年间,馒头逐渐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
到了南宋,《梦粱录》中的“酒肆”记载:酒店内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等。这里称呼的“包儿”应该就是方言中的“包子”。这时包子的馅料已经非常丰富了,不过依旧是馒头、包子不做具体划分。
到了清代,馒头和包子终于有了明确的区分。《清稗类钞》中记载: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包子虽然不是生活的主食,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演变,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在不同地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从官阳回城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包子的价值是什么?二是包子的满足度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包子对于老百姓来说,太普通不过了。但是真要问起包子的价值是什么?我想,每个吃过的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一是物质上的价值(主要从生产者方面考量)。大环境下生存,每买一个东西,首先是物理性能的获得。包子对于做包子的大娘来讲,便是面粉的价值、馅儿的价值、店面的价值、水电气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等等。
二是情感上的价值(主要从消费者这方面考量)。对于买包子的老大爷来讲,那便是分量的价值、味道的价值、支付货币的价值、偏好的价值、满足程度的价值等等。
三是激发购买的欲望和忠诚(从营销策略和手段考量)。产品在市场流通的时候,从生产到消费,有购买的欲望而且又有能力完成支付最终才能形成需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我们的欲望和忠诚,很多时候是建立在用具体产品的功能去体现我们的感性体验和满足,这是我们在大千世界生存的情感支点和心理寄托。
价值判断——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饭来张嘴,张嘴就暴露出了密密麻麻的味蕾!味蕾就像我们的另一双眼睛,在无知无求中帮我们去探求那个被欲望冲得千沟万壑的世界,帮我们去感受心里永远都潜在的愿望被能力裹挟的个人所得。官阳包子吃一次,就勾起了我们关于生活能有的记忆,打开了我们个人味觉世界的阀门!回忆很多时候就像个说书人,用充满乡音的口吻,跳过水坑绕过小村,等,与你相遇的那种缘分!
官阳的山,官阳的水,官阳风情养育了官阳人。初来官阳,我们是近乡情更怯的来人,吃什么都不再重要,只是味蕾在一次次唤醒我们的心路历程。我一个人两手空空来到久别的官阳,看山是山,见水是水,物我不语,邀月举杯,对影三人。
吃完官阳腊肉包子后,心中似乎有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美在缓缓流淌,流过小桥,流过村庄,流过车来车往,最终无处安放!
官阳腊肉包子,最能让人回味的是物美!物美就是万事万物本身的美,但这个美并不是一个孤立地存在,与人的主观欲望又是一一对应和彼此联系的。
欲望是个人的,物美是社会的。官阳腊肉包子的物美,一者,面粉美。从农民学会种植开始,小麦的种植面积渐渐扩大,渐渐改良,野小麦无数次看着自己的地盘儿被农民伯伯疯狂地占为己有。其次便是机器大生产,小麦被粉碎后,白白的面粉和黑黄的麦麸成功分离,面粉变得更加洁白,不再像粗粮的感觉,吃包子也变得是追求生活的一部分。二者,发酵美。今天的发酵技术了不得,玉米到酒、麦麸到酱油、废渣到发电等都是技术进步的表现,但今天官阳的包子仍然用传统的“老面”发酵。三者,佐料美。舌尖上的中国很大的意义来自于食材和调料的选取,老干妈、豆瓣酱、老坛酸菜等都是为了达到特别味道的中国式手段。四者,腊肉美。包子的美很多时候取决于肉的品质,包牛肉馅叫牛肉包,包鲜肉馅叫鲜肉包,包腊肉馅就叫腊肉包。官阳地处中纬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环境中,肉的质感接近自然、接近野味、接近生活,这里经过烟熏的腊排骨、腊猪蹄、腊香肠都是巫山食材中的精品。自然以此做出来的腊肉包子就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家乡味道。一旦吃过了,就像回家了!
官阳腊肉包子,最让人喜欢还是价廉!生活不会跟任何一个人开玩笑,你愿意买且有能力支付才叫消费。官阳包子之所以价廉,是离不开这片承载它的美丽乡土,江南美景像玻璃,一锤子下去就会碎;黄土高原像战场,千军万马过后禾苗笑着长高。而我心中的官阳,不如江南易碎,也不如黄土绵长,恰恰这种不起眼的乡土,把秋天的丰收放在自己心上,不是为了让人远远欣赏,而是另外一个生活世界的吃穿不愁。
每个官阳人自己吃穿不愁,才没有贪得无厌地去向市场索要自己的非分之想,这就像一个吃母乳和吃奶瓶长大的孩子,吃饱了的感觉极其相似,但是吃不饱的时候,吃母乳的孩子不会责怪良母,吃奶瓶的孩子则会摔坏奶瓶。官阳的腊肉包子做得比别人的大一半,吃的个数自然就比别人少一半,价格还比别人的便宜一半,这份“价廉”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关注乡土风情中长大生活的人,用世俗的眼光你只是在度人,而不是在渡人。奈何桥不长,烦恼很长。忘川河不宽,摆渡很宽!
官阳腊肉包子,是最真的生活记忆涟漪。从官阳出来,天还是那么蓝,云含羞地缠绕着每一座山的细腰,车像决堤后的洪流冲淡了我们关于这种生活的印痕。
官阳的山,我带不走,官阳的水,我也带不走,只剩下盘盘弯弯的小路,把记忆洒在道路两边的树影其中,叫做生命的年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