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期刊论文的高考地理试题研究10——以雪线为例

一、什么是雪线

关于雪线,单之蔷在《雪线中国》一文(《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8期)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该文有丰富的山地雪线图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找。当然,关于雪线概念专业的分析应该是这样的:

以下是地理教材中关于雪线的描述:

雪线是垂直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界线(另一条重要界线是林线,或叫树线),指的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其海拔高度受气温与降水的共同影响,一般气温高的山地雪线也高,而降水多的山地雪线又低。因此,雪线高度是山地水热组合的综合反映。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日照高于北坡,但有丰富的降水,所以雪线低于北坡。——刘南威 主编《自然地理学》(第二版)P608

二、与雪线有关的高考地理试题举例

【例1】(2012江苏地理,1~2)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 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 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1)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试题背景素材来源分析】

[1]蒋复初, 吴锡浩, 王书兵,等. 中国气候雪线空间分布特征[J]. 地质力学学报, 2002, 8(4):289-296.

[2]单之蔷. 雪线中国[J]. 中国国家地理,2011,(8):18-51.

[3]吴锡浩, 祝一志. 中国气候雪线的高程计算及变化规律[J]. 科学通报, 1990, 35(6):451-453.

【试题设计分析】

图像设计:该组试题的图像取材于单之蔷的《雪线中国》一文,如下图:

但是,从中国雪线图的角度来看,蒋复初, 吴锡浩, 王书兵,等人的《中国气候雪线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的图像出现的时间更早,如下图:

与《林线中国》一文类似,《雪线中国》一文中的雪线高程等值线图采用分层设色地图的形式呈现,而且等值距也由上图的100米改为500米,显得更加简洁。

吴锡浩, 祝一志的文章中关于雪线的图像出现的时间更早,可以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雪线高程指的候雪线高程,即理论雪线高程,是通过计算得出的,如果当地的山地海拔没达到雪线的高度,那该地就没有雪线。

内容设计

第(1)题考查考生的读图获取信息能力,难度较小。如果想进一步挖掘图中的信息,可以参考蒋复初, 吴锡浩, 王书兵,等人的《中国气候雪线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的结论,如下图:

第(2)小题以梅里雪山为例,通过比较的形式考查影响雪线的影响之一——降水。难度较小。该地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与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多,导致雪线较低。


【例2】(2010福建文综,3~4)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

(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2)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

【试题背景素材来源分析】

[1]姚永慧, 张百平, 谭靖,等. 长江上游山地垂直带谱及其空间分布模式[J]. 地理研究, 2009, 28(6):1633-1643.

【试题设计分析】

图像设计:该组试题的图像直接来源于论文中的图6,如下图所示:

命题者对论文中的图像进行了简化处理,将不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的信息去掉。

内容设计

第(1)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考查了利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这样的知识点。试题难度较小。

第(2)题考查影响雪线的因素。难度不大。论文中关于上图的分析如下:

题干中保留“长江上游”,而论文中的“长江上游”地区的界定如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