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生死是人生的根本问题。
当年王阳明读书、修道、经历诸多磨难之后,觉得世间一切欲望之类都看破了,但唯独是生死之念难以释怀。
“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他说“生死”是生命从无到有带来的,所以很难去除,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参透这一关,如此才能心无挂碍。
《西游记》里孙悟空从花果山出来就是追求这样的境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才是大自由,大自在。
每个人都是惜命的,乔布斯说死亡是最好的发明,可他也是想多活几年,不惜耗费巨资想办法,找各种医疗措施续命。
就算是知道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老人,如果有一线希望能让他多活一段时间,他也不会放弃。问一问那些富豪,坐拥金山银山,可到了生命的尽头,他们是愿意拿一切去换生命的。
我曾看有人在得了绝症之后的感言,他们在临终之前大都很懊悔,后悔以前太拼,错过了人生最好的时光,如果能够重来,哪怕活得再卑微,只要能每天见到家人,也是心甘情愿。
可人生没有重来,一切都是既成事实,死亡的脚步不会有任何停留。
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死亡真实不虚,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只有想明白了根本性的问题,人生才能有真正的改变。古往今来,能够参透生死大关的人寥寥无几啊。
人生有多种多样,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但归结起来,也不外乎有二种;活得累和活得潇洒。面对同一个客观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什么有的人活得极其艰难,有的人相对就活得轻松自在?其中除了天赋差异外,就是聪明人懂得调整个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审时度势,超然处世,顺应自然,这样才有可能冲樊笼破拨去万累。
在人生的曲折道路上,当遇到难解的人生方程式的时候,明智的人就选择“顺其自然”,“静观其变”,因势利导的做法。乐天知命。了解规律并尊重规律。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尊重规律的经验之谈。凡事看淡,看开,看远,什么功名利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终身为此,忙忙碌碌,巴巴结结,实在活得累,不值得。
万物有生有死,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对生和死的态度,形成了每个人的生死观,生死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处世哲学;生活态度。生和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的生和死是不可避免的,就象白天和黑夜一样平常,“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个人的降生是依循着自然界的运动而生,一个人的死亡也只是事物转化的结果;生若浮游天地之间,死若休息于宇宙怀抱,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生也好,死也罢,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可怕的。
从根上说:“人”最初本来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连生命的气息也没有。“人”仅仅是夹杂在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状态中,而后才有了生命气息;这种气息变成形体,形体再度就有了生命,现在又变为死。这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循环运行一样。“人”死了是很平静地躺在宇宙这间巨大的居室里,没有彻悟生命的本质了。
“人既然已经死了,就等于回归了宇宙自然之中,暴尸或深葬,为鸟啄,为蚁食,反正都一样,何必那么在意?承认生命的自然属性,当生则生,不当生则不生。生则好好生活,死则超然以对。生命遏不住,死神更难扼,何况从宏观上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是人类的新陈代谢。有新新陈代谢,历史长河才源远流长。
人的生死有时就是“有定数”应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顺其自然,就是在大势已去时,想得开,不能钻牛角尖,特别是对少年夭折,中年短命,突然变故,死于非命的打击,要寻找平衡就得这样想,才能解脱。不然你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眼前的现实,最终死而不能复生,活人总要活下去,一切悲观消极都无济于事。
生命是宝贵的,短暂的,重生乐生,在有限的生命岁月,创造更多更高的人生价值,使生命更有意义,不枉来世上走一趟。世间的事情永远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会有人一辈子都去追求完美的东西。
歌德有句名言:“生活在理想的世界,就要把不能的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来处理。”是的,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歌唱,活着就应该笑,因为只有笑,在是苦难最好的归宿。“笑对生活”就是乐生重生。“顺其自然”,追求高,看得透,想得开,活得既有意思,有价值,又比较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