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部队一直处于被动局面,朱老总查明原因整顿,部队禁止经商

晋察冀军区是聂荣臻在抗战初期,率部在敌后建立的根据地,因发展迅速,被毛主席誉为“敌后抗日根据地模范区”。

抗战结束后,晋察冀军区的表现开始走下坡路,无论是作战,还是军区发展受到限制,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尤其在1946年,晋察冀军区先后在大同、集宁、张家口战役中失利。而华东、东北战区开始组织大规模战役,从被动逐渐转向主动,只有晋察冀军区还没有打开局面,没有打过整军、整师的歼灭战。

为此,以刘少奇、朱德组成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到晋察冀军区指导工作,少奇同志主要负责土改工作,朱老总负责扭转军区被动局面。

朱老总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军区作战经验教训,调查各单位的状况。其中,最让朱老总揪心的是部队生产经商问题。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抗战八年中,八路军部队得不到蒋介石物资补给,只能自给自足。为民主统一战线,又不能像红军时期,打土豪,分浮财。要想让部队有物资保障,就需要各自部队想办法,部队大多数采取经商。

抗战时期的晋察冀军区,轻工业初具规模,边区的军民实现自给自足,身在还能接济其他兄弟部队和延安。

在这一方面,晋察冀部队贡献是非常大的。

抗战结束后,随着国共双方要坐下来谈建立联合政府,签订停战协定。军区一些抱有和平幻想的人思想麻痹大意。甚至为此,整编军队,晋察冀军区10万人转业到地方,大大削弱军事力量。

1946年,在大同攻坚战、集宁战役、张家口保卫战中,都能明显感受到兵力不足。

张家口保卫战后,部队虽然做出总结教训,可从根上并没有解决。部队生产经商严重制约部队发展。

当时,晋察冀军区很多单位都有生产任务,部队一边打仗,还有一边搞生产,兵力分散,各自为政、纪律比较混乱。

晋察冀虽然成立野战军,也都是临时组建起来,而且还没有脱离游击战范围。人数不少,能打仗的人不多。

朱老总找到晋察冀军区的症结后,开始对症下药。

第一,让晋察冀军区统一认识,要树立打大歼灭的思想;第二、重建野战军,军区与野战军工作分开,提高野战军的作战能力。

为此,朱老总和少奇同志商量,部队割掉大尾巴,轻装上阵,就必须让部队停止生产经营,专心作战。组建统一的后勤管理部队管理军队的生产经营。

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察冀野战军和后勤部建立起来,军区有机动灵活的野战部队,从而适应打运动战和歼灭整的要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