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近年来一个网络流行词汇“道德绑架”经常被一些人津津乐道。笔者这里对此谈谈个人一点浅见。
所谓道德绑架,主要是指在平时的道德判断过程中,人们以超出评价对象应有的道德水准来要求和评判他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这里的关键是看被评价对象是否应该具备应有的道德水准。比如一个年轻人在公交车、地铁上是否给老年人让座的问题,一些网友认为“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理直气壮的为这些不让座的年轻人辩护,如果有人责备年轻人为什么不给老年人让座,年轻人或者第三者就会认为这是对年轻人的“道德绑架”。无独有偶。2008年汶川地震后发生的“范跑跑”现象,引起了许多善良的人们的强烈愤慨,但也有不少网友甚至是范美忠自己也都认为这是对他的“道德绑架”。实际上,这种认为“道德绑架”的观点是非常荒唐的,失去了基本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把逃生这一动物本能视为人的本能,这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社会化,忽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对此,我曾经发表拙文《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评“范跑跑现象”》,网上现在还能搜到。关于是否道德绑架,我以地铁或公交车为例来现身说法。第一例:1984年暑假,我从日照坐车到青岛,因为那时道路还不太好,到青岛需要四个小时,属于长途车,我特意在乘车前的下午提前购买了最前排的座位,属于对号入座。在汽车刚驶到日照市郊的时候,上来一批乘客,其中就有一个60多岁的农村大娘,她站在我旁边,我略微犹豫了几秒钟,马上就为大娘让了座,直到她到胶南下车后,我才有了座位。第二例:有一年暑假,我和爱人带着一岁的女儿在青岛坐公交车,车上没有座位,我爱人抱着女儿站在一个坐着的年轻人旁边,那个年轻人熟视无睹,假装看不见我爱人抱着孩子,就这样过了两三站,站在我们旁边的一个青岛大姐看不下去了,大声指责这个年轻人:“你站起来!给这个抱孩子的女同志让个座。”第三例:我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亲眼目睹了崂山一中一个女生先后为上来的老年乘客让了三次座位。关于公交车和地铁的特需专座,我认为,在没有特需乘客坐的时候,谁都可以坐;但如果上来了特需乘客,原来坐在这个座位的非特需乘客就应该及时让座。另外,即使坐在其他普通座位的年轻人,如果见到特需乘客,自己在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也应该及时让给那些特需乘客。那些得到让座的特需乘客,应该真诚地向让座的人表示感谢。对此,我认为这不属于对那些让座的年轻人的道德绑架,因为这是一个年轻人应该做的,是举手之劳,并不是什么难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我们既要尊老,也要爱幼。当然,那些极少数为老不尊者,是坏人变老了,一辈子没有“成人”,也是人生的失败,需要深刻反思。在利我与利他的关系上,利我既是人的动物性,也是人的社会性;而利他则超越了人的动物性,而指向了人的社会性,是人性对动物性的超越,也是道德的升华。人可以利我,但也应该利他;而如果仅仅停留在利我的层面上,还大谈特谈“道德绑架”,甚至以“道德绑架”来为个人的自私辩护,那就陷入片面甚至错误的道德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