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敬东先生的《记忆青蓝——王通讯序跋集》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杨敬东先生是中国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著名人才学家,也是潜人才学的开创者。几年前听他说要编辑一本《王通讯序跋集》,我就非常钦佩他对人才学研究的执著以及敏锐的学术眼光,因为编辑《王通讯序跋集》,这是人才学界一件非常富有意义的学术盛事,这一方面是因为王通讯是中国人才学的主要开创者,另一方面是王通讯先生的序跋时间跨度大,数量多,很难搜集。杨先生要做好这样一件盛事,是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就在鲜花盛开的五月,我在上海人才学会议上,终于读到了杨先生编辑的这本《寄意青蓝——王通讯序跋集》(杨敬东主编《记忆青蓝——王通讯序跋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敢峰先生作序),心灵为之震撼,也感到十分欣喜:为杨先生感到高兴,为人才学界又增添了一份珍贵的资料而欣慰。

读杨敬东先生这本《寄意青蓝——王通讯序跋集》,我感到这部著作有以下几个突出的贡献:

01

充分肯定了王通讯对人才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在学术界,大凡为人作序者,一般都是学术界的大家。王通讯关于人才学著作写序跋百余篇,其中有70多篇是为他人撰写的,由此不难看出,王通讯先生在人才学界的学术地位和重要影响。杨先生通过对王通讯序跋的编辑,客观上充分肯定了王通讯对人才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杨先生在《王通讯序跋述评》中曾经这样评价王通讯的序跋:“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先生,秉承中国文化人为他人作序之传统,以培养人才学界新人为天职,以发展人才学科为己任,以'攻城不怕艰,攻书不畏难’的勇敢精神,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精神,为自己著作写序跋、为他人著作写序言,时间绵绵持续30余年,作序跋凡百余篇,成为人才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杨敬东主编《记忆青蓝——王通讯序跋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481页)可以说,王通讯先生对人才学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通过杨敬东先生这本《记忆青蓝——王通讯序跋集》,又从另一个侧面让人们看到了王通讯先生对人才学的重要贡献,即这些序跋也是王通讯先生对许多人才学新著的评价,这本身就是王通讯对人才学的研究成果。

02

充分肯定了王通讯扶持后学的特殊贡献

杨敬东先生在这本《序跋集》中保存了王通讯先生为他人写的70多篇序跋。在这些序跋中,我们看到了王通讯作为人才学家对年轻的人才学研究者的殷切期望和热情鼓励。

杨敬东先生在编后记中回忆说:1988年12月26日完稿、1989年9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拙著《潜人才学纲要》在第六章《潜人才的社会承认》中有我一段看似冷静而背后却藏着无限激情的文字:“名人作序,是对潜人才成果进行评定式承认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王通讯为年轻的学者作序,这本身就是对年轻学者的一种承认、发现,也是一种重要的鼓励。

这本《序跋集》其中收录了王通讯先生为我的两本人才学专著所写的序,对我也是莫大的鼓励。比如王通讯先生在1995年为拙著《新世纪人才学》的序言中给我许多鼓励:“永武同志之治学兴趣、探究欲望是强烈的,基本功是扎实的,而这些都为他深入研究人才学、认识与把握成才规律具有莫大的好处。因为人世间只有人最复杂,要认识透这种研究对象,非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系统研究不可。唯如此,才能提得出几条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真知灼见。要远航必须有大船。我们期望着永武同志继续建造他的艨艟巨舰,好带着他的莘莘学子们去观瞻更加开阔而美好的世界”。

王通讯先生在序中,评价拙著“具有不少新的特点”:

一是作者运用了现代科学方法论和现代思维方法所能提供的认识工具;二是作者以其广博的新知识为读者打开了新的认知领域的大门;三是作者所思考的问题具有新的见解,从而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启迪。一句话,以上三个“新”都是为新世纪——21世纪而思索、而谋划、而创作的。大概是这么一种原因,作者为他的书名又加了一个副标题:跨世纪人才工程之参酌。作为本书的第一读者,我深深感到永武同志的忧国情愫和历史责任感。

我出版《新世纪人才学》时还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学者,王通讯先生对拙著的肯定,这在当时是对我莫大的激励,这也是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够长期坚持研究人才学的重要动力。

大凡真正的人才学家,无不具有极强的伯乐意识。由读杨先生这本《序跋集》,情不自禁的想起杨先生为拙著《新世纪人才学》和《人才开发学》写的书评。杨先生的书评一方面肯定了我对人才学的探索与创新,一方面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我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杨先生作为潜人才学的开创者,其书评也是对潜人才的一种发现和鼓励吧!著名人才学家叶忠海教授也曾经为拙著《人才开发学》撰写了长篇书评,以表示对我的人才开发学研究的肯定和鼓励。人才学界前辈们对后学的鼓励,往往成为年轻人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03

再次激励了王通讯为之作序的作者

王通讯先生为他人作序跋70余篇,这些序跋在当时,就已经成为许多作者研究人才学的重要动力,而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初这些作者虽然已经步入中年乃至老年,曾经长期以王通讯先生为他们作的序跋视为自我激励的重要动力。而如今,当这些步入中年或老年的学者来说,读到杨敬东先生编辑的这本《记忆青蓝——王通讯序跋集》时,再次阅读王通讯先生当年为自己撰写的序跋,一种亲切的感情会油然而生,一种激动的心情会澎湃激荡,一种新的动力会得到继续强化。

杨敬东先生在这本《记忆青蓝——王通讯序跋集》中,还收入了我撰写的回忆文章《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国育才伯乐心——记第一次拜访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先生》。每当捧读杨先生这本序跋集,再次读到王通讯为拙著撰写的序言,感到自己的心情依然非常兴奋,甚至是心潮澎湃。王通讯先生在为拙著《新世纪人才学》中给了我热情的鼓励:

“近年来,国内有好几位年轻学者投身人才学研究,他们能经得住商品经济大潮的考验而矢志钻研,永武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后生可畏,年轻人所拥有的那股朝气和闯进是最令人感动的。我衷心希望他们在自己的研究中能够在科学方法论上有所创造和突破,以使已经发展了16年的人才学的研究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历史是最严正、公平的老人,再过若干年或许更长时间,他会微笑着指给中国的年轻人看,在多少多少年之前,在中国,有一批为着祖国富强而投身人才学研究的人,他们为了更多的人走上成才之路,为使国家现代化而耗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正直的人们会牢记他们的贡献。”

时至今日,每当我读到王通讯先生这段话的时候,就似乎回到我的青春时代,似乎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沧桑感和使命感。我想,这也许是许多像我这样走过来的学者们的共同心声吧!

这种再激励,既来源于重读王通讯所写的序跋,又来自杨敬东先生所编辑的这本《记忆青蓝——王通讯序跋集》。作为一个在王通讯先生激励下成长起来的学者,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因为这是一段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

04

为我国人才学搜集、整理和保存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杨敬东先生这本《记忆青蓝——王通讯序跋集》的重要学术价值还在于,它为我国人才学搜集、整理和保存了非常珍贵的资料。诚如杨先生所言:写序跋难,搜集序跋何尝不难?

王通讯先生由于非常忙碌,就连他自己写了多少序跋,为谁写的序跋,也记不太清楚了,所以,要从几十年的记忆中搜集这些序跋的来龙去脉,找到原稿,客观上来说,确实并非易事。为了编好王通讯序跋集,杨先生还还专门成立了编委会,组织了由人才学家组成的强大团队。

杨先生在编后记中曾经深情地回忆说:“王通讯先生支持汇编序跋一事,并努力唤起回忆,多方帮我寻找。每遇旧序,如逢故友;每有新序,书未出,序先寄来;每有所得,便欣欣然发来手机短信,乐呵一番。传真、挂号、特快专递伴着序跋往长沙飞来。有几次,我们在全国人才研讨会见面,见面礼便是相互交换新寻得的序跋。”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正如杨先生所言,这本书的最紧张的编辑工作是在“火炉”长沙进行的,是在赤日炎炎似火烧的三伏天完成的。长沙气温高达40度,且昼夜同热,没有风丝。窗外正修路,在机器的轰鸣声编完书稿。杨先生以年近70的高龄如此勤奋,如此治学,体现了严谨治学,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真值得我们这些年富力强以及年轻朋友们的学习。

让人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杨先生还亲自考证出了几篇王通讯的序跋。这无疑为人才学的学术研究挖掘和保存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在学术界普遍存在浮躁现象的背景下,杨先生的治学精神尤为可贵。由此,我忽然想起还有一位年轻的人才学者侯建东,他正在搜集和编写中国当代人才学家的资料,这也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

05

为研究序跋体做出了积极贡献

序跋,自古有之,但研究序跋者甚少。杨先生在这本《序跋集》的第九部分“主编总论”中,以“今日山花昨日风——王通讯序跋述评”为题,撰写了数万字的长文。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这本《序跋集》的序,又是研究王通讯人才学思想和序跋体的重要内容。

杨先生在编后记中谈到“文章以序跋理论为底线,用述评方式阐发王通讯序跋的意义和特色,几经修改,删却草稿六、七千字。”杨先生认为“序跋,像读者的导游,序跋作者引领着读者去领略一本书的时代背景、写作经过、书的内容简介、书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序作者与书作者之间的交往情谊。一句话,序跋之作用,荐书荐人而已。”杨先生这段话,高屋建瓴的把序跋的文体、特点和作用,简明扼要的进行了概括,对于广大读者了解序跋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阅读序跋去进一步了解该书以及该书的作者,都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按辈分来说,杨先生是我的长辈,但杨先生非常平易近人,对于我来说,杨先生是亦师亦友,可以算得上是“忘年交”了,我们之间常常无话不谈,我从中受到很多启发。我常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年轻人需要长辈们引路导航;在学术研究上,更需要学术大家的启迪和引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拜读这本包含着王通讯先生和杨敬东先生许多心血的《序跋集》,就一定会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张涛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