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蒸年馍
蒸年馍
文/杨燕
年,其实是从腊月过起的,最忙碌的腊月,最快乐的腊月,也是最幸福的腊月。
吃完最后一碗腊八面,就开始盼着祭灶了。腊月二十三烙灶饦,就用完了最后一旦子酵面。年味渐浓,年馍要蒸,就得精心准备发酵面了。
发酵面
硬酵面用温水泡开,置暖和处,或锅台或炕头或火炉子旁。泡上大半天,期间勤搅动。
泡好后,烫面糊。取半碗干面粉,左手执筷子,右手加沸腾的水,边倒边搅,成糊状,等凉了,再倒入酵面拌匀,等到发酵出充盈的气泡。这时,加入干面粉,用筷子压一压即可,不能再使劲搅了。待一两天后,发酵到全冒泡为止。切记,酵面怕热不怕冷,不能置高温处,会烫熟的。只有酵面发好了,年馍才能蒸好。
启面
取半盆面粉,倒入发好的酵面搅拌,再加温水搅动,水要适量,面和得松软一些,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不能置高温处。蒸年馍一般晚上启面,第二早蒸刚刚好。
蒸馍
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夫把面盆端上案板,面已经发了满满的一盆,满是蜂窝状。化碱水,碱面不能多,多了,白馍馍就成军用绿馍馍了;但也不能少,少了没香味。
厨房里,劈柴的,烧锅的,还有抱腿喊婆的,一家老小都忙活起来了。
包子馅,豆腐白,萝卜红,菠菜绿,菜油黄,粉条细,肉末鲜。五颜六色,人生百味,满屋飘香,幸福圆满。夫挽起袖子,系上围裙,先蒸准备一锅小馒头。面揉三遍后,取一小块,搓成条,用刀铛铛铛剁几下,把每一个面馍扶起来,再用两手心向上,小手指那一边夹住面馍转动两下,馍就站住了,端庄有型。然后用三个手指把馍放在荆笆上,稍微向下按一下,馍就成立正架势,锅里添水,烧开,荆笆入锅,盖严实。锅盖上压两块砖头。大火烧10分钟,叫赶气,满锅呼呼冒热气,正如人常说:不为蒸馍为气圆。下来,慢火烧十多分钟。
这空挡,开始包包子,揉面,擀皮,边包边唱,秦腔一折,歌曲一阵,还有小家伙凑热闹背儿歌,背着背着,突然哈哈大笑,小嘴巴乐开了花,小手指着爷爷的鼻子,嘴里喊“爷爷,爷爷,快看快看”。我们都不知道咋啦,抬头一看,“哇,咋成黑包公了”锅煤咋就染他爷鼻子上了。夫赶紧一看镜子“我的爷”,小女儿说:“妈,还看人家呢,看你,你咋把面当粉涂了”。小孙子慌忙要面,给她也涂脸蛋,我们全家笑得前仰后合,全都手忙脚乱。
左手摊开面皮,放上馅料,右手捏花褶。一道一道的褶,是我们生活里一道一道的坎;一道一道的沟,是我们趟过了生活里一道一道的磨难。一个个包子,包着幸福,包着祝福,包着快乐,包着健康……
鼓风机的嗡嗡声,柴火的噼啪声,擀面皮的叮当声,全家人此起彼伏的说笑声,组成了美妙的新年进行曲,一下子将我带回了童年时期,那时候粮食短缺,吃得都是粗粮,哪有这么多的营养和讲究,烧锅用风箱,手拉的提跨提跨响。哪有鼓风机、电磁炉之类的电器。日子虽然艰苦,可兄弟姐妹们都围在父母身边过穷年,依然很开心。那种贫穷的幸福滋味,够人一辈子回味。
“包包馍,包包馍”,小丫丫拉着我衣襟喊,把我从回忆中惊醒。
经过30分钟的“战斗”,揭开锅盖,哇塞,热气升腾,香味四散,馒头笑开了花,包子生怕别人认不出它,先把油渗出来了,糖包子也不甘示弱,也把糖显摆出来了。儿子等不到馍出锅,伸出黑爪子就抓了一个,边吹边咬吃开了。
热气腾腾的一锅包子,三下五除二就已经被娃娃们吞占了。小丫丫肚子吃的圆鼓鼓的,嘴角的油还没顾上擦,又喊着要“包,包”。我面手都没洗,就急急匆匆给邻居们送去了包子,和大家嘻嘻哈哈地分享起这份快乐了。
年,其实天天都在过,现在天天都有包子吃。可是,年馍不一样,能吃上刚出锅的年馍,咀嚼的是幸福时光,全家人的团圆和幸福!在外漂泊的游子,若能赶早回家,和家人一起享受蒸年馍的快乐,这个年过得定会别有滋味。
作者简介:杨燕,女,陕西乾县人,爱好音乐,喜欢写点亲身经历。
《西北作家》往期链接
◆稿投:1175314756@qq.com(小说、散文,2000字内);xbzjsg@163.com(诗歌,15-50行内新诗,不刊古体、近体诗和词曲)。要求原创且未在其它微信平台发表过!签约作家注明签约号,将优先审稿和结算。投稿请注明体裁,务必加主编微信(wyku001),方便结算稿酬。投稿后无需催问,10日内未见回复,即可另处!
◆稿酬:48小时后结算,非签约作家稿酬为打赏额的60%,低于10元不予发放。签约作家优酬发放。
◆声明:作者自负文责。本刊对稿件可能会做修改后发表,不同意修改请注明!
◆转载:转载本刊内容,须注明来源于《西北作家》,否则,本刊会依法维权!
(本刊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