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FEAR到DARE ——《ACT,就这么简单》│ 书海遨游 No.21018

书海遨游 No.21018

推荐指数:☆☆☆☆☆

   从FEAR到DARE   

——《ACT,就这么简单

原书阅读:434分钟

本文字数:2,857

本文阅读:8分钟

第一次接触“接纳承诺疗法ACT”,早被很多学院派的老师所安利,于是找来一本经典著作来看看。

在心理治疗领域有几百种疗法,很多都习惯用简写,就比如ACT,当然ACT的咨询师喜欢连读这个单词,其背后的含义也就是:

A = 接纳你的想法和感受并且活在当下(Accept you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be present)

C = 选择价值方向(Choose a valued direction)

T = 采取行动(Take action)

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并且简单实用,也许这就是行为主义骨子所追求的,对于有效性的关注。书中也介绍了,ACT加上辩证行为疗法DBT、正念认知疗法MBCT、功能分析心理疗法FAP作为行为主义疗法第三浪潮。前面两个浪潮则是:第一浪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人当作小白鼠或机器人;第二浪潮,20世纪七十年代,认知行为疗法CBT、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

如果以此来看,国内的行为主义还是CBT昌盛的时代,明显要落后于欧美几十年了。一般书里都不太会出现和相近学派的比较,而在这本书却特别指出“ACT治疗效果不亚于甚至优于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虽然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包括其它介绍的内容说有很多研究,但也没罗列具体的论据。但相信作为行为主义的学派,实验数据研究一定是少不了的。

看到这,如果喜欢CBT的朋友们,是不是都可以考虑来学学ACT呢?

让我比较意外的是ACT的风格。“大多数心理学模型是基于机械主义(Mechanism)哲学的。”特别是传统行为主义的模型,而“ACT则是一个灵性、人本的心理模型,竟然是出自行为主义”。这一点却和我现在用的催眠疗法高度相似。而且“ACT是一种非常强调行动的疗法”,也许这延续着行为主义的文化,这我也很喜欢。

以至于看书的时候我也经常会产生幻觉,很多小的技巧和思路我会非常眼熟。我会把ACT看成是七八十年代以来诸多风靡且验证有效的理论或技术和行为主义的结合,这一切并不是从石缝里蹦出来的,其中也包括我所熟悉的正念、隐喻、叙事、催眠、NLP。

这些从ACT六大核心治疗过程就可见一斑:

1、接触当下(Contacting the present moment),意味着心理的当下,有意识地与此刻发生的一切建立连接和投入。

2、解离(Defusion),意味着学会“退一步”,与自己的各种念头、想象和记忆保持距离。

3、接纳(Acceptance),意味着以开放的态度为各种痛苦情感、感受、冲动和情绪腾出空间。

4、以己为景(Self-as-context),观察性自我或者“全然觉察”。

5、价值(Value),勾勒出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本着持续的态度想要去行动。

6、承诺行动(Committed Action),意味着在价值的引导下采取有效的行动。

按照书中的总结ACT“首要目标就是增加心理灵活性,是一种'活在当下、开放、做重要的事情’的能力”。

可以看到ACT里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正念。书中也给出了作者对于正念的理解。“正念意味着以灵活、开放和好奇的心态去关注。”也澄清了一些不太了解正念的朋友一些误会,就像“正念不是放松的技巧,所以你不要试图放松”

就从三个核心动作可以看出正念的影响,即接纳、认知解离或接触当下

首先是接纳,“ACT认为自我接纳比自尊更重要”。而且有个非常注重有效性的特点,即“在ACT中,我们不鼓励去接纳所有情况下的一切想法和感受。这样做不仅仅过于严苛,而且没有必要。”“我们倡导的接纳,是指这种接纳能够帮助我们继续按照价值行动,而不是被阻碍。”

其次是解离,“融合(Fusion)是指陷入想法之中并允许想法支配我们的行为。解离(Defusion)指与我们的想法分开或拉开距离,不是陷入想法中,而是看着它们来来去去。”而且还强调解离或接纳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技术。

最重要的是接触当下,这是正念的核心,有几个词我很喜欢,“温和地处理”、“慈悲地应对”或是“轻轻地握住”,按照书中的步骤就是:

1、注意X。2、放下你的所有想法。3、让你的感受自然流淌。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价值”,“价值是在持续的行动中期望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我会借用价值观的概念去理解ACT里的价值,这也是人类活动行为的指导核心,非常喜欢作者的解读,“价值只是简单地陈述什么对我们有意义;我们永远都不需要去证明为什么对我们有意义。”藉此可以做一个拓展的思考,我们常说的找寻或者追求人生的意义,而哲学家们又在说人生其实没有意义。现在看来前者的“意义”也许只是“价值”而已。

除了正念和价值部分之外,还有一个到处可见的技术就是隐喻,按照作者的说法,“隐喻通常指的是一个想法和感受在其中移动的'空间’,或者一个想法和感受可以被观察的’视角’”。

我收获最大的也许就是ACT里有很多非常好用的隐喻,稍微罗列下就有以下一大堆:

眼前的书、在流沙中挣扎、与怪兽拔河、随溪漂流的落叶、海里的行李箱、出色的故事家、词语机器、失望与悲观电台、被宠坏的孩子、找理由机器、霸权者、评价工厂、意外的礼物、治愈之手、舞台剧、公交车上的乘客、船上的魔鬼、快散架的自行车…...

更佩服ACT的研究者们,甚至可以看成欧美学院派的风格,非常标准化,连隐喻故事都帮你选好了,告诉你什么时候该说哪个隐喻。

其实汇总来看,ACT就是“增加价值指导下的行动,而非融合及回避影响下的行动。”“完全与来访者同在:开放、真诚、正念、慈悲、尊重,与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保持连接。”

用书中最后的一个模型来解释就是从FEAR到DARE:

F = 融合(Fusion)

E = 过高的目标(Excessive goals)

A = 回避不适感(Avoidance of discomfort)

R = 偏离价值(Remoteness from values)

D = 解离(Defusion)

A = 接纳不适感(Acceptance of discomfort)

R = 现实的目标(Realistic goals)

E = 拥抱价值(Embracing values)

在最后我还是想说,似乎ACT并没有创新什么新的技术,更多的是在做整合,当然会增加许多用于区隔的概念,比如我很喜欢的书中裂隙灯的隐喻区分出概念化自我(家具)、经验性自我(观察过程)和观察性自我(灯本身)。本来蛮清晰的,再加上内容自我(Self-as-context)、描述性自我(Self-as-description)这些概念,也许只是在提高我这种初学者的入门门槛。

还有一个对于ACT的思考,虽说书中有一个我很喜欢的观点,“我如此沉迷于使用技术,而失去了与你的连接。我们是否能够暂停一下,并回到我开始用这些技术’轰炸’你之前?”会去强调和来访者之间的连接而不是技术。但如此细致入微的技术系统,会不会让一些初学者,特别是初入心理圈的新人们,容易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也许是我们可以思考的议题。

“慢下来,向前倾……”也许能看懂这句精髓的人才能真正的学到ACT是什么。也许ACT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技术。

2021-4-29


作者:罗斯·哈里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