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金:树人之范

学生时期是形塑人生的重要阶段,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可见启蒙教育不仅能影响一个人的学识,而且可决定一个人的品性。玉琢方可成器,教化才能育人,这是亘古以来人类文明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个中三昧,想必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体悟。

回顾求学的历程,给我直接授课的教师不下于几十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像春风化雨,从不同角度对我的智力开发和成长进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王树范。

王老师本来是省城一所著名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唯成份论”的背景下,却因家庭出身和海外关系,丧失了留校任教的资格,更与分配省直机关无缘。宝贵的青春和炽热的情感从一开始就倾注给了农村中学的教育事业,直到近30岁才结婚成家。逆境磨练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激发了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的精神,也涵养了宽容博爱诚实善良的品格。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如阳光雨露般温暖滋润了王老师的身心,焕发了不可遏止的蓬勃朝气和活力,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不断创造出引人瞩目的业绩。

我1970年初进入高中时,王老师还没有结婚,是担任主课的几位老师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第一次见面是在教室里,他笔挺地站在讲台上,圆圆的脸,两腮红扑扑的,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高度近视镜后面,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着睿智威严的目光。当这种与年轻人不甚相称的威严在全体同学身上逐一扫描时,我仿佛感到有一股电流缓缓流遍全身,最初潜意识里那种对老师过于年轻的担心随即一扫而光,继而生发的是一种肃然起敬的尊重。王老师似乎察觉了这微妙的心理变化,莞尔一笑,简单地作了自我介绍。课堂气氛稳定后,他并没有单刀直入的直接进行课文讲解,而是饶有情趣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好语文课?紧接着,他联系社会现实,结合切身体验,既引经据典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讲得入情入理,头头是道,大家叹服之余,油然而生的是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向往。从同学们热情期待的神色中,王老师分明捕捉到了所预期的效果,随即话题一转,自然而然地切入了课文正题。老师那天精神特别好,声音也格外宏亮,语调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上挥洒自如的板书,引导同学们的注意力循着文章的脉络层层递进,不知不觉地进入一个从未经历过的审美境界。课堂上鸦雀无声,静得掉根针都能听到,只有授课者清脆悦耳的声音,像涓涓细流在空间流淌。当下课铃声传来的时候,滔滔讲述戛然而止,收尾恰到好处。王老师谦恭地一笑,十分得体地环视四周,很有分寸地用目光示意大家下课。沉浸其中的同学们似乎还在虚拟的美景中流连陶醉,直至看到老师转身欲去的动作,才蓦然回过神来,教室里骤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也许是心理因素或第一感觉的作用,同学们往往根据第一堂课的效果来评判和推断老师的水平,并形成经久难泯的印象。王老师初讲成功,一炮打响,以年轻博学的形象而赢得了同学们的钦佩和仰慕。

我引起王老师的注意并建立起较密切的关系是缘于那次考试。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便于因人施教,入校不久,专门安排了一次语文考试,我的分数竟然在全年级最高。发卷子那天,王老师十分兴奋地向大家推荐了我的作文,并当场进行了评点。记得那次作文题目是《春回大地》,我选择了农村干部群众顶风冒雪挖泥造肥的题材,通过对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细致描写,引申出虽然时令正值隆冬,可人们精神上的春天却早已来临。王老师认为这种引申和升华有画龙点睛之妙,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自此以后,我便成了语文课代表,并负责学习专栏的策划和撰稿,因工作关系与王老师有了较多的接触,也就有机会对老师的优良品德和风格有了更多的了解。

王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勤奋学习的态度在师生中是有口皆碑的。在“政治压倒一切”的极左思潮影响下,知识分子人人自危,噤若寒蝉,像他这样特殊背景的人大多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但在如何对待政治和业务的关系这个敏感问题上,他的态度却向来十分明确,课上课下一再对我们讲,学生就是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不好知识,没有真才实学,将来到社会上也是个无用的人。他对所教的课程全身心投入,在刻苦钻研业务方面身体力行。当时学校住房紧张,供电又不正常,他办公和住宿就是一间普通的单人宿舍,我每次去,看到的都是紧张备课的忙碌身影。常见狭窄的房间里,桌上、床上和地上都摆满了翻开的书。王老师凝神思考,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撰写教案,有时我进去好长时间竟没有发觉。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对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往往追根溯源,举一反三,不弄个清楚明白绝不善罢甘休。不管是酷暑盛夏,蚊虫肆虐,还是数九寒冬,冷风刺骨,他宿舍的煤油灯总是亮到深夜,经常最后一个熄灭。这使我忽然领悟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课堂上引人入胜的精彩讲演,却潜藏着课下呕心沥血的般般辛苦。

王老师的与人为善和诲人不倦,也是深受同学们推崇的美德。他对待学生不论家庭背景和学习基础如何,都能一视同仁。对程度好的,自然喜爱有加,时常鞭策鼓励。对基础稍差的,也是高度重视,不敢有丝毫放任,经常利用课余单独给他们开小灶补课,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他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为他们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品。用他自己的话说,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有一个学生掉队,我就寝食不安啊。王老师看我课内学习比较轻松,就专门给我增加了课外任务,时常推荐一些优秀读物,并要求写读书笔记。巴金、冰心、曹禺、贺敬之、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大多是这个时期阅读的。老师引导我踏进五光十色金碧辉煌的文学殿堂,让我尽情领略经过浓缩的生活情景和经过提炼的人物形象,其精神魅力和道德引力对我的学业和人生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善解人意的王老师与同学们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我们都默默地祝福,祈盼能有一个知书达理的女性走进他的生活。就在读高二的时候,一个与王老师有着相同家庭背景和近似经历的农村知识青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新娘高高的个头,健壮的体魄,齐耳短发衬着明眸大眼,给人一种精明强干的感觉。同学们分吃了喜糖,都为心目中尊敬的老师终于觅得佳偶而感到欣慰。

高中即将毕业了,按照当时的政策,只能回农村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至少两年以后,才具有推荐保送上大学的资格。在那种畸形的政治环境里,没有特殊背景无依无靠的农家子弟,要想获得继续深造的机遇,确实难乎其难。正当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徘徊的时候,王老师约我郑重其事地谈了一次话。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我们在熟悉的校园操场里边走边谈。我谈了将来上大学机遇的渺茫,并流露了对这种不平等竞争的怨怼和无奈。正值盛年的王老师毕竟经历过忧患和沧桑,对世事自有他独到的认知。他语重心长地鼓励我,不要把事情看绝了,更不要悲观自弃,社会上很多事重在人为,路要靠自己走,有一份辛苦就会有一份收获。他不时抬头看看阴沉沉的夜空,十分动情地说,国家迟早有一天要重视经济和文化建设,一个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将来必定会有用武之地。临分别的时候,他紧紧攥住我的手,再三叮咛,毕业后千万不要荒废了学业,可以发挥写作特长为社会服务,尽力实现人生价值,并交待我有困难可随时找他。王老师这些推心置腹的话语,似乎在我迷乱的心中拨亮了一盏灯。

在农村锻炼的日子里,我利用劳动间隙收集材料,晚上再加班梳理成各种题材的文章,发往各级新闻媒体,没想到很快就被陆续采用了。初试成功得到了王老师的热情鼓励,也得到了村干部和群众的认可,从而更激发了我写作的积极性。经我精心采撰的稿件接二连三寄出,又接二连三变成了规整的方块铅字和电台播音员清脆的声音。时间不长,我这个俗得不能再俗的名字便传遍了村里,传到了公社,传到了县里。原先不知躲藏在什么地方的幸运之神开始频频光顾,先被县广播站选调做编辑,后被县宣传部借调搞报道,继而又被公社党委、县团委抽调做材料员。就这样,原本应当在农村劳动锻炼的两年时间,却有一年多成了各级党政机关的匆匆过客。这段经历也为我提供了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收集资料从事写作的机遇,到推荐上大学时,发表的文章剪贴起来竟有厚厚的一大本。很大程度上正是这本厚似砖头的方块汉字,帮我敲开了通往高等学府的大门。

当我接到省城那所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第一时间便告诉了王老师。他简直比我还高兴,激动得抓住我的手晃来晃去,慈祥的脸上布满了复杂的表情。这表情只有我才能读得懂——既为几年来耗费心血终于如愿以偿而兴奋,也为心爱的农家弟子能够有机会再度深造而欣慰,更为非正常竞争体制下还有正义尚存而庆幸。

如果说高中期间我对王老师的尊敬和爱戴还和其他同学一样的话,那么毕业前前后后这段经历,却使我对王老师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并奠定了一生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在省城上学读书乃至留校任教那些年,我和王老师一直保持着经常联系。或通过书信诉说心曲,或当面交谈聆听教诲,老师的关爱,点点滴滴滋养着我的学业和人格。及至后来我调回家乡工作,就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相遇相聚,倾心相谈了。

王老师不愧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在乡村中学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耕耘了几十年,给他的所有学生都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他后来调入县教研室,并被推荐为县政协委员,在积极咨政建言献策的过程中,厚积广博的学识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相继编写出版了十多部深受欢迎的专著,直到退休后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表现了春茧吐丝、蜡烛尽燃的奉献精神。一向成人之美的王老师自有善报,子女各有所成,家庭幸福美满,晚年过着一种淡泊宁静安逸舒适的生活。

前些年,我曾写过一首七言律诗奉赠老师,虽然不甚切合韵格,却也表达了作为学生的一片情愫。诗曰:

识吾蓬蒿慧目张,滋兰从不避寒伧。

授业解惑沥心血,济困助学倾私囊。

幸我所幸德馨重,忧我所忧情意长。

知遇报恩当涌泉,自觉汗颜愧难当。

我知道,师恩如山,终生难报。当我准备把这段师生缘分诉诸笔端的时候,脑子里便蓦然蹦出了标题上的那四个字。是的,我的老师王树范,在人们心目中,正像所有为人师者一样,确是德高望重的树人之范。

(曾发表于《青年散文》)

2004·09于教师节

作者简介

张存金,笔名金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作协名誉主席,曾任菏泽市副市长,菏泽学院党委书记。

(0)

相关推荐

  • 这一刻,全!场!沸!腾!

    近日,浙江安吉 一位老师带着学生 用塑料瓶自制"水火箭" "火箭"不仅顺利升空 还在空中成功分离 学生的欢呼声点燃了整个操场 学校开设太空探索课 他带领学生制作 ...

  • 【灵璧家园情景剧】灵璧家园群侠传(3)

    (三) 张小强第一天去灵璧县广播电视台报到,老古科长就提出来一个崭新的塑料箱子,小心翼翼的交到他的手上说:"这是价值上万元的松下牌摄像机,在咱们电视台可谓是看家的宝贝,你可要小心保管细心呵护 ...

  • 非常道197: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197.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今天分享的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第三章<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一.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引导和启 ...

  • 如何立德树人

    之前上学时,学校中的教授导师,总说以后到了工作岗位中,自己会怀念现在学生时代,因为只有在做一名学生时才是最幸福的,老师会倾尽毕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教师首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才能让学生有所学. ...

  • 从一道被调侃的奥数题,谈到数学思想的渗透 ——树人学校校长王山泉访谈录(九)

    张建安:小学奥数一度受到抨击,你怎么看这个事情? 王山泉:前几年,奥数被抨击的时候,有一期周立波的栏目,他也来调侃奥数,还举了一个例子. 有个孩子在学校或者在辅导班,老师给他布置作业,其中一道题是煎饼 ...

  • 青春最靓,劳动最美:郑州一中名师点评高考作文并做范文!

         --2019年全国卷一作文评析 2019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的写作话题是"劳动"."劳动意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之一,隶于"实 ...

  • 「作家工场·小说」石 山|青涩的年轮

    作者简介 石山,原名程卫国.六十年代生人,就职于晋城市发改委. 青涩的年轮 一 一九八三年秋,高考录取通知书邮寄到了村里,王默生被录取到省城的一所中专学校就读. 他是高中毕业以后,又经过复读才考上这所 ...

  • 《徐老师三乐作文》22:好读古白话——《水浒传》 能上文言文——“直通车”

    [编者按]     怎样变"作文苦"为"作文乐"?     中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得高分!     这是学生.老师.家长经常思考的问题,迫切解决的问题! 作文, ...

  • 张存金:高天厚土——《且将锦瑟赋流年》自序

    古代贤哲一向认为,天地是阴阳累积的结果.乾为天,坤为地,地气上行而成天,天气下降而成地,积阳成天,积阴成地,天阳地阴,天刚地柔,阴阳交接,刚柔相济.人是生于天地之间的万物之灵,头顶苍天,足踏大地,吸阴 ...

  • 张存金:凝望百狮坊

    古曹州地面上有几十座古建筑,没有哪一座能像单县百狮坊这样巧夺天工,给人以深深的嗟叹和无尽的遐想.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令所有的观赏者一提起它就生出一种神秘的向往. 百狮坊坐落在县城牌坊街东端,系清乾 ...

  • 张存金:苛管严教是母亲

    父亲正值盛年,就带着满腹心事告别了这个世界,留给母亲的伤痕是刻骨铭心的.上有年迈体衰的老人,下有年幼无知的孩子,老的老,小的小,要带领这个残缺的家庭活出个样来,谁都能掂得出这副担子的分量.养老抚幼本应 ...

  • 张存金:吃肉的回味与遐想

    据专家考证,人类食肉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250万年前.原始人类以狩猎为业,以食肉为生,捕食动物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生存,后来食肉逐渐成为延续至今的饮食习惯.这种习惯或许是物种竞争中的一种自然选择,但这种选择 ...

  • 张存金:在茅台镇喝了场大酒

    茅台酒及其茅台镇,对像我这样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年轻的时候仅仅是个美丽的传说.直到中老年以后,才有了私人聚餐时偶尔品尝茅台酒的机会,但对生养她的茅台镇,却一直未曾涉足,感觉上依然是一帘幽梦.今 ...

  • 张存金:钓鱼

    一向认为钓鱼是老年人休闲健身的活动,我虽已到了知天命之年,仍从内心里不愿承认进入老年行列,因而也就觉得钓鱼的事现在还与己无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陪着省里一位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下基层考察,工作之余,县里安 ...

  • 张存金:磨的怀想

    我家里原来有一盘磨, 坐落在主房旁边那间独立的平房里.这是附近30多户人家惟有的粉碎粮食的用具.现在磨面都是机器一条龙加工,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农村,要把庄稼颗粒转化成精细的粉面,主要依靠的就是这种 ...

  • ​张存金:捧读父亲

    父亲是在轰轰烈烈人欢马叫的1959年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年他年仅24岁,我则不满5岁.岁月的烟云早已湮没了父亲短暂平凡的人生轨迹,使其成为一部尘封的书.或许这部单薄的书过于沉重,以至于我写了许多悼念母 ...

  • 张存金:大德必寿

    闻名遐迩的北师大小红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曾经在这里居住的知名学者白寿彝.钟敬文.启功等,都以高龄寿终,驾鹤西去.年届九四的史学家何兹全教授,应当是这片名人居里仅存的大师级人物了.何老的夫人郭良玉也已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