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称谓悬疑:嬴政,赵政,还是秦政?很多人都搞错了
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中国人非常注重姓氏文化,很多人都以自己姓氏为荣,如果有人搞错了某人姓氏,极有可能会带来一些冲突。然而,作为一国之君的秦始皇,以及秦国的历代帝王们,他们的姓氏却是一笔“糊涂账”。
周朝时期,贵族们往往有姓有氏,姓代表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符号,氏由封地名称而来,比如齐国是姜姓齐氏,晋国是姬姓晋氏,宋国是子姓宋氏,韩国是姬姓韩氏,魏国是姬姓魏氏,赵国是嬴姓赵氏等。按照当时姓氏文化,秦始皇祖上被封于秦地,那么应该是“嬴姓秦氏”,但很多史书上都记载秦国众多君主却是“嬴姓赵氏”。
与此同时,东汉高诱说“始皇⽣于赵,故⽈赵政”,言外之意认为秦国历代君王不叫赵氏,秦始皇之所以又叫赵政,仅仅是因为生在赵国。据说,秦异人逃回之后,赵国想要杀死嬴政,为了保命考虑,于是就根据他出生于赵国而改为赵政。这个观点的问题在于,赵政回归秦国之后为何不认祖归宗,改为秦王室的姓氏?
那么,秦王室与秦始皇的姓氏到底是什么呢?欲揭开这一谜团,还得要从商末周初开始谈起。
纣王时期,商朝一位铁杆忠臣叫飞廉,他有两个儿子分别叫恶来与季胜。武王伐纣时,恶来血洒疆场,为商纣王尽忠了。根据清华简记载,父亲飞廉逃到东方,鼓动部族起兵反周,周公旦平定叛乱时杀死了飞廉,然后将大批赢姓部族迁徙到了西北地区。
时光如梭,周穆王时季胜的后代造父,帮助周穆王平定徐夷徐偃王叛乱,并驾驭八匹千里马载着周穆王西征,立下数件大功,于是被周穆王封建在了赵城(今山西洪洞),造父族由此成为嬴姓赵氏。
恶来一脉与季胜一脉都是周初政治犯,经过百余年的努力,季胜一脉率先摆脱政治犯的身份,恢复了原有的贵族身份与地位。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季胜与恶来本是同根生,既然季胜一脉发达了,恶来一脉就来沾沾光,以便提高自身地位,《史记·秦本纪》原文记载:“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这个“蒙”字用得恰到好处,点出了恶来一脉的心态,此时恶来一脉变成“嬴姓赵氏”。
也就是说,造父获封之前,秦人非常落魄,政治地位很低,当为自己的亲戚造父发达后,就攀附冒称自己是“赵氏”。
周孝王时期,造父侄子大骆定居在犬丘(如今甘肃省礼县城东),大骆次子“非子”被周孝王安置在汧、渭之间管理马匹。由于非子尽忠职守,而且善于养马,没过几年时间,马匹数目大大增加,养的马匹也雄峻无比,让周孝王非常满意,于是就将秦地赐给非子,让他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秦本纪》原文是“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因此,这时恶来的后代中出现了“嬴姓秦氏”一脉。
不过,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之后百年,非子一脉一直都是“嬴姓秦氏”,比如《秦本纪》讲述秦仲时说:“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司马迁称之为秦仲,显然认为是嬴姓秦氏。非子去世百年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与褒姒,秦襄公出兵救周,立下不少功劳,后来又出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功封诸侯,因此秦襄公才是秦国第一代国君。
但秦国建立之后,似乎在姓氏上出现了变化,之后历代秦国君主往往被认为“嬴姓赵氏”。《汉书》记载陆贾对汉高祖说:“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秦国)。”陆贾跟随刘邦打天下,前半生就生活在秦朝,他对秦王室是赵氏的认知应该不会错。《史记》中谈到秦始皇时说“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汉书武五子传》中,燕王刘旦上书汉武帝说:“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矣。”总之,包括《史记》在内的众多西汉文献,都支持秦王室为赵氏。
让人费解的是,非子获得秦地后,后代一度以“秦”为氏,但秦襄公建立秦国之后,可以说光宗耀祖了,那么为何不延续使用秦氏,反而改成了之前攀附的赵氏?
在《史记·秦本纪》最后一段,司马迁总结性地指出:“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飞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也就是说,封秦国的时候,世上已经有其他的秦国秦氏了,而且与他们祖先飞廉氏同属赢姓大家族的一员,可能是为了避免混淆,或为了向周王室表忠心,于是秦国就以赵为氏。
在《古今姓氏书辩证》里记载:“秦氏,出自姬姓,周文公世子伯禽父,受封为鲁王,裔孙以公孙为鲁大夫者,采邑于秦,以邑为氏。”周公旦儿子伯禽被封在鲁地,伯禽儿子被封在秦邑,然后就以秦为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籍记载认为,伯禽儿子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鲁国的秦商,都是鲁国秦氏后裔。由于早已存在秦邑与秦氏,于是秦人封建之后为了避免混淆或其他原因,就又改用赵氏。
在东夷少昊体系里,飞廉部落被称为伯赵氏,因此在造父之前,他们可能就已经是赵部落了,根据早期部落名和地名产生的规律来看,赵城可能是因部落名而得名。《史记》中说:“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司马迁说得很明白,在周穆王册封造父之前,他们居住的地方就叫赵城。因此,秦人使用赵氏可能有与他们族群名称有关。
关于秦人在封建后为何又改回赵氏,古往今来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只能任由后人评说。
西汉之初,与秦、战国的社会秩序基本一致,主要还是封建诸侯、宗法体系,人们还能理解姓和氏的真正含义,知道女子称姓不称氏,男子称氏不称姓,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所述“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因此先秦史料中不会出现姬重耳(晋文公)、姜小白(齐桓公)、嬴政等称谓。但到东汉时期,郡县制、大一统成为主流,社会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逐渐没了封建的基础,以封地为氏也就不存在了,对姓氏真正含义逐渐不太理解了,于是姓氏合二为一,人们称呼秦始皇时开始使用“嬴政”。
也就是说,周孝王册封非子后,秦人一度称之为“秦某”,但在封建立国后,秦王室与秦始皇的真正称谓是赵某,至于“嬴某”、以及秦始皇嬴政称谓的由来,则是后人不了解姓氏含义的误读。
参考资料:《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