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原理六十九(怎样看现实与修养的联/系)
什么是现实?现实就是一切已经存在和正在发生的客观情况。其中,社会制度是最大的现实,其次才是有利于此和无利于此的各种实际。
简单讲,制度是社会的保障,现实就是制度本身和社会的种种情况,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状况。制度由主要矛盾体现出来,是社会最大的现实,次要矛盾也是现实,但服从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是主要矛盾之外较次之的带有普遍性的矛盾,由与主要矛盾有关联性部分和非关联性部分组成,非关联性部分是人类社会不同制度共有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是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有阶段变化性。
人类社会随主要矛盾改变而改变,不以次要矛盾为转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是社会重点矛盾的集中反映,会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进行调整,具有一定稳定性,也随着次要矛盾的突出而有一定震荡性,震荡过于剧烈就可能带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是生产关系的反映。主要矛盾通常由国家来认可和明确,是制定各种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矛盾之外,带有普遍性的矛盾都可看作次要矛盾,不具有普遍性的矛盾是个别矛盾,次要矛盾和个别矛盾都是主要矛盾必须关心的矛盾。
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现今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从过去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调整变化而来,也是对当今凸显出来的现实主要矛盾实事求是的概括。
这一转变,从“物质文化”两个层次的一般需要,突出了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视,不仅强调了广大人民群众有自主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权利,实际也强调了有广泛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更能体现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这个主要矛盾的确立,意味从国家,从全社会等广泛的层面,宣示了中国目前最重大的现实是什么,也因此,凡是有利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都是该修养的,凡是不利于之的都是要谨慎的,甚至要改变的。
前面说了修养最终以素质的形式体现出来,但是素质又意味什么呢?当然是认识、情感、本领、态度这些,可是这些不是没有属性的,于是不难清楚,素质总是要为现实服务的,故修养的真实涵义也就清楚了,这就是:以个人同现实的良好关系为修养。
不过,不能借“美好生活需要”偷换概念,不能把“美好生活需要”简单看成仅仅有利于个人,毕竟自私自利再怎么对个人意味“美好”,也算不上与现实的健康联系,也就称不上修养。修养永远意味有利于国家、社会和周围人。
这就明白,修养包括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观念,也包括了利己不忘利人的观念,唯自私自利和损人不利己永远是有悖于修养的。
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度里,谈修养就绕不开制度性质和制度下公民应有的道德,以及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任何人的修养都应该以这个为前提。
也就是说,不能一边做社会主义公民享受国家的各种优越性,一边大行个人主义而与资本主义社会公民分不出精神风貌,否则便是自相矛盾,无异于在先烈的血泊上,既忘了本又坐享其成。
也不能一边喊着制度优越性,一边在人性上不与制度优越性相配合,明知处于一个跨越而来的社会,又想活得信马由缰自甘潦倒。在社会主义制度里,任何自相矛盾都意味对制度优越性的透支,透支过度便与资本主义势力所期待的“颜色革命”无二了。
防止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颜色革命”,或曰“和平演变”,吸取苏联解体和东欧诸国演变的教训,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既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同性质的必然矛盾,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跨越性与资本主义制度普遍自然发展的独特结构性矛盾。
这种矛盾注定了,时刻有变成你死我活斗争的风险,时刻有和平环境下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名存实亡的风险,如果仅仅简单靠抽象的制度法律和各种外交文本,都不足以保证“颜色革命”的风险不存在,而且政权和枪杆子本身就是资本主义“颜色革命”策反的重点,这都说明了离开每个公民的修养和这样的觉悟,便无法破 解面临资本主义围堵的风险。
这样说,恰恰关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以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现实,只有国人广泛拥有跟得上社会主义性质和优越性的认识和情感,以及相应警惕和觉悟,才可真正体现生活在中国这一真切的现实里与之良好的关系,以及这样的素质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