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选择和财富
在财富报告中,中国普通家庭财富的版图是这样的:
这个年龄段刚好是职场开始分化的时候,职场慢慢开始有中年危机感了,35岁现象是职场很关注的现象级问题之一。
“财富报告”上对这群人的财务描述是“上有老,下有小,容不得不拼,事业、财富、家庭分化的路径已经开始变得明显”。
“财富报告”揭示:财富水平前10%的人口的年龄则集中在40-50岁之间。
这个年龄在职场上也是中高层的年龄,所以和职场成绩也是相对等的。这是我们猎头服务最主要的群体,在中国职场上如果无法跨越35岁危机,无法进入更高层的,确实也在财富等级上很可能会落后一些。
“财富报告”显示,普通中国家庭的财富水平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城市&房产。
我认为在职业发展上,普通人的职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城市&行业。这和“在线求职报告”上显示,一线城市活跃的人群主要为领英、猎聘,用户收入层次也较高也是吻合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学历是敲开大城市大门的最佳途径,房产是财富影响的最重要因子。
财富报告显示:对于普通人来说,学历是敲开大城市大门的最佳途径。有个特别明显的趋势就是,清北毕业生留在北上广深几个大城市的比例最高,接下来是“985”,然后是“211”,普通大学毕业生那真是特别难。好的职业对学历的要求同样高:硕士基本上是进入公务员体系、大学、医院的起步门槛;还有,金融业、互联网行业等财富(收入)水平偏高的行业,学历也是基本敲门砖。行业收入和行业平均学历基本就是个线性关系。
但是要记住,教育虽然是敲门砖,但是你没有敲对,同样无法获得上升的路径。我们在样本中发现了一个特别惨的事实,某“985”毕业生,假如回到了三线城市,那么他的财富水平比一线城市的同学下降39%,如果他没有买房,则比有房的同学下降75.7%。
1,大部分普通人的成长轨迹其实都很正常,“一线城市,买房,好学历”是拉开财富差距的重要因素。教育、择城和择业是背后的基础选择。
2,30多岁的最关注钱,但是要到40岁以上大概率才能财富积累到前10%,这说明了大部分人还是要先努力工作,不断提升自己赚钱的能力再去思考投资。
3,好好保住自己的钱,做资产的保值增值,不要瞎负债,不要瞎投资。年轻时更要“不要过度举债消费”。
很多时候,大家往往回避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比如有钱比没钱要幸福,勤劳努力的人更容易成功、理财要量入为出…这些被称为1.0版本的基本道理,太有些陈词滥调,太传统、太平庸、不具有新闻价值,以至于大家更愿意听特殊版本,比如有钱的人不幸福,努力也不一定有好结果,学历不重要,打工已经过时了,得到贵人机会一飞冲天….这种话听多了,大家慢慢会忽视1.0版的领域才是绝大部分人所在的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