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与人参

附子沉冤——四逆汤与人参
——高海荣

四逆汤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广泛,因其具有回阳通表温中的功用,被仲圣定义为病虚寒厥逆之救里主方,并在此基础上有四逆类诸方等不同类别方证。

但《伤寒杂病论》四逆汤桂林古本有人参,宋本无人参,当以何者为是?至今仍有不少人迷惑其中,不明真谛。

四逆汤本为回阳救逆方,首先要明白何谓四逆。四逆的本意并不是指四肢冷或厥逆。否则真寒假热的阴阳离绝证就不该用通脉四逆汤了,“身反不恶寒了”。《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作者刘志杰老师指出,四逆的正确解释应为:营卫不通、阴阳不交,合为四逆。

自古至今认为四逆汤中有人参者大致理由有三:
1、方名四逆汤,当为四味药组成。2、桂本中四逆汤有人参。3、人参也可大补回阳。

宋本四逆汤方为: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桂本》四逆汤另加人参二两。

首先,名为四逆汤就该由四味药组成的观点实在是滑稽幼稚。试问七子散就该七味药?十枣汤该是十味药么?

其次,《伤寒论杂病论》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可见四逆汤和四逆加人参汤在《伤寒杂病论》中是不同方证下的两个不同的方子。仲圣治学著作严谨,难道会在同一部著作中一方二名么?是要故作高深还是为难后人?仲圣的同味方中哪怕有一味药量的改变都是会另外的方证和方名,而不会同一个方证方名中出现两种不同药味组成。后人读书不仔细,望名生义,自以为是,以致迷惑至今。同时可见桂本记载有误,甚或有伪本嫌疑。

然后,再让我们来看药症:
附子,辛苦热。《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炙甘草,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干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人参,甘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四逆汤只三味药(单数)以回阳通表温中,可治疗三阴虚寒之厥逆诸症。此方内外上下具可温通,可化水饮同时温养胃气津液。诸四逆类方剂所治之阴证重症多属真阳不足,或者阴阳离绝而津液不甚亏者。急当温里回阳,以救其逆。而人参是味补五脏津液的药,在汗吐下等津液脱失严重的情况下,伤津及阴血时,用以生津止渴补胃气之用。
如: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等等有关加人参的方证无不如此。

如果是阴证真阳不足而水饮又盛者,出现厥逆重症,以四逆加人参汤救治,岂不是如冻僵之人再灌以冷饮徒害其命么?如此只会影响了回阳救逆的效果,甚至转为危症。诸有人参救治虚脱的方证中,人参救的是津液流失,而不是大补回阳!

关于四逆汤与四逆加人参汤,在这里不妨打个比方:把人体三焦比作烧开的一锅水,正常情况下,下焦火蒸,中焦水热沸腾,蒸汽遇到上焦(锅盖)凝结后再成津液,如此循环流动。而四逆汤所治是下焦真火已微,锅内冷水无法蒸腾气化,因为水(津液气血)尚不亏,而用四逆汤以温阳补火复其蒸腾流动。此时加人参就如往冷水锅中内再添凉水一样雪上加霜了。四逆加人参汤证是汗吐下后津液亏及阴血,锅内就一点水了,加人参是防脱水亡阳,将锅烧干。据此,我们就可以说人参是回阳救逆之药了么?

附子与人参一误,误传千年。而竟有“人参杀人无罪”,“人参是万能补药”的现象出现。而真正附子救逆救命之“主帅良将”反倒成了大毒慎用禁用之品,获罪无数。真乃“附子千年冤屈,人参万世冒名”。忠佞不分,昏昧不识!

中医的误识误传歪曲现象太多了,以至于走到今天的中医界也难免遭殃受累,当然也是有着各种各样其他的原因。但中医界如此的歪理邪说充斥,中医之真谛根本已越去越远。由此而想,到觉得当今中医界是需要用附子了。用四逆汤已嫌不及,要用通脉四逆汤之类来“急救回阳”,振奋中医界之“真阳不足、阴盛阳衰”之体。是要猛剂的,不能再用什么“人参大补”之类的再添“水分”,还标榜有各类的“美其名曰”。

中医界的“水分”够多了,急需正本清源,大力宣传正统,打击歪理邪说,以驱邪复正。阴柔愚痴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只会将中医推向一往不复的绝地 !

(0)

相关推荐

  • 想学中医经方的注意了: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桂枝新加汤62

    想学中医经方的注意了: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兼证桂枝新加汤证第62条 表部病辩证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五.兼证 7.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甘草炙,二两(6克),干姜三两(9克)(强人可用四两)(12克),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8克),猪胆汁半合(3ml)[服用方法]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 ...

  • 小柴胡汤类方临床运用杂说

    有人认为,学会小柴胡汤即可自成一派,此言虽过,但足以说明小柴胡汤临床运用范围之广.曾有人罗列中医十大名方.八大名方,其中皆有小柴胡汤:黄煌老师的十大类方也有小柴胡汤为代表的柴胡类方,足以说明小柴胡汤在 ...

  • 『每天学伤寒』白虎加人参汤的用法

    一八三:『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应该是用表法.汗法,结果吐下后,胃的津液一定会伤到,七八天都没 ...

  • 海厦伤寒论笔记(六六)

    伤寒论第62条辨: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用发汗法以后,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 发了汗,身体还在痛,按道 ...

  • 经方:白虎汤(阳明经热)

    白虎汤[原文]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斤,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伤寒金匮]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2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2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

  •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

    一八三."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证分腑热和经热,腑热是 ...

  • 附子沉冤——四逆汤与人参 (高海荣)

    逆汤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广泛,因其具有回阳通表温中的功用,被仲圣定义为病虚寒厥逆之救里主方,并在此基础上有四逆类诸方等不同类别方证. 但<伤寒杂病论>四逆汤桂林古本有人参,宋 ...

  • 人参四逆汤救治危急病人 – 经方派

    湖南省平江县福寿山镇思和村陈亚里卫生室(2019年10月23日) 分享一个病案,昨天抢救有一个病人,不知是否药达到的效果,还是救心丸的效果.还是我那么幸运. 昨天下午,一位五十几岁的男人唇乌.乏力.胸 ...

  • 年高气大伤,阴液枯涸:人参加四逆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单复脉汤)合人参四逆汤

    ​ 正方:龟板鳖甲不专为清虚热,可以潜降. 反方: 如病人脉沉细弱,没有外越的虚弦大象,应该不需要再用潜敛药了吧?此时重用介类药反会压抑衰微之阳所谓复脉,浮大虚亢者,潜降使之柔缓:沉微弱者,培元摄纳, ...

  • 人参四逆汤功效与作用

    [原文]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

  • 赵守真医案 5.慢惊风——人参四逆汤

    王儿,3岁.病吐泻,初不以为意,病亟始求医,治不如法,半日间病转剧,吐如涌,泻如注,旋又搐搦,继则肢厥神昏,气如悬丝,认为不治,弃于地,待气绝葬之. 时吾师出诊经其门,邻人不忍而代邀诊:见儿僵卧地上, ...

  • 对茯苓四逆汤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周威 茯苓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沧海遗珠,医家对此方少有关注.笔者在临证时发现适用此方的场合并不少见.故不揣简陋,将自己对茯苓四逆汤的思考与实践,简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文献考察 ...

  • 盆栽人参种植方法

    盆栽人参不受场地条件控制,可向空间发展(如房上.楼上)立体培植,家庭小参园在民间慢慢兴起.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盆栽人参种植方法,一起来看看. 盆栽人参种植方法 1.选材 应季选苗(现挖苗)最好是大 ...

  • 这位近代伤寒学家郑火神,善用四逆汤

    清代,川省名医辈出,但能卓然成家,著书立说以传世的,实为少见.直至晚清,成都医林中才出了个郑钦安.他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善用经方治病.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 尤其善用大剂量姜( ...

  • 夏天按摩这条经,胜过吃人参!

    心本属火,故夏季高温暑热会加重心脏负担,对心脏是个大威胁.我觉得,每到夏季,给心脏减负尤为重要. <灵枢·经脉>:"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