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襄谈岭南山水和江南的差异
原标题:岭南山水画里的岭南美学
一方水土,一方景象,那么岭南山水美学和江南、台湾山水美学究竟有何不同?近日,台湾作家刘克襄受邀前来深圳,在由深圳商报参与主办的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上,做了主题为《小风小物游珠江——岭南山水和台湾、江南的差异》的讲座。近年多行走各地郊野的刘克襄,善于以独特而深入的观点解说,导览各地古村老镇和地理风貌,深受读者追捧。此次讲座一如既往吸引了许多市民和自然爱好者前来聆听。
珠江三角洲,河海交汇,河网交错,具有南国水乡的独特风貌。其青绿缤纷而繁复,物种丰富又多样,截然不同于其他地区。但过往甚少用生态旅游和传统山水绘画做分析。如今环境污染严重,农村乡野文物消失迅快。“我作为一个长期在珠江这个地方环境里面走来走去的人,我会从自然生态美学出发,想要从这里看到一些新的可能性。”刘克襄常在各地旅游,深入农村田野和传统市场,累积出不少独到的观察心得。因此,此次讲座上,他通过分享几个不同区域的故事,以自己在不同地区的调查见闻,以及本身所拥有的自然志的博物经验,力求提供一些生活案例,作为此一美学爬梳。换言之,他希望透过更高视野,以不同区域的美学作为比较,或许能看到另一层次的风貌。
今年2月,刘克襄到浙江良渚旅行,当地的一片油菜花吸引了他的注意,也引发了他对“渚”字的思考。良渚文化历史悠久,物产丰饶,“因为肥沃、丰饶的地方,才可以种像油菜花这样的蔬菜。‘渚’基本上是一个江南鱼米之乡才会出现的字。”刘克襄介绍,渚,乃水中小块陆地,即小洲之地。进一步深化,则是指肥沃湿濡、被丰盈的河水曲折迴绕的土地。在刘克襄看来,“渚”字代表的丰饶、富庶,正是江南水岸美学的特点。大渚为市,小渚为村,许多与“渚”相关的字词组合,都可以在水墨画的世界里找到。譬如 “鱼渚”,渔夫拿着四方网“抓鱼”的小岛、“石渚”——古镇中的堤岸、“舟渚”——停泊了许多小船的小洲,都可以在江南的水墨画中得到充分印证。“渚字带来的是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每一个词汇都有绮丽的水岸意境,从而丰富了江南为主题的水墨画。”刘克襄说,像董其昌的山水画,到处可见“渚”之存在。
“渚”,如果说可以代表江南的景观和美学,那么若在岭南,在水岸的旁边,又有哪一个字跟“渚”字做一个对照?刘克襄认为当属“涌”字。众所周知,深圳有“葵涌”,广州则有“南涌”“东涌”,整个岭南地区到处常见。涌的重要性,则在于形成了岭南地区特有的生活文化——基围,而基围的形成,则进一步促进了围村这种文化形态的建构。据了解,围村,指由石墙包围的传统中国村落,用以防御邻近仇敌、盗寇和猛兽,常见于广东南部,尤以香港新界为甚。刘克襄讲到,岭南平地和海岸地名中常常带有“涌”“滘”“沥”“坰”“塱”,他将其郊野园村的自然美学概括为“涌生咸草,前长大榕;家伴黄皮,旁偎龙眼;村立白兰,山有沉香。”“这是一种岭南的美学,岭南的山水画里面应该有这种岭南的美学。”但刘克襄却指出,这种地域讯息的细腻度在岭南山水画里表现不明显,所以在他看来,岭南的山水画特征更多还是从江南的山水画沿袭过来。
此外,刘克襄还介绍,台湾的湿地地名有“温”“墘”“汕”“濑”等。最后他希望,通过理解不同的字的含义,用更多实际丰富的材料让山水画中的写意部分能够更加多样精彩地呈现。(记者 魏沛娜)
(责编:张育达(实习生)、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