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上)——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世界

名人名家眼中的课堂什么样?

(德)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英)斯宾塞: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爱因斯坦: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

(希腊)苏格拉底: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英)洛克: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澜: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孙双金: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

沈大安: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

不难看出,中外名人名家和名师关于课堂教学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中小学教师认真学习和体会,也是我们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他们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已经不是就课堂谈论课堂,而是他们自己对课堂教学实践工作的毕生经验总结,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讨论课堂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引发我们中小学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

百度百科认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简而言之,课堂教学就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

不言而喻,就一所学校而言,课堂教学是其教育工作的灵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舞台。因此,各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和重视教师的学科专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一名重视课堂教学的校长。在其35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其中有23年担任一所农村学校——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几乎每天都要与学校的老师们一起上课、听课和评课,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和改革活动。他不仅对自己而且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全面、系统而具体的要求,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课堂教学思想,希望对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 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星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片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他还说:“教育工作有一条极重要的规律:传授知识并不是直线进行的,并不是教师今天知道了一点什么,马上就可以把它传授给学生。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的前一天才去找寻知识的出处,选取他要教的东西,那么他的学生的精神生活必然是贫乏而狭隘的。一个有学识的、善于思考的、有经验的教师,他并不花很长时间去准备明天的课,他直接花在备课的时间是很少的。他不写冗长的教案,更不必把这堂课的具体材料的内容抄进教案里。但他确实一生都在为上好一节课而准备着。他的精神生活就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他永远不会说:我的知识已经积累到够用一辈子了。知识是活的东西,它永远在更新。知识也在陈旧和死亡,就像人有衰老和死亡一样......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识的源泉,就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

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也要求广大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读书”的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所需要的各种丰富的知识内容。他说:“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20:1,30:1,50:1。”

“活到老,学到老。”在一个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一个个充满朝气与活生生的孩子,我们教师就要满足一批又一批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就必须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一方面要关注本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变革,随时准备做好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不断增长新的见识,不断开阔新的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怎样进行一堂课的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他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2. 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学习是一个脑力劳动,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劳动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愿望将对学习效果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般而言,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并不大,但往往在同一个班级里上同样的课,为什么学生学习的效果相差那么大呢?

我们认为,学习比较好的孩子,其往往学习愿望比较强烈,学习也就积极和主动。反之,学习比较差的孩子,其学习愿望往往不足,因此学习也就不够刻苦,懒懒散散“混”日子,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由此可见,学生只有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和信心,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儿童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情况,苏霍姆林斯基曾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观察:在1949~1950学年里,我们在分析八年级一个班的上课情况时,发现个别学生对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的同学学习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对书面作业的评分、对回答教师问题时的答案的质量,都显得无动于衷……不及格的分数并没有使这些学生感到不安。他们对自己同学的成功和失败也抱着与我无关的态度。我们向自己提出了一项任务:分析一下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和家里的学习情况,找出导致这种消极态度、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

我们听了一个叫阿拉的女学生在文学、代数、物理和历史课上的回答并进行了分析,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女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没有体验到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情感。因而,在这个女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没有克服困难的强烈愿望,而且她连困难的地方也没有觉察出来。显然,她在准备功课的时候,本来就缺乏那种认真思考一切、把一切都弄清楚的愿望。阿拉的回答是单调乏味的,既不能激动她自己,也不能感动别的同学。该班许多学生的情况也是如此。

……

 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培养学习愿望,有助于巩固学生集体,加强集体主义情感,促进互相帮助的志趣。每一个教师集体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培养这种情感,并把它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待 续)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科所)

(备注: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郑州市金水区丰产路小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