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形成性评价——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学期期末。XX区XX小学。
在XX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随机走进了XX小学二年级的某班教室,发现今天的孩子和往常不一样——因为今天是班里形成性评价活动的时间,孩子们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活动。
在黑板上,我们看见PPT上这样展示着“201X-201X学年第XX学期二年级学业评价”。台下,每个小组按照《小学生发展评价手册》的要求进行逐项进行评价。今天的这节课是语文学科评价,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识字写字、朗读与阅读、口语表达和期末成绩。而在评价一栏,有自评、小组评和师评。课堂上,孩子们先自我评价,自己给自己打分,之后是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给本组的每一名成员打分,进行小组内评价。我们发现,每一个小组的评价都非常激烈、认真和仔细。每人先根据要求自我展示或者表达,然后小组内成员通过举手的方式表决等次。其中有一个小组,一个小男孩在抹眼泪,原来是由于大家给他的等次比较低,他觉得很委屈。而在另一个小组,某孩子给自己的等次是良,而且组内互评时一再坚持大家也给他一个良,但大家一致认为该同学平时表现优异,因此最终的等次为优。有一个小组六个人,在给某一学生定等次时,三个人举手为优,三个人举手为良,因此不得不进行多次举手,经过几轮表决最终确定为等次优......
我们又陆续走进其他班级,尽管评价的形式不一样,但是都是一样的热烈、激情、踊跃。在六年级的一个班级里,他们的评价似乎更为规范,而且制定了评价标准:1.课堂表现(得星):优10、良8、中6;2.作业情况(得星):优20、良15、中10(注:以作业本得优数为准,两个良为一个优,作业本40个优为优,30个优为良,20个优为中);3.实践活动(得星):优10、良8、中6。由于有了评价标准,因此高年级孩子们评价更为有序,效果也更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评价之后孩子们都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反思。如,我们随机翻阅了某一名学生的感悟:“本学期我通过学数学,明白许多知识。我感觉我在作业完成上面有所进步,之前我的字写得不太好,现在我的字体也有所提高。不过,有些比的认识,我还没有完全掌握。比如说,有两个圆形,两个图形重合的面积是多少,重合面积占大圆多少,占小圆多少,圆的面积比,等等。这点不太懂,此外我上课有时不认真听讲,以后要认真……”尽管这个孩子的表达有点凌乱和随意,但是我们看到了孩子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吸取了教训。这样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其目的也就达到了。
上述的这些活动现象,就是该校XX 班级学生的期末形成性评价活动。形成性评价,又叫做过程性评价,或者自主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一个学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当学习有了成绩而受到鼓舞时,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鼓舞中尽情地表达,超水平地发挥。这样才能使小学生从根本上摆脱对语文学习的惧怕心理,客观上也对一些羞于开口的腼腆学生以激励和鞭策。”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来的独特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等六个步骤,就很好地体现了形成性评价活动。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相结合”的要求。
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和学科教师的评价,有的班级甚至还增加有家长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其中,自我评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大,也是形成性评价的基础和前提。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认为:“自我评价是使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成为一种负责的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可见,形成性评价是多元的、科学的、全面的评价方式,自然也是有效的评价方式。
关于形成性评价活动,在XX区属小学已经进行了五六年了,老师们从最初的懵懵懂懂,一无所知,到目前形成性评价活动基本能够正常运行,中间经历了不同学科老师们的不断调整、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从目前各学校形成性评价活动的运行情况来看,我们认为也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亟待解决:1.形成性评价本质上是过程性的评价,因此该评价是贯穿整个学期的全过程。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所做的各种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主要起到反馈、鼓励和导向的作用,这就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因此,在学期初学科教师就应该制定形成性评价方案,并且要让孩子们和家长们明白学科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方式。我们发现,部分学科做到了,但相当多的学科没有做到,当然这也和家长的素质和孩子们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2.形成性评价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更宽裕。我们发现,由于期末时间紧张,形成性评价的时间往往是在本班教室里进行,而且一两节课就匆匆结束了,孩子们还仍然意犹未尽。形成性评价,不仅仅是在教室中进行,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而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们更多展示、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成性评价就是孩子们对自己一个学期各方面表现的系统梳理,发现亮点,明白不足,明确下一个学期的努力方向。3.评价内容可以更宽泛,不仅仅是学科学业水平的评价,也要对孩子们在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劳动、体育锻炼、社会或者社区实践活动等等综合性的全面评价。形成性评价应坚持从人的全面性发展为目标,多元性、科学性与可行性的评价统一。4.形成性评价也要注重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因此评价也应该注重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除了评价手册的统一评价内容之外,学校也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个性化展示的机会,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结果的加分项目。
我们在与部分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发现形成性评价活动也给一线老师们带来了许多的苦恼,具体体现在:1.增加了工作负担。形成性评价活动本应该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学科教师也有及时的记录,因此学期末只需要把平时的形成性评价结果折合一定分数计入每一名孩子的总分即可。但部分学校为了让家长和领导看得见孩子们的形成性评价结果,要求各学科老师们进行集中“成果”的展示。为了“好看”,老师们不得不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如制作宣传卡片、已经评价过的内容重复评价等等。2.形成性评价活动比较盲目。我们用懵懵懂懂、稀里糊涂来形容老师们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可能有点夸张,但事实上各学科老师们对形成性评价活动是比较迷茫的,完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如形成性评价活动和终结性评价活动的各自分值多少合适?形成性评价活动的内容有哪些?形成性评价活动每一项内容的分值多少合适?每一项内容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等等。尽管权力已经下放了,但相关的专业指导需要跟上,否则形成性评价活动就比较盲目。3.部分教师不理解形成性评价活动的意义。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学习者掌握的程度和未被掌握的部分。其目的不是简单为学习者分等或鉴定,而是帮助学生或教师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开展的各项学习活动之中。”据了解,之所以各区属小学评价权力下放,要求开展形成性评价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打破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活动方式,加强对孩子们成长的过程性评价,由被动评价到主动评价,由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由关注学生静态发展到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当然也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显然,开展好形成性评价活动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但是,我们的部分教师对此并不理解,还是习惯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活动。看来,教师理念改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4.部分相关部门的不合理指导。形成性评价活动本应该是个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而自行组织实施的活动。但相关部门却要求必须统一主题进行,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学科为了形成性评价活动与“主题”扯上关系,而出现形成性评价活动时“生拉硬扯”的现象,弱化了形成性评价活动的目的。
形成性评价活动尽管已经实施几年了,但我们发现目前还需要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较多。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各方面共同努力,我们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就会越来越好。我们希望相关教育部门对学校下放更多的评价权力,我们希望学校给学科教师更多的评价自主权,我们希望形成性评价活动更加科学、完善,我们也希望形成性评价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地发展。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