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霞简史:被老公自爆家丑的杭州第一美女,每次嫁人都轰动全城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东西望)
王映霞简史:被老公自爆家丑的杭州第一美女,每次嫁人都轰动全城
1908年1月25日,王映霞出生,浙江杭州人。她本姓金,小名金锁,学名金宝琴。13岁时,她过继给外祖父王二南做孙女,改名王旭,号映霞。(郁达夫写有文章《王二南先生传》)
王二南是南社社员,琴棋书画俱精,满腹经纶。王映霞自幼在王二南开的蒙馆读书,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后入教会学校弘道女校。
【南社】南社于1909年11月13日成立,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受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是支持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反对满清的文化团体。南社的活动中心在上海,社员总数1180余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1923年解体。
1923年(15岁),王映霞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是时,班主任老师是刚从北大毕业的文科生,把五四新文学的清风带进校园。王映霞始知有鲁迅、郭沫若,还有个郁达夫。在拜读其代表作《沉沦》时,她对文中的大胆描写,觉得颇“有些难为情”,但也十分倾倒。
【郁达夫】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浙江富阳人。1921年,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沉沦》。故事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懦弱的悲哀,文笔大胆,轰动国内文坛。1922年回国,在各大学任教。1926年12月,到上海,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
【孙荃】孙荃(1897年10月16日—1978年3月29日),浙江富阳人。原名孙兰坡,1917年与郁达夫订婚。郁达夫有七言绝句题为《为某改字曰兰坡名曰荃》。1920年,两人正式结婚,生有两子两女。
(创造社成员合影,坐者郁达夫,左二郭沫若)
(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
1927年1月14日(19岁),31岁的郁达夫前往法租界的尚贤坊,拜访老朋友孙百刚家,见到了“明眸如水,一泓秋波”的20岁姑娘——王映霞。王映霞毕业于杭州女师,是出名的校花,曾参加选美还被评为“杭州小姐”。
郁达夫惊为天人,回到家中,热情澎湃地写下日记:“南风大,天气却温和,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映霞,不知她是否也在想我,此事当竭力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在郁达夫的“竭力”追求下,年轻的王映霞没能抵抗多久,就缴械了。
1927年6月5日晚,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聚丰园举行了订婚仪式。6月10日,郁达夫写信告知发妻孙荃,两人分居。孙荃无可奈何,只好默认,但并没有离婚。
1928年春(20岁),郁达夫与王映霞在上海举行婚礼,结为伉俪。两人男才女貌,羡煞旁人。两人是那个时代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的大明星,柳亚子称赞两人为“富春江上神仙侣”。
沉浸在甜蜜中的郁达夫赋诗一首:“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
作家唐瞍在《记郁达夫》写道:“映霞女士比他(指郁达夫)年轻得多,体态匀称,真所谓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两眼灼灼有神。不知怎的,我总觉得与其说她长得美,不如说她长得有风度,是一个举止大方、行动不凡的女人。难怪达夫先生一见倾心,如醉似痴,颠倒至于发狂的地步。”
郁达夫收入很高,王映霞对婚后生活很满意。她在自传中写道:“每月开支为银洋200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说是中等以上家庭了。其中100元用之于吃。物价便宜,银洋1元可以买一只大甲鱼,也可以买60个鸡蛋,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
婚后两人一共生有四子一女。分别是:飞(小名阳春,1928年-)、静子(早夭,1929年11月-1931年)、云(小名殿春,1931年3月17日-)、亮(小名耀春,早夭,1933年5月-1934年)、荀(小名建春,1936年9月-)。
郁达夫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糟糕,常常是:头发不梳、胡髭不刮、衣服不换、皮鞋不擦,甚至十天半月不洗澡。郁达夫性格豪放,喜欢喝酒,经常喝得烂醉如泥,曾有诗云:“曾因醉酒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
王映霞时常为此烦恼。一年夏天,郁达夫因王映霞干涉他喝酒,一怒之下离家出走,独个儿喝得酩酊大醉,躺在黄浦江边码头上,钱包及手表都被小偷摸走。
1930年(22岁),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郁达夫为创始会员,但不久退出。
1932年(24岁),郁达夫在杭州买地,耗资5000大洋,自建了“风雨茅庐”。鲁迅作诗《阻郁达夫移家杭州》相劝。1934年,郁达夫任浙江省政府参议。7月出差北平,写下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乐于将自己公之于众,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已出版日记的作家,包括:《日记九种》、《芜城日记》、《回程日记》、《沧州日记》、《水明楼日记》、《梅雨日记》、《秋霖日记》、《咚余日记》等等。
(郁达夫于杭州的故居“风雨茅庐”)
(1932年,郁达夫手稿:献给我最亲爱的、最尊敬的映霞)
1936年(28岁),郁达夫应老朋友、福建省主席陈仪邀请,南下福州,任福建省政府参议,担任《福建民报》副刊主编。一天,他在福州天王庙里求签,得到签诗:“寒风阵阵雨潇潇,千里行人去路遥。不是有家归未得,鸣鸠已占凤凰巢。”似乎寓意老婆要出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郁达夫积极号召文化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发表了大量抗战救亡的作品,影响巨大。他写道:“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1937年底,淞沪会战,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浙江军政机构纷纷迁到浙南的丽水。为躲避战乱,王映霞携老母及孩子先到富阳避难,后来到丽水,与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比邻而居。
许绍棣和郁达夫是日本留学时期的同学。此时,许绍棣的妻子刚病逝不久,他独自带着孩子生活,两家的孩子常在一起玩耍。二人因此走动频繁,郎才女貌,引起了许多风言风语。郁达夫虽远在福州,闲言碎语也有耳闻,相互间产生矛盾。后经杭州市市长周企虞等居间调停,才暂时缓和。
(1937年,郁达夫夫妇在福州)
【许绍棣】(1900—1980),浙江临海人。1934年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主持浙江省教育厅10余年。战时浙江各大学均内迁,1939年主持筹办浙江战时大学,不久改为英士大学。1940年,与王映霞介绍的孙多慈结婚。
【孙多慈】(1913—1975),安徽寿县人。书香名门,父亲孙传瑗曾在孙传芳麾下担任秘书。1931年,考取了中央大学美术系,与已婚的徐悲鸿,师生相恋。因父亲极力反对,毕业后孙多慈到丽水的一所中学任教,徐悲鸿也应邀去印度讲学,一去四五年不归。1940年,与许绍棣结婚,后生了两个男孩。1949年,随许绍棣迁居台湾。1953年9月,徐悲鸿在北京病逝,孙多慈就在家中为徐悲鸿守孝三年。1975年,病逝于美国洛杉矶生平好友吴健雄家中。1980年,许绍棣病死台湾,夫妻合葬阳明山。
(孙多慈油画《自画像》,于30年代)
1938年3月(30岁),郁达夫应郭沫若邀请,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于是将王映霞从丽水接到了武汉。4月,台儿庄战役后,郁达夫受命作为特使,前往徐州劳军,并在前线采访。他将未获批准的美驻华武官史迪威带入战场。史迪威后来写了一篇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详细报告,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促使美国开始对华援助。
在这期间,王映霞请朋友汪静之冒充丈夫,做了一次流产。而后来,汪静之于1993年写了一篇《王映霞的一个秘密》,更是猜测王映霞与戴笠关系暧昧,引起坊间一阵骚动。然而此事并无佐证,应是子虚乌有。
7月4日,回家后的郁达夫找到许绍棣寄来的情书三封,于是认定妻子出了轨。他将三封情书照相制版,在朋友中散发。王映霞一怒之下,离家出走。
王映霞晚年写过一篇《郁达夫与我的婚变经过》,回忆她只拎了一只小箱子走出房子,“郁达夫也不送我出来,我知道他面子上还是放不下来。我真是一步三回头,当时我虽然怨他和恨他,但对他的感情仍割不断;我多么想出现奇迹:他突然从屋子里奔出来,夺下我的箱子,劝我回去,那就一切都改变了……”
王映霞出走后,郁达夫竟然在《大公报》上登“寻人启事”,“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与某君之关系及携去之细软衣饰金银款项契据等都不成问题,唯汝母及小孩想念甚殷,乞告以地址。郁达夫谨。”
郁达夫还愤愤地说:“许君究竟是我的朋友,他奸淫了我的妻子,自然比敌寇来奸淫强的多,并且国难当前,这些个人小事,亦只能暂时搁起,要紧的,还是在为我们的民族复仇!”
郁达夫作词《贺新郎》:“匈奴未灭家何恃?且由他,莺莺燕燕,私欢弥子。留取吴钩拼大敌,宝剑岂能轻试?歼小丑,自然容易。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倘亡,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再驱雉。”
郁达夫作诗《下堂妾王氏改嫁前之遗留品》一首:“凤去台空夜渐长,挑灯时展嫁衣裳;愁教晓日穿金缕,故锈重帏护玉堂。碧落有星烂昂宿,残宵无梦到横塘;武昌旧是伤心地,望阻侯门更断肠。”
(该书收集了郁达夫12年间写给王映霞的94封信)
后经朋友努力撮合,两人勉强复合。郁达夫又在报上登出“道歉启事”,王映霞也写了一纸“悔过书”,双方于是言归于好。1938年12月,武汉局势吃紧,郁达夫携王映霞远赴南洋,抵达新加坡,任《星洲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继续宣传抗日。
然而,1939年3月,郁达夫在香港《大风》创刊一周年特大号上发布了过去两年所写的诗词——《毁家诗纪》,毫不保留地暴露了自己的私隐与“家丑”。
王映霞也以《一封长信的开始》和《请看事实》相回应,“为了孩子,为了12年前的诺言,为了不愿使你声名狼藉,才勉强维持这个家的残局,把你的一切丑行都淹没下去,然而你却是一个欺善怕恶、得寸进尺的人,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只好把你那颗蒙了人皮的兽心揭穿了。”两人关系再次恶化。
郭沫若在《论郁达夫》中也谈到:“达夫把他们的纠纷做了一些诗词,发表在香港的某杂志上。那些诗词有好些可以称为绝唱,但我们设身处地替王映霞着想,那实在是令人难堪的事。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是成为一种病态。说不定还要发挥他文学的想象力,构造出一些莫须有的家丑。公平地说,他实在是超越了限度,暴露自己是可以的,为什么还要暴露自己所爱的人?”
1940年3月(32岁),众朋友劝解无效,郁达夫与王映霞正式离婚。5月,王映霞把三个儿子留下,离开了新加坡。
王映霞走后,郁达夫颇为怀念,写有七律《寄王映霞》:“大堤杨柳记依依,此去离多会自稀;秋雨茂陵人独宿,凯风棘野雉双飞。纵无七子为衷社,尚有三春各恋晖;愁听灯前儿辈语,阿娘真个几时归。”
王映霞离开新加坡后,由香港转道至重庆。经亲朋故旧介绍,她先后在保育院当过保育员、军委会特检处做过秘书,后到外交部文书科当过科员。1942年,由外交部部长王正廷牵线搭桥,介绍他的学生、时任重庆华中航运局的经理钟贤道,与王映霞相识。
据王映霞自述,“我想要的是一个安安定定的家,而郁达夫是只能跟他做朋友不能做夫妻。所以同郁达夫最大的分别就是我同他性格不同。……对于婚姻,对于女子的嫁人,那中间的辛酸,我尝够了,我看得比大炮炮弹还来得害怕。我可以用全生命全人格来担保,我的一生,是决不发生那第二次痛苦了。”对于再婚,“既不要名士,又不要达官。只希望一个老老实实,没有家室,身体健康,能以正式原配夫人之礼待她的男子。”
(王映霞与钟贤道合影)
1942年4月4日(34岁),王映霞与钟贤道在重庆百龄餐厅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婚礼极为排场,贺客盈门,宴宾三日,王莹、胡蝶、金山这些当时的大明星也前去赴宴。山城重庆为之轰动,都说:“钟贤道拐了个大美人!”
章克标所著《文苑草木》说:“他们的婚礼是十分体面富丽的。据说重庆的中央电影制片厂还为他们拍摄了新闻纪录片。他们在上海、杭州各报上登载了大幅的结婚广告,而且介绍人还是著名外交界名人王正廷,可见这个结婚的规格之高,怎样阔绰。”
对于这次隆重的婚礼,王映霞本人也是念念不忘。她晚年回忆道:“我始终觉得,结婚仪式的隆重与否,关系到婚后的精神面貌至巨。”婚后,王映霞辞去外交部的工作,专事家政,“三日入厨房,洗手作羹汤”。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嘉陵、嘉利。
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郁达夫逃亡到印尼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1943年9月15日,他与当地华侨女子何丽有结婚,生有一子一女(遗腹女)。
日本战败投降后两周,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离开家门,从此杳无音信,神秘失踪。据日本学者研究,认为是被日本宪兵下令杀害了,终年49岁。(《苏门答腊的郁达夫》)
王映霞晚年回忆:“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1948年(40岁),王映霞和钟贤道定居上海。1949年,钟贤道退了预定去台湾的机票,留了下来。解放后,钟贤道任上海航联保险公司副处长,月入几百元,生活富裕。
“三反”运动中,钟贤道被怀疑贪污,受到审查;后查实为冤案,平反恢复名誉后,继续工作。1952年,王映霞突然被拘留。因她在重庆外交部工作时,可能参加过国民党。幸好当时只是口头参加,没有党证,也没缴过党费。在向组织说清楚这段历史后,即被解禁,前后仅二十天。
关押期间,钟贤道心急如焚,探视、送物,竭尽所能,关怀备至。回家后,钟贤道为了给王映霞“压惊”,在锦江饭店开了个房间,让她休养,又带她到苏、锡、常各地旅游散心,“真像是一次蜜月旅行”。
1957年(49岁),王映霞给曾在武汉有一面之缘的周恩来写信,表达了想参加工作的愿望。数月后,她便接到通知,参加市里的师资培训班。次年,五十岁的王映霞当上了小学教师。她与钟贤道的两个儿女,逐渐长大成人。“文革”之前,他们已经是北大、复旦的学子。
“文革”中,两人不断被抄家、隔离、批斗。王映霞在学校一边受审查,一边当油漆工,漆门窗和乒乓球台,当清洁工打扫厕所和为串联的红卫兵洗被子。当时,被审查的人自杀成风。儿子嘉陵和女儿嘉利,生怕父母想不开,常常回家或写信恳求父母千万别自寻短见。“文革”后期,儿女分别先到农场接受“再教育”,她也告老退休。
1980年(72岁),与王映霞过了38年平静婚姻生活后,钟贤道病逝于上海,终年72岁。王映霞说:“他是个厚道人,正派人。我们共同生活了三十八年,他给了我许多温暖安慰和幸福。对家庭来说,他实在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好祖父、好外公。”
(王映霞与钟贤道合影)
1986年(78岁),王映霞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成了文史馆里最年轻的“小妹妹”。在友人的帮助下,她搜罗了郁达夫书信四十九通,结集成册,出版了极富史料价值的《达夫书简——致王映霞》。后来据自身的经历写了《半生自述》、《王映霞自传》等。
王映霞晚年长期一人独居上海,生活趋于平淡。她早年活跃在上海滩,见过大人物,应酬过大场面,却没有交际场上人的嗜好。她不抽烟、不喝酒,不看戏、不打牌,也不跳舞,连茶也属可有可无,暮年更是如此,唯一有兴趣的是看看报纸翻翻书。她健康状况尚好,除患轻度白内障和心脏病外,并无大病,日常生活全自行料理。
1990年12月21日(82岁),王映霞受邀以“杰出大陆人士”为由,获准进行了一次轰动海外的台湾之行。在台北三个月,她拜访了暌违四十年的老友陈立夫先生、胡健中先生,参观了张大千的故居摩耶精舍,饱览了秀色可餐的阳明公园。
2000年,王映霞病逝于杭州,终年92岁,与钟贤道合葬于杭州南山公墓。
(1993年1月,王映霞(左)与丁景唐夫妇合影)
(乙亥年为1995年)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郁达夫】
2、百度百科,【王映霞】【钟贤道】【许绍棣】【孙多慈】
3、王映霞的一个秘密,https://www.douban.com/note/27285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