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救人 家属冷漠”事件,从群情激愤到一团祥和背后的逻辑

时评写作需坚持的逻辑:先辨真假,再断是非,后明利弊若事件或其关键元素弄错了,则是非难断、利弊难明。

前几天,有这样一个事件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事件中网约车师傅的救人行为被大家点赞;但家属一句“与我无关”拒绝作证的行为却使众人哗然,被声讨怎会有如此生性凉薄、不懂感恩的人存在,真是“冷血”?!

网络声讨,从12月8日持续到15日,家属与网约车师傅见了面,澄清了事实——原来搞了乌龙,原先讲“与我无关”的那人不是被救婴儿的家属,医院把联系方式给搞错了。之后,网约车师傅和家属,在警察叔叔的见证下,回述并确认了事发经过,解除了误会,发了澄清说明。于是声讨止,大众心满意得,将这个乌龙称之为“年末最暖反转”。

这个事件的过程使得大众情绪一波三折,为司机师傅点赞、为警察叔叔公正执法欣慰、为(错误的)家属的冷血而气愤、为(正确的)家属站出来澄清感到满意……我们借助该事件,来看看里面涉及到的人及其行为背后所映射的逻辑是怎样的。

-01-

事件的来龙去脉

据网约车师傅讲:12月8日接到一个订单,乘客为一家三口带着一个婴儿。他们上车不久,婴儿突发疾病失去了知觉。婴儿家人万分着急,催促师傅快些开,赶紧往医院开,抢时间救救小孩。人命关天的档口,网约车师傅也顾不了太多。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情况下,闯了几个红灯将孩子快速送至医院。到了医院,没等车停稳,乘客急忙带着小孩下车赶往急症室救治。网约车师傅觉得,好在帮他们赶了些时间,也算是帮助这个小生命了,心里暖暖的。

随即他便得知了这次助人的代价,因为连闯三个红灯,便面临着“被扣18分,并处以600元”的处罚。想想出一天车,也不见得能赚600元,而这一单就得罚这么多;一本驾照就12分,这全部扣完还不够,分扣完就意味着往后一段时间没驾照,没驾照就意味着不能出车,也就无法工作,没钱可赚。

原本助人的行为,怎么会有如此大的代价呢?于是该师傅给交管部门去澄清违章驾驶的缘由。交管部门听了,表示理解,但规则是规则,要撤销这些处罚也得按规则行事:你拿证据——医院证明和小孩家属证明——来做备案,只要证实事由便可撤销处罚。师傅想,这好办,只要找到小孩家属拿份医院证明,和家属一同来交管部门说明情况就行了。

可是,膈应人的事儿出现了,在电话里小孩家属居然表示“…闯红灯跟我没关系,谁叫你的你去找谁…”,总的一句“与我无关”。此时的网约车师傅是哑巴吃黄连,这是什么态度?怎么我为了争分夺秒救你家孩子闯的红灯,导致我被处罚,现在仅仅让你出来说明一下,做个证,你竟然说和你没关系?!

家属就是不出面作证。没有证据,交管部门就无法撤销处罚,师傅就不能出车。无奈之下,他把这事发到了网上求助。事件随即在网络上发酵了,引起群情激愤的是那小孩家属的态度及行为,“怎么会有这样冷漠的人”、“社会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各种各样的声讨不断。

于此同时,交警部门也没坐视不理。他们通过调取相关路段公共视频和医院记录,发现确有此事。最后,通过多方取证,在少了小孩家属出面作证的前提下,还原了事件过程,证实了事由的真实性,并对网约车师傅撤销了处罚。

但网上的声讨持续到了12月15日。原因在于14日晚,有自称是该事件当事人(小孩的家属)报了警,说他“并没有接到任何关于这位网约车师傅寻求作证邀请的电话和信息。”大家听着有点懵,这到底怎么回事?接警部门随即介入调查,得出结论是闹了乌龙。原来网约车师傅为了找小孩家属作证,在医院找的联系方式,结果医院误将另一位患病小孩家属的电话给了他,才有了“与我无关”这一闹剧。

最后,网约车师傅和当事人家属在警局见了面,澄清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误会也解除了,并于15日在网上做了公告。之前的声讨也停了。于大众而言,既然是乌龙,那再好不过。深呼一口气:就是嘛~这个社会是不会让好人心寒的!

-02-

各角色的行事逻辑

就这个事件而言,各角色行为背后的逻辑也容易理清楚。

网约车师傅出车接单跑生意,行为背后的逻辑很清晰——提供专车服务赚取服务费。只要顾客下单了,按着规定时间、地点接上乘客,在遵守交规的前提下,按着最优路线把乘客送到目的地,即可获得对应报酬。

乘客催促网约车师傅快点赶往医院,这一行为也容易理解——为救治孩子争分夺秒。发现自己小孩突发疾病,第一反应就是看医生,去医院,怎样去呢,让师傅开快点、开快点、再快点,多一分钟到医院,孩子救治就多了一份保障。

网约车师傅面对,“安全行驶则会耽搁孩子救治时间”与“自己违规行驶可为孩子争取救治时间”两难选择时,果断地偏向了后者,行为背后的逻辑——“人命关天”。先赶时间救人,甚至没来得及顾及违规后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样的行为我们不仅认可,还会被触动。

为小孩救治争取到了时间,回过头为了自己生计,网约车师傅寻求撤销违规处罚,这一行为的逻辑也容易理解,之所以违规,是特殊情景——赶时间救助他人——所致,互相帮助是被国家提倡的,被国家提倡的事就不该受到法律惩处。

交管部门的小哥哥小姐姐们,面对网约车师傅的事件陈述,要求其提供证据,可撤销处罚,这一行为的逻辑——依法依规行事。听了网约车师傅的陈述,确实符合对应的规定,但是法律面前万事讲证据。你得证明这事件属实,并符合规定,才可撤销。

网约车师傅邀请被救小孩家属提供相关证明,这一行为也符合逻辑——事件当事人是最直接的证人,而且他手头有小孩就医的相关材料也可做事情真实性的证明。网约车师傅通过医院查询当事人的联系方式,联系邀请其作证——毕竟是因为他家孩子而违规行驶的——也属自然。

在网约车师傅被(错误的)当事人拒绝后,交管部门积极介入,通过专业手段,调取相关公共区域视频,协助网约车师傅提供事件证据,最终证实,并取消了对网约车师傅的处罚。这一波操作,切实的为每一位有需要的公民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为好人好事证实,为热心付出的人暖心,这波行为背后的逻辑很正能量。

(错误的)当事人拒绝为网约车师傅证明,让他去“…谁叫你的你去找谁…与我无关”,这样表达现在看来并没有问题,而且很中肯。因为不是我坐你的车,我去了也不能给你作证,你得找叫你去的人给你作证。只不过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人并非事件当事人。

大众在这里的声讨行为,是在维护一套公允的社会道德规范。既然别人因帮你而受到损失,为了减轻甚至消除损失的负面影响,出来证实一下事件就可以帮助那个帮助你的人,可以你没有这么做,就有违公允的道德规范,必然遭到声讨。

最后真正的事件当事人得知此事,出面感谢了网约车师傅,他们共同把这几天的事情做了梳理,澄清了误会,还事件原貌。别人为了救助自己的孩子,而受到了伤害,当别人需要我提供帮助时,则义不容辞。知恩图报。

-03-

网络声讨的逻辑

整件事里,几乎每个角色的行事逻辑都是在线的,甚至超长发挥了,比如网约车师傅救人、交警主动为助人者提供证据以撤销处罚等。他们本可以不做,却做了,甚至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很正能量的一件事情。只不过它被大众热议,并非因为点赞的这些人,而是一个(错误的)当事人。

在最初的事件报道中,(错误的)受助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是触动大众情绪的导火索。到底是怎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你求着人家开快点救你的孩子,致使人家在帮你赶救助时间的过程中违反了交通法规。之后你孩子救下了,那个帮助你的人却因为帮你而面临着重大的麻烦。解决这个麻烦的方式其实挺简单,只要你出面一起去做个证实即可。可你却抛一句“与我无关”,让帮助你救孩子的恩人陷入麻烦中。这样于情于理怎么都说不通。

这个行为和大众认知冲突太大,大冲突必然导致强烈的情绪波动,如此大众的情绪就被一下子给点燃了,口诛笔伐对这种行为表示谴责、抗议!

事件最后,真正的当事人通过警方,出来澄清,原来之前说“与我无关”的并非这期事件的当事人,弄错了。真正的当事人与网约车师傅见了面,诚恳地表示感谢。

此时,大家前面的群情激愤的讨伐对象,原来搞错了。事实都是错误的,那么对相应行为的评估也就天方夜谭了。再一看,哦~原来当事人是知恩图报的,是暖心的,这符合了大众认可的公允的道德规范,所有的一切又都顺了。顺了,意味着没了冲突,没了冲突情绪就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事情就在暖融融的氛围中画上了句号。

以上,就是关于这个事件人们之所以情绪波动,行为背后逻辑的梳理。归根结底是对事件要素真假的辨析出了问题,大家在一个假(错误的)当事人身上进行声讨,才出现了这一幕。

其实,对于社会事件的评述,有一个思维逻辑——辨真假,断是非,明利弊 是很值得借鉴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