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与一气周流,察象用药治诸病!

1、黄元御与一气周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医学的源头,则要从《黄帝内经》算起。黄帝与岐伯君臣问答,探究医理,著成《黄帝内经》,如同为我们留下了一颗万能的种子,一化而为百千,中医便在中华大地上蓬蓬勃勃地发展了起来。历朝历代,名医辈出,医学著述,汗牛充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扁鹊和张仲景。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有一天他路过虢国,碰见太子刚刚病亡,他上前一看,认为不过是暂时昏迷引起的'尸厥',并不是真的死亡,便针药并用,竟然很快就把太子救了过来。从此,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便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他的著作《难经》,就是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和总结。

汉代的张仲景,在学习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著成《伤寒杂病论》,他推崇辨证论治,开创了中医方药治病的先河。张仲景的《伤寒论》,因此被称为方书之祖,他本人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时至今日,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一位医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角--黄元御。黄元御生于清朝康熙年间,他的老家是现在山东的昌邑县。黄元御自幼聪颖异常,他也希望有一天能考取功名,为国家效力。然而在30 岁那年,他不幸患上了眼病,又不幸被庸医误治,导致左目失明,身体也因此差点垮掉。五官不健全,按照当时的规定,仕途已经走不通了。黄元御便怀着满腔悲恨,转而学医,希望不为良相,历代医家的医学著述看了一下,发现中医从仲景以下,各家学说,分门别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黄元御这么聪明的人,竟然也不知该何去何从,可见中医学习之难。他感觉张仲景说的还是比较有道理,就集中精力来学习张仲景的《伤寒论》。历时三年,最后终于一朝而悟。他苦学三年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明白了,彻底地明白了中医的道理!原来中医并不像后人所说的那样,有各种门派之别,而是非常简单!并且这个道理从来也没有变过!历代名医的各家学说,不过是对中医的片面理解而已。大道至简,中医竟然是如此简洁易懂!当黄元御妙悟岐黄,领悟到中医的真谛之后,不禁对自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这绝不是自吹自擂,那么黄元御到底悟出了什么呢?

他悟到了,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实际上都是一团气在不停地转,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升降回旋,如环无端。而人秉天地之气生,天人合一,所以人也是一团气,人这团气也在如环无端地不停周流着。

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就简单多了。脾胃是人体的中焦,人体这团气就是从脾胃开始升降周流出来的。人体这一气往上升的时候,就是身体的肝气和心气,往下降的时候,就是人体的肺气和肾气。脾胃之气位居中焦,成为肝心肺肾升降的枢轴。

人体的这一气,升不上去也会生病,降不下来也会生病,中焦脾胃之气转动不利也会生病。人所有的疾病,其实都是这样产生的。或者升不上去,或者降不下来,或者枢轴不利。治疗的时候,只要升不上去的帮他升,降不下来的帮他降,中焦不运的帮助他健运中焦,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很简单地治愈。

中医真的有这么简单吗?黄元御用这套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疗效,证明了事实果真如此!从此他的医术日进千里,很快就闻名遐迩。连乾隆皇帝久病不愈,都要请他去诊治。黄元御也是药到病除,毫不含糊,并因此被乾隆皇帝赐题'妙悟岐黄'。

黄元御把他这套一气周流,升降回环,如环无端的理论,系统地总结,著书留世,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圣心源》。

古时距今虽远,然而天地还是这个天地,人身也还是这样的人身,天地之间的道理并没有改变。黄元御的这套理论,他并没有看作是自己的发明创造。这套理论在黄帝、岐伯、扁鹊、仲景那个时代,就已经很完备了,古圣皆知,惟后人不解而已。所以黄元御把自己的书名定为《四圣心源》,以表明自己传承古圣心法的志向。

中医理论古今如一,并无二致。而自从张仲景以后,却只有黄元御一个人领悟透了这个道理。所以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盛赞黄元御'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利用这套理论指导中医临床,用很普通的药物,作很简单的组合,来调节人体之气的升降,就可以达到效若桴鼓,覆杯而愈的疗效。

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疗效,不仅黄元御自己体会到了,我在临床上也能经常碰到。理论高度决定临证水平,诚非虚言。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我个人在临床上应用黄元御一气周流的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的初步总结。全书的内容安排,也是按照一气周流的顺序展开的,基本上就是沿着一气周流的路子讲了一圈。

愿我的这些个人体会,能够引导大家轻松地体悟到黄元御一气周流的境界,到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中医不再难学,而治病成竹在胸!

2、察象用药治诸病

一气周流的理论既然如此美妙,我们该如何去学习掌握呢?黄元御说,一气周流这套理论,古代的圣人们都知道,只是我们不了解罢了。就让我们回到两千年之前,去重温一下古人对中医一气周流理论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的。

为医者,拯疾痛,系生死,所习乃生人之术。所以想明白中医的道理,首先要对人本身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素问·宝命全形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不过就是天地之间的一股气合而成形而已。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之间的这股气也不过是阴阳之变化。那阴阳又是什么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原来阴阳就是天地之道,就是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黄元御则把这种规律具体地总结为:阴阳就是一气之升降,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所以我们不仅治病要从阴阳上下功夫,养身长命也要本于阴阳。难怪黄帝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把阴阳搞清楚了,就是把生命的“本”弄明白了。养生治病便有了规矩准绳,便可以“提挚天地,把握阴阳”,甚至可以达到“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境界。

这么美妙的前景,着实诱人。然而,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周易》讲这个太极时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又可以变化出六十四卦,以至于无穷。这个阴阳这么能折腾,我们如何去把握呢?

岐伯告诉了我们一个好办法,他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阴阳虽然变化莫测,但它总是有其形迹可察的,从象的角度来把握阴阳就简单了。所以《周易》记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你看,周易的卦象,不过就是用象来研究阴阳的变化而已。这种办法也是最直接,最简单,又最有效的办法。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其核心内容,几乎都是从这一点上衍生出来的。

所以岐伯告诉我们的这个办法实在是好。不仅古人说好,现代科学也非常认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科学化的思维模式,凡事皆追求确定与准确。而实际上,现代的量子理论已经证明了,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确定的东西。所以模糊理论开始兴起,分形理论开始热门,科学也逐渐认识到,从一个相对模糊或近似的轮廓来认识事物,可能更接近于事物变化的本质。这就是现代科学向我们的古典文化渐行渐近的一面。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我们对象的直观的感受,就相当于对阴阳的直接的把握。所以取类比象就是中医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式。跟我们通常所习惯的逻辑推理相比,直观的察象,更容易感知事物变化的真实状态。

所以,学习中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种察象的思维模式。象也是动态的,它也在随着阴阳不停地变化着,然而却总不能遁其形迹。所以察象的本领学好了,我们观察任何事物都跟看电影一样,一目了然。

岐伯在《黄帝内经》中也为我们描述了这种境界: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者,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对象的观察细致入微,达到了数的层次,就可以秋毫在目,预言生死也就不是什么奇事了。张仲景当年遇见王仲宣,说:“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 王仲宣当时才二十多岁,根本不信,不愿服药治疗,结果后来果如其言,至期而逝。

天地之间,阴阳之象无处不在。春夏秋冬,寒暑往来,日出月落,昼夜交替,无不是象。乃至病有病象,药有药象,诸象纷然,而终归一致。象即是阴阳之变化,即是一气之周流,天地之间同此一气,所谓天人一也,诸象亦同归此气,一无二致。是以察象即察气,藉象而断病以用药者,其为把握阴阳者欤?

我在临床上喜欢从象以辨证,藉象以用药。这本书也是自己在临床上的初步体会,拿出来与大家交流,若能有助于诸君得中医之门径而入,则不罔其名为临证辨象矣。

李玉宾2009—6—30于合阳

(0)

相关推荐

  • 从运气大司天理论探析中医临床各流派用药变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可知阴阳四时气机的变化,宜知晓并顺从,才能明白病理之所在与 ...

  • 象思维(96)阴阳

    象思维(96)阴阳

  • 为什么古代大医都要学习五运六气?

    英国科学家,通过对280年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流感大盛行都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时候. 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流感的发生受太阳活动的制约,这一结论已被当今科技界所接受,不少国家已在利用太阳活动的预报 ...

  • 中医没有亚健康1

    一.阴阳神气的生命观 中医认为生命本质是天人相应的气化活动.气化调节.调控的原动力是生命之神,气化动态平衡的平正中和在生命之气,神具有因时而动.因地而动.因人而动的因应特征,主导生命的感应性和反应性调 ...

  • 古代名医:黄元御的一气周流

    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可能是老生常谈了.李可先生的推荐使得更多中医人知道了圆运动和一气周流理论,这是中医界的福音.这个理论让很多人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对阴阳. 而圆运动的真正创始人应当是 ...

  • 一气周流内部弟子用药法!(重点是思维)

    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土也. 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已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浊阴,阴降于右,则 ...

  • 一气周流内部弟子用药法(重点是思维)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土也. 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已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 ...

  • 黄元御的一气周流,你真的读懂了吗

    2019-01-06 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可能是老生常谈了.李可先生的推荐使得更多中医人知道了圆运动和一气周流理论,这是中医界的福音.这个理论让很多人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对阴阳. 而圆 ...

  • 一个老华为工程师居然把大医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解构了,一学就会

    在学习中医的最开始,可仁是因梁老师的一句话而顿悟入门的. "整个世界都只不过是天地一气变化.周流的结果." --取自<梁注庄子> 花草树木是,虫鱼鸟兽如是,人亦是. 既 ...

  • 一个老华为架构师居然把大医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解构了,一学就会

    在学习中医的最开始,笔者是因梁冬老师的一句话而顿悟入门的. "整个世界都只不过是天地一气变化.周流的结果." --取自<梁注庄子> 花草树木是,虫鱼鸟兽如是,人亦是. ...

  • 察象用药,诸病皆可调!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医学的源头,则要从<黄帝内经>算起.黄帝与岐伯君臣问答,探究医理,著成<黄帝内经>,如同为我们留下了一颗万能的种子,一化而为百千,中医便在中华大地上蓬蓬勃勃 ...

  • 一气周流用药大法(全搜集全罗列)

    气机运行模式与四维之病 人体内部气机的运行模式 人体的气机运行模式是一个圆.这个圆不是人体自己所规定的,而是天体的运动在人体上的反应.比如地球的自转出现了黑夜和白天,黑白交替,轮转不休,就成了圆:也如 ...

  • 【一气周流 用药大法】

    气机运行模式与四维之病 人体内部气机的运行模式 人体的气机运行模式是一个圆.这个圆不是人体自己所规定的,而是天体的运动在人体上的反应.比如地球的自转出现了黑夜和白天,黑白交替,轮转不休,就成了圆:也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