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晚年偏爱这篇赋?<strong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4px;">《白羽扇赋》</strong>
以前不太喜欢董其昌的字,总觉得有点飘,今天看到这个《白羽扇赋》,发现这字还是挺有味道的,流丽,洒脱,就是不知道用这种笔意来写这个内容合不合适!转载于书法空间。
董其昌(1555~1636),明代大画家、书法家。其书画理论对后世极有影响,董其昌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师晋、唐、宋诸名家,工楷、行、草书,自然秀雅。他的传世之作中有两件《白羽扇赋》,一件是手卷,一件为立轴。
《白羽扇赋》这篇赋为唐代张九龄所作。
唐玄宗晚年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听信李林甫的谗言,要罢免张九龄的宰相之位。但是他没有直接下旨,先让宦官高力士给张九龄送去了一把白羽扇。当时已是秋天,白羽扇根本就不需要了,唐玄宗借此扇告诉张九龄,他已经过时没用了。
张九龄看到这个扇子,当场作一赋表明心志,就是《白羽扇赋》。白羽扇出身卑微,但是能够祛暑纳凉,虽不算珍贵,但也有凌云壮志,如果有用到的地方,即使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可惜,秋天总会到来,白羽扇也没有了用处,被收到了箱子里。即便如此,白羽扇也会在箱箧中感念圣恩,没有怨言。
张九龄作为唐玄宗时的文坛领袖,这篇赋字短情长,不卑不亢,声蕴其中。董其昌书有两件《白羽扇赋》,我们先来欣赏他68岁所作的这件《白羽扇赋行书卷》。
董其昌《行书白羽扇赋卷》
纸本行书 40.1×415cm 天启二年(162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白羽扇赋
开元二十四年夏,盛暑.敕使高力士赐宰臣白羽扇.九龄与焉,立献赋曰:
当时所用,任物所长.
彼鸿鹄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
安知烦暑,可致清凉.
岂无纨素,彩画文章.
复有修竹,剖析毫芒.
提携密迩,摇动馨香.
惟众禽之在御,何修翮之敢当.
伊昔皋泽之时,尔有凌霄之志.
苟效用之得所,虽舍生而何忌?
肃肃鸟羽,穆穆微风.
纵秋气之所移夺,终感恩于箧中.
壬戌(1622)秋日书 董其昌
钤印:戲鴻堂、董其昌印、太史氏
欣赏单字高清图片
董氏笔法精到,可谓一丝不苟,董其昌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书画题跋,闪耀着他光辉的艺术思想。在画论上有“文人画”、“山水画分南北宗”论,以禅宗北宗的“渐修” 与南宗的“顿悟”两派喻之历史上山水画派的区分。崇尚王维、米芾父子,推崇南宗,认为南宗文人画以平淡、率真、自然天趣为其审美特征。在书法上他也相当有眼力,所阐述的观点被称为王羲之发端以来文人派书法艺术思想的总结。这都集中反映于他的《容台集·容台别集》中。书法方面他同样强调顿悟,却并不排斥渐修对顿悟的作用。而且书法上他同样推崇平淡、天真。他的《容台别集》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美学观形成的踪迹。
台北故宫该有一件,他78岁书《白羽扇赋》立轴,尺寸: 257x83.6厘米,我们再来一起欣赏。
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其行书前期多变,至七十岁后则以淡墨枯笔为多,行气疏朗,颇有返璞归真、消尽火气的意趣;结字以欹为正,笔法自然含蓄,寓变化于简淡之中。他自称行书行笔无定迹,而有萧散错落之致,达到天真烂漫的地步。
以上是目前所见的董其昌两件《白羽扇赋》,均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相信还有一些我们没有见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董其昌晚年偏爱此赋,不知道是不是此时的心境与张九龄相契合,有同病相怜之感,抑或另有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