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秋:愿我附着《儒林外史》而长远

我教元明清文学,因教学需要,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成了我致力研究的第二重点,后来陆续出了四种关汉卿专书、主编了三种元曲选本。1988年中国关汉卿研究会成立时被选为副会长。《关汉卿名剧赏论》被日本学界看中,部分翻译了过去。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很多人知道的名剧,他们遂以为“汉秋”之名出之《汉宫秋》。

《关汉卿名剧赏论》,李汉秋、李韵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一次与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在火车上聊起我名字的出处,我介绍了出自孔孟典籍(详后),回京后他为我题写楹联称赞:

江汉秋阳通典籍,

汉宫秋月谙词章。

从1959年编著《中国小说史稿》起走上了研究小说史的道路, 吴敬梓《儒林外史》成了我终身致力研究的第一重点。回想起来可以说,正是“二吴”先生们的早期引导,后来我才走进第三个“吴”——吴敬梓的艺术世界。胡适说他是“吴迷”,我跟“吴”也真有不解之缘,至少可称“吴缘”吧。

主持纪念吴敬梓逝世260年大会。

研究古代文化必须充分占有文献资料,不仅要掌握前贤已经发掘的文献资料,而且要自己去发掘、发现文献资料。“无征不信”是国学的优良传统。学习国外的新思维、新方法是绝对必要的,但就古代文化研究来说,离开文献资料,任何宏论将只是沙滩上的建筑。吴组缃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就已扬名的小说家,当他转而研究古代小说时,还是从大量占有资料做起。“文革”结束、治学环境改善,我就一头扎到文献资料的发掘工作中去,1982年最冷和最热的时候,我都在上海图书馆古藉部渡过(十几年后那里的同志还向我的研究生打听我的近况),利用那里的馆藏和从北京带来的珍本,逐字对勘了三十多万字的《儒林外史》,并发掘出“从好斋辑校本”(我定的名)等珍贵文献资料,从而在1984年同时出版了《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和《儒林外史研究资料》二书,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写出《儒林外史研究》等书。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只是研究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但惟其是基础性的,也许更为其后的研究者所需要,有水平的研究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升华构建自己的观点和体系。时代思潮发展得很快,而且会越来越快。再过50年,我的《儒林外史研究》里的许多观点,也许已无人感兴趣,但关于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文献资料、汇校汇评的本子,研究者还必须利用。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李汉秋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我发现发掘整理的《儒林外史》文献资料主要有:

1

发现“黄小田评点”。此评点已湮没一个多世纪,我从四、五千条墨批与硃批中考辨出黄小田评点两千多条,整理出版了《儒林外史黄小田评本》(黄山书社1986年10月初版,后数次印刷)。从而弄清了一个长期不解之谜:天目山樵评点与黄小田评点的关系。在整理出版了《红楼梦黄小田评本》(黄山书社1989年1月初版)之后,使黄小田——中国评点史上惟一的一位同时评点了两部小说巨著的评点家,彰显于世。

2

发掘出“从好斋辑校本”,并从中辑出“石史评点”、“华约渔评点”以及“石史题跋”、“王承基信函”、“华约渔题记”等资料。

3

首次对“苏州潘氏清抄本”作了清理和校勘,并从中辑出“潘祖荫评点”等资料。考辨出平步青《小栖霞说稗》中有关《儒林外史》的文字,主要是针对天目山樵评语而发。从而还它以《儒林外史》评批的本来面目。

4

本世纪初又发现并整理了有137条之多的则仙(朱昌鼎)评批。综合上述发现发掘,使《儒林外史》的清代评点从常为人知的三种增至十种之多。辑入《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再增订版)。

这些发现对于研究《儒林外史》的版本源流、评点沿递、传播过程、社会影响等都有奠基的意义。例如,综合之可知:同治、光绪间,南汇、松江上海周边,有一个热衷于《儒林外史》的文人群体,他们以黄小田为先驱,以天目山樵(张文虎)为中心,以则仙(朱昌鼎)为后劲,成员包括雷谔卿、闵颐生、沈锐卿、朱贡三(可能即朱昌鼎)、杨古酝、艾补园、徐允临(石史)、王承基、华约渔以及金和之子金是珠、黄小田之子黄安谨等。

《〈儒林外史〉研究》,李汉秋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收集了现存所有清代版本,并加校勘,澄清了该书版本史上的一些悬案,如:卧闲草堂本、清江浦注礼阁本、艺古堂本都是同一版本的复印本;过去所谓“苏州书局本”、“群玉斋本”实是同一版模的不同版次印本。逐一校勘于《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中。

6

发掘并整理了吴敬梓长子吴烺的《杉亭集》手抄本,校点出版了《吴敬梓吴烺诗文合集》(黄山书社1993年7月初版、2014年重版)。

7

下功夫将吴敬梓全部诗文作品加以系年,出版了《吴敬梓集系年校注》。

8

《儒林外史》的情节素材,在前贤搜集近30条基础上,汇集增至60多条(见《儒林外史研究纵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儒林外史研究资料增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考定《儒林外史》中高翰林的人物原型为郭肇鐄。在研究人物原型与小说的对应关系后提出:小说后半部以杜少卿为中心线索,具有自传体小说的纪历特征(见《儒林外史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初版;《儒林外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儒林外史研究纵览》,李汉秋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986年我晋升教授时,吴小如先生写下这样的评语:“治红学而重版本材料方面之人,如俞平伯、周汝昌,都是年高德劭学有成就的专家,李汉秋对《儒林外史》的贡献决不下于他们之于《红楼梦》。”

2

在扎实研究文献文本的基础上,以广阔的视野提出许多观点,推进了《儒林外史》的研究。这方面的评论很多,兹以《光明日报》2001.10.18.C2版上首都师范大学段启明教授评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的文章《“三端”相济游刃有余》为斑藉窥全豹(“三端”指古人论学谓需具义理、考证、文章三者):

“义理”方面,充满着文化学的思考,极大地扩展了《外史》研究的视野。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问题。《研究》瞩目于吴敬梓的文化探索,指出吴敬梓是一位“对诸凡原始儒家、道家和魏晋风度、宋明理学、晚明士风、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以及乾隆朝甫兴的经学考据等传统文化都有所涉猎”的文学家,其《外史》中的主要肯定性人物,无不包涵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意蕴。对杜少卿性格的分析,从极为广泛的文化渊源上,首次提出了这种性格特点与中国文化史上“魏晋风度”的关系,1981年发表的《吴敬梓与魏晋风度》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1998年初又发表《儒林外史里的儒道互补》,得到国学大师张岱年的高度评价,在讨论虞博士的“虞育德精神”时,与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浮士德精神”加以比较,指出了二者的差异,并进而得出结论:“浮士德与虞育德正好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

《儒林外史的文化意蕴》,李汉秋著,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考证”方面,文献资料的发掘、梳理和辨析,一向就是汉秋先生治学的优势,“吴敬梓在塑造正面人物形象时,虽然从总体构思出发对原型的性格面貌有所取舍和改造,但往往多保留了原型的基本身世、经历和某些事迹的大致轮廓。从而在写社少卿和与他相关联的情节里,忠实于原生活的时间顺序,使小说下半部带有某种自传体小说的纪历特色。” 第六章“《儒林外史》研究史”也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系统阐释了清代以来各个时期《儒林外史》研究的状况、特点和贡献。这一章实可视为关于《外史》研究的第一部专史。

“文章”方面,新在于美学理论的观照。《研究》在分析范进中举时,提出了“笑的多重奏”的观点,即在范进中举前前后后由“明朗的笑”、“含泪的笑”和“严冷的笑”组成了“不同音调”的“笑的三重奏”。全部分析,皆以喜剧美学理论为依据,在深入阐释了“丑”、“滑稽”、“讽刺”等等审美理论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笑的三重奏”。

《儒林外史鉴赏辞典》,李汉秋、张国风、周月亮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3

文字
文字

关于《儒林外史》的专书我已出19种,主要有:

《儒林外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儒林外史研究纵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儒林外史的文化意蕴》,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2009年9月2版。

《儒林外史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版。

《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87年9月版。

《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86年第2次印刷。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2010年8月第3版。

《儒林外史黄小田评本》,黄山书社1986年10月第1版后数次印刷、1990年7月改版第1次印刷、1992年6月第4次印刷。

《儒林外史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年2月版。

《吴敬梓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吴敬梓吴烺诗文合集》,黄山书社1993年7月初版、2014年重版。

《吴敬梓集系年校注》(二人合著),中华书局2011年初版、2014年2版。

《儒林外史鉴赏辞典》(三人合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儒林外史研究新世纪》(主编),上海交大出版社2013年4月版。

《儒林外史与中华文化》(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9月版。

《全国政协文库李汉秋卷:倾听传统文化的回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

《儒林外史研究资料增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吴敬梓集系年校注》,李汉秋、项东昇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书已逾60部。获奖中有四个“首届”:1989年个人的“古典小说戏曲多层次教学”获首届国家级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这是我国教育领域惟一一项等同于国家科技奖的国家级奖励。《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获首届(1978-1985年)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儒林外史黄小田评本》获首届(1978-1986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1989年获首届安徽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因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自1992年起就终身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为我的《儒林外史研究》、《儒林外史鉴赏辞典》题写书名。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题写楹联称赞“江汉秋阳通典籍,汉宫秋月谙词章”。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张岱年教授评写:“《外史》《红楼》深解味,汉卿实甫真知音”。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叹息“谁解其中味”,鲁迅说《儒林外史》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大吴”先生教诲读《儒林外史》要细细咀嚼不断回味。我如能真“解味”,也不辜负诸位老师的教育,不辜负未名湖的滋润。不辜负“小吴”先生为我题辞“拓稗官畛域,是文木功臣。”“江汉流终古,春秋集大成。”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

  • 古典文学要籍举隅之《楚辞》

    <楚辞>者,西汉刘向辑录楚国作家屈原.宋玉等人之作品也,共十六卷.后东汉王逸在刘向辑录基础之上,复赠入己作<九思>一篇,并为之作注,成<楚辞章句>一书,共十七卷. ...

  • 上古新书∣《儒林外史汇校汇评》(典藏版)全新推出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典藏版)(全三册)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典藏版 [清] 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 360.00元 978-7-5325-9915-8 2021年7月 作者简介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安徽 ...

  • 洗闲阁购书日志(2020年5月22日)

    洗闲阁购书日志(2020年5月22日) 2020年5月22日,星期五,晴,21-32度.我读古典文学,以明清为多,又以闲情散文笔记之类泰半.所以有这选择,实属古文基础差,被迫退而求其次,以求浅显易懂而 ...

  • 书柜中的那些事

    若说家里有什么东西值得炫耀的话,想来想去恐怕只有那满箱满柜的书籍了.搬过好几次家,处理掉了许多东西,只有我的藏书,一本也舍不得丢弃,就连儿时看过的那一册册连环画也依旧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常勾起我童 ...

  • 《绝密使命》中,李汉农、上海爷叔身陷险境,惊心动魄

    <绝密使命>第21.22集悬念丛生,剧情跌宕起伏,主人公的命运牵动着观众的心.赖西诺代替丈夫邹叔宝去汕头交通站送达绝密文件后,平安地返回了永安. 可是特务和军警将街道围得水泄不通,赖西诺和 ...

  • 作文素材 | 鲁迅、陈独秀、茅盾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如果你不相信   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门钥匙   放纵肯定更不是   廖一梅 <悲观主义的花朵> 嗨,晚上好呀! 刚刚过去的五一,大家都去哪里嗨皮了呢,经历了前两年假期出游的人山人海之后, ...

  • 李汉魂:抗日战争屡建奇功,不忍内战寓居美国,始终拒绝改变国籍

    14年的抗日战争中,战火几乎在整个华夏大地上燃烧,新中国从一次次胜利中浴火诞生,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复兴. 正所谓"深山藏虎豹,乱世出英雄",在1938年,徐州会战结束后,打着日军& ...

  • 清朝历史人物——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岁.幼即颖异,善记诵.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 ...

  • 《儒林外史》

    文/肖旭 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出生于康熙后期,主要创作活动是在雍正.乾隆初期.他生长在一个官僚的家庭里,却又经历了顿入困境的过程.2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在这样的生活经历中,他更 ...

  •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点

    文/肖旭 <儒林外史>的结构独具特点.全书没有贯穿人物和主要事件,却有整体的布局,作者安排了楔子和尾声,开始介绍王冕,结尾描写四个市井奇人,互相映衬,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作者在反对科举制思想 ...

  •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之探窥 ——兼析范进艺术形象

    文/肖旭 <儒林外史>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 ...

  • 四盏灯全亮!“直播小达人”潘汉秋引发导师抢人大战

    他,是来自郑州大学音乐戏剧学院的大三学生潘汉秋,从小就喜欢唱戏的他,虽然学的是歌剧专业,但是对戏曲的热爱始终没有减退,学习之余经常靠听戏来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 喜欢戏曲还不够,他还致力于戏曲的传播.小 ...

  • 《儒林外史》的版本

    <儒林外史>的版本 嘉庆八年以后,<儒林外史>有多种版本流传,主要的有:嘉庆二十一年(1816)艺古堂刻本和清江浦注礼阁刻本,嘉庆.咸丰年间苏州潘世恩的抄本,咸丰.同治年间黄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