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如何教子?鼓励为主,正面引导 李兵
.
“三立”完人王阳明如何教子?鼓励为主,正面引导
李兵
中华书局1912 2020-11-25
.
作为明代最大学问家的王守仁十分关注儿童教育,并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王守仁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内容和方法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对于儿童,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大体而言,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嬉笑玩乐,害怕约束拘禁,他们就像草木开始萌芽的时候,如果让它们舒展通畅,就会枝叶繁茂;如果不断地摧残阻挠,它们就会衰败萎靡。因此,开展儿童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的心情先受到鼓舞、激励,心中有快感,那么他们进步的速度就连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了。这就好比及时的雨水、和煦的春风灌溉滋养花木一样,花木无不萌发并生长,自然会天天茁壮成长,月月会有大的变化;如果像冰霜一样去摧残他们,那么花木就会生机萧落,日益变得枯槁了。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开心、快乐,是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前提。
面对一些家庭和教育者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开展的教育,王守仁认为其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他说: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像现在那些教育儿童的家长或教育者,每天只知道督促儿童在句读和模仿文法上用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却不知道按照儿童身心的状况用礼来引导。只希望儿童掌握书本知识,却不知道存养他们的善心。对他们进行鞭打约束,像对待被拘禁的囚徒一样。
在王守仁看来,这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有可能会造成“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后果。这样一来,儿童就可能常常会借故逃学,不想上课,更不愿意见到老师。有的儿童还会“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会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的游戏,以达到他们嬉游玩耍的目的;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变成“偷薄庸劣,日趋下流”的不良儿童、问题少年。对于这种教育方法,王守仁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这种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儿童当作“小大人”的做法,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像王守仁这样正确地认识儿童生理、心理特征的教育家是很少有的。更可贵的是,王守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把儿童“乐嬉游”的天性引导到学习上来,这种以鼓励为主进行正面引导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取得“时雨春风”“萌动发越”“日长月化”的最佳效果。这与近代西方教育家提出的反对束缚儿童、解放儿童个性的主张颇有相通之处。王守仁在十六世纪初就能够提出这样的见解,是十分难得的。
在教育方法上,王守仁提出:“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在儿童教育方法上,最好通过咏诗唱歌来诱导孩子,以激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使他们仪表严肃;教导他们读书讽诵,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在古代教育中,对儿童进行“诗”“书”“礼”的教育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王守仁釆取的“诱”“导”“讽”的教育方法,是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灌输、体罚的教育方法,即把知识、礼仪、歌诗的传授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相结合,同时把儿童的身体锻炼和道德涵养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王守仁又进一步提出了儿童教育的内容,他说: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用咏诗唱歌来诱导儿童,不仅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意志,也是为了把他们想要呼喊、蹦跳的情绪发泄在咏诗唱歌中,将郁结压抑的感情抒发于抑扬顿挫的音节中;教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养成他们的仪表气质,也是为了让他们在揖让行礼当中活动血脉,用起跪屈伸来强健他们的筋骨;要求他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他们的书本知识,让他们变得更聪明,也是为了让他们在反复的潜心阅读中涵养性情,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明白他们的志向。王守仁的这一段论述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重视儿童的诗歌教育。他认为借助咏诗唱歌,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志向兴趣,也可以使他们在咏唱中宣泄欢呼跳跃的情绪,在抑扬顿挫的音节中抒发忧郁呆板的感情,这不仅能够陶冶儿童的性情,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使他们能回到自己倡导的“良知良能”。
第二,重视礼仪教育。他认为通过礼仪教育,不仅可以让儿童面容仪表更加得体,也可以在揖让叩拜中活动他们的血脉,强筋壮骨。用习礼来代替学礼,在习礼的教学中,发挥德育、体育功能,即融德育、体育于习礼之中。
第三,王守仁强调读书不仅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还可以使他们在反复的钻研中修身养性,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确立志向。
在王守仁看来,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因势利导,而不是强迫儿童学习。他说:“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志向上因势利导,在性情中调理养护,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消除他们的鄙陋和吝啬。
王守仁教育其子王正宪,用三字一句的儿歌,传授浅近的做人道理: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示宪儿》)
王守仁的这首“教子三字经”,也被人称为《王阳明家训》。他采用朗朗上口的韵文,要求儿子做到“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一“节”、一“戒”、五“毋”、两“能”,成为“心地好”的“良士”。最后通过“譬树果,心是蒂”的形象比喻,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可以说,这首教儿诗内容非常具体,形式又非常通俗易懂。
王守仁准确地概括“童子之心”的“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否定了在教育中对儿童使用“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体罚手段,提倡采取“诱之”“导之”“讽之”的启发诱导方法。这些思想是有相当可取之处的,对于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儿童教育都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本文摘自《习训齐家:中华传统家教家风》,标题为编辑所拟)
《习训齐家:中华传统家教家风》
李兵 编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4337-9
36.00元
内容简介
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是社会和国家风气的缩影,家庭成员能够友好相处,家庭才能够和谐发展,国之大家才能风清气正。而一个家庭的良性发展,家教家风是其中一条充满正能量的精神纽带。
《习训齐家:中华传统家教家风》提炼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通过自先秦以来的历史人物故事,传递中华传统家教家风的正能量,“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
作者简介
李兵,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科场大案”、精品在线视频课程“中华传统家教家风”主讲人,中国书院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内容策划主持人,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内容策划首席专家。主要致力于中国科举史、中国教育史研究。著有《中国科举史》(与刘海峰合著)、《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千年科举》、《科举:不只是考试》(与刘海峰合著)、《血榜:中国科举舞弊案》、《清代科举图录》、《科举旧影录》、《李兵谈科举与考试文化》、《边走边聊:陪你看千年岳麓书院》、《钦定科场条例》(校点)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