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西明丨三月三老家的庙会

古人云: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在人们的记忆中阳春三月正是百花争艳,繁花似锦的好日子,可是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盼着三月的到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三月三是我们村里的祖师庙的庙会。每年的三月三,村里的人们会从城里请来戏班子在寨门口唱上十几天的大戏,平日里冷清的小村就和集上一样热闹了。

乡村的春天正是农闲的时节,经常会有不少的乡村庙会,什么二月二、二月十七、三月初一、三月十五、四月八等。我们村的祖师庙的庙会据说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了。在解放前我们村是国民党时期的祖师乡政府的所在地,是一个小集镇,解放后乡政府撤了,祖师庙也被拆除了,可是村里的庙会一直保留着,每年的三月三就是祭祀祖师爷的日子,附近的村民都会早早的带着香火到庙台上烧香祭拜。庙台上香雾缭绕,一些善男信女们虔诚地跪在地上,祈祷着许下一些心愿。

每年唱大戏,戏台就搭在我们村寨的寨门口,寨沟的边上有很多的大柳树,我们小孩子在戏台的边上看不到,就会爬上弯腰的老柳树,骑在树上。戏台下十里八乡的村民有拉着架车的坐在架车上、有坐在板凳的、有的找来几块砖头坐上的、有骑着自行车的,远处的看不到只好站着,离戏台近的也趴在戏台边上,只要一开戏,大伙都聚精会神的,两眼睁得大大的。在那个年月,家里没有电视、电脑,最多有个收音机,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村里唱大戏,很是吸引人的。

三月三日正会的那一天学校里也会放假一天,因为除了十里八乡来听戏的乡亲们,还有来自方圆几十里卖东西的,大会的时候,最热闹的是牛行,附近的村有几个牛经纪,会在庙台附近拴上几十米的牛绠,附近的村民会把自家的耕牛牵来,在市场上打打价合适的就进行交易,几十头、上百头的牛、马拴在一起甚是壮观。交易声、牛叫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在离牛行不远的地方会有唱大鼓书的,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会有几个,大戏我们小孩子听不懂,可是大鼓书还是听得懂的,远远地就能听到,咚咚咚的大鼓一敲,说书的先生,拖着嘶哑的嗓音唱到:“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上回书说到……”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说唱最令我们这帮孩子们喜欢。我们都是坐在地上,全神贯注地看着说书人,总觉得比起班上的老师讲的那些枯燥的数学题,和语文老师要求背的课文要有意思的多了。

十几天的大戏着实让我们高兴,每天一放学,我们小朋友们都会蜂拥而至地跑到戏台前,有的站在戏台下,有的趴在戏台边上,有的专门看后台的化妆,那样新奇,那样高兴。大人们在听戏,我们听不懂,可是一样在戏台边一直到杀戏才肯离去,那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听戏是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看热闹。现在想来的确是这样。我们就喜欢看戏台上一个个的人物脸上涂抹的白的、红的、花的,穿着花花绿绿的,有的头上戴着只有在电影里才看到的帽子,两边的翅子一闪一闪的,有的身上背着几根旗子,有的身上还绣着黄龙,有的戴着长长的白胡子、黑胡子,脚上还穿着高高跟子黑色靴子,他们在戏台上登登地转来转去,咿咿呀呀的。

说起赶庙会,让我记忆很深的,还有就是赶会的时候父亲总会给我们几分钱,到会上买上一个烧饼或者油条,平日里除了赶集,哪里能见过烧饼呀,油条呀。看着那黄得冒油的油条,吃在嘴里那真的叫一个香,还有那圆圆的烧饼,烤得黄腾腾的,上面还粘了一些芝麻,吃在嘴里香脆可口。记得那时候家人赶集回来常常会说:买根油条油油嘴。还有一个歇后语叫“买个烧饼揣怀里——自己哄自己”,如今这些虽然算不上什么美食了,可是留在记忆中的依旧是那样的香。

今年的三月三,村里又唱大戏了,戏台还是搭在村里的寨门口,会上来自附近的做生意的很是热闹。走在会上,可是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那种感觉了。比起三十年前的大戏,比起三十年前的三月三,心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呀,随着岁月改变,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份纯真和自然了。

作 者 简 介

郭西明,笔名晓风,安徽界首市人,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本科学历。系安徽散文家协会、界首市作家协会会员,笔耕二十余年,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二百余篇。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0)

相关推荐

  • 沈丘专栏(236) | 刘俊杰:如灯岁月

    沈丘专栏主编 / 露白(鹿斌) 沈丘专栏副主编 / 张杰民  刘彩珍  王倩倩 文:刘俊杰(晨钟惊晓梦)  / 图:堆糖 00 小时候 曾经很小很小的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前杠的双腿小木凳上,乘着晚 ...

  • 韩飞飞 | 看戏

    看戏 作者:韩飞飞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搬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一首老去的童谣,相伴老去的还有戏台.一幕幕活色生香美不胜收的老戏和那个时代唱戏. ...

  • 闫自忠:四月十二唱大戏

    四月十二唱大戏 文.闫自忠 农历四月十二,既非节气,也非时庆,更不是民族传统佳节,但在界首城区,沿沙颍河两岸,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大家俗称之曰"赶会"--解放初期,是除了过年之 ...

  • 村里唱大戏,台下老年人听得入神,而现在唱戏与以往已大不同

    11月11日,山西永济,两名老人头顶遮挡阳光的纱巾在观看舞台上演出的传统戏剧.在农村,每到农闲时节,传统的戏班子就开始进村搭台,咿咿呀呀地将古老的唱腔通过音响传遍村里的每个角落.不管是本村的,还是邻村 ...

  • 寻访三三洞

    图为游人浪"三三洞"的景致,远山森林处白点为"三三洞" 在岷县城西五十里有个刘家堡村,洮河在这里拐弯向东流淌,形成刘家浪和曹家浪.两岸青山相对,植被茂密,树木森 ...

  • 张爷庙

    赵县南庄有个张爷庙,关于这还有个遥远的传闻.相传在很多年前距离赵县县城不远有个名叫张家郭的村庄,后来这个村子遭遇大水被淹没,不复存在了,目前只剩下了三个郭(郑家郭.许家锅.王家郭).当时村里有个姓张的 ...

  • 村里的大戏

    村里的大戏

  • 郭西明丨老家情

    郑 重 提 示 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前几天, ...

  • 郭西明丨洗手(散文)

    说起洗手,也许很多人都会说,这有什么可写的.其实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洗手的文章. 如今在家里,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出,要热水有热水,要凉水有凉水.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洗手都是很方便快捷的.可是我常常 ...

  • 郭西明丨母亲的蓝围巾(散文)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年的冬天母亲总会围着一块蓝围巾.在村头,在田野,在雨雪中,在寒风中,母亲的蓝围巾常常被风轻轻卷起.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蓝围巾,就看到了母亲,母亲的蓝围巾成为我记忆中一道最美的风 ...

  • 郭西明丨不忘初心的坚守(散文)

    何谓"初心"?我清楚地记得24年前,我怀揣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来到了界首市最偏远的黄庄中学.当时的老校长见到我,语重心长地说:"小郭呀!你想好了吗?教育就是一种坚守 ...

  • 郭西明丨父亲的肩(散文)

    春节前的一个周末我回老家,父亲上地里看他的庄稼了,临近中午时我就去地里叫父亲回家吃饭,父亲在地头依着一棵杨树,手里夹着一根烟,深情地看着青青的麦苗,自言自语地说着什么.冬日寒风呼呼地吹着,父亲那布满皱 ...

  • 郭西明丨揉麦穗(散文)

    小满过后,感觉阳光变得热烈而芬芳,空气中弥漫着麦子的清香.村里老柳树上的斑鸠又开始"咕咕堆堆,咕咕堆堆"地鸣叫着,布谷鸟也在喊着"麦秸垛垛,麦秸垛垛".此时此刻 ...

  • 郭西明丨理发(散文)

    今年春天有幸随界首市作家协会采风团到东城参加"喜看东城新变化"采风活动,一路走,一路看,大家被东城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宽阔的街道,林立的高楼,花园式的村庄,万亩森林公园让大家流连忘 ...

  • 郭西明丨娘(散文)

    在老家农村叫母亲都叫娘,我从小到大也一直这样称呼母亲.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就像我家门前的那棵老枣树,平凡中带着几分的坚毅. 从我记事起,我一直觉得娘是很伟大的,娘年轻的时候 ...

  • 郭西明丨瞎老一(小小说)

    瞎老一是我们村里的一个寡汉条子,而且瞎了一只眼.其实他的眼睛年轻的时候并不瞎,因为有一次骑自行车去赶集,那时候赶集是顺着我们村边的一个坝垄子.由于车骑得比较快,坝子两边都是一些树木枝条,不小心一根枝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