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启丨邻里之间(随笔)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邻居好,无价宝。”这些流传于民间的俗语都告诉我们一个宝贵的道理:对于居家过日子来说,有个通情达理、乐于助人、容易相处的好邻居是多么重要!正因为如此,古人也很是重视对邻居的选择。古人云:“千金买户,八百买邻。”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母之所以不嫌麻烦,屡次搬迁,只为给孟子找一个能够让他值得效法的好邻居。孟子一生勤奋好学,终成一代大儒,与其母的良苦用心是分不开的。
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在康熙年间,祖籍桐城的大学士张英的老家人因为盖房子与邻居发生了宅基地之争。家人火速写信给张英,想让张英凭官位施加压力让邻居让步。面对邻里之间的争执,张英没有插手,只是写了一首小诗作为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理解张英的胸怀和良苦用心,自家主动退后三尺地基。邻居知道后,感动之余也主动退后三尺。六尺巷的故事在邻里相处之间留下了千古佳话,也为后世邻里如何相处提供了典范。
我所在的小区原先是一个城中村,被开发后,2002年才开始销售住人。业主中一部分是返迁户,还有部分是淮北周边买房进城的居民。我与他们为邻在此居住了十余年,感受极深的一点就是:我的邻居大多宅心仁厚,民风淳朴,性情直率,直言快语,热心助人。我刚搬家来时,雇用的司机卸下一地的物什拿钱转身走人,留下我看着大小物件发愁如何把它们搬上位于五楼的室内。但没用我愁几分钟,周围看热闹的邻居们一拥而上,搬扛架抬,不一会便把问题搞定,走时连茶也没人喝一口,还说有事情尽管张口,都是邻居,这点小忙算什么?我被邻居们如火般的热情所感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再感受到好邻居的重要性,谁家晒了衣服被子,上班后下雨了,是邻居主动收好;谁家太阳能上水后忘了关阀门,很快就有邻居上门提醒;遇到婚丧嫁娶,邻居也主动向前帮忙……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和妻子都是教师,便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周围邻居谁家孩子学习有困难,只要向我们求教,我们一定尽心尽力讲解。我担任过二十多年班主任,擅长做孩子思想工作,指导学生填中考高考志愿。虽然有时一忙就是一半天,但我们没有丝毫埋怨,为能有机会回报邻居而感到高兴。有一次我上完晚自习回到家已经九点多了,发现楼下的邻居家门虚掩着,但没亮灯。开始我没在意,后来我回到家中一想,老觉得不对头,又下楼敲门问问情况,邻居家中根本没有人。我赶紧打电话给邻居,她才回想起来,傍晚老家有急事需要她回去,她收拾好东西就走,因心中有事,竟然忘了锁门,让我帮忙收一下外面的东西,锁好门。我办好这些事,才安心休息。我的整体感觉是如果邻里之间相处和洽,就像听一首技艺高超的乐团演奏出的奏鸣曲,和谐悦耳。
但是毕竟来自不同的地方,而且在农村生活的时间长了些,把一些生活习惯保留下来,奏鸣曲中便出现了有些刺耳的乐符。例如,邻居中有几户人家坚持在楼道中养鸡,还有不少人家养各种宠物狗。于是每天楼里楼外便鸡飞狗跳,很是热闹。这鸡鸣狗叫给小区增添了不少田园色彩,但半夜鸡叫,遍地狗屎却让人烦心。这不,一大早邻居老田便有些愤怒地在楼前痛斥:“这是谁家的狗在楼道里拉屎,自己也不清扫?淮北市早就号召要文明养犬,难道没听见政府的要求吗?做人要有公德好吧?”因为楼前楼后有些空地,原来也是绿化的。但有些邻居们却看中了这些空地,并不征求谁的意见,就毁绿开垦种菜了,还圈上篱笆,生生把公共绿地变成了自家的小菜园。还有的楼道里堆满破烂杂物,有碍观瞻不说,还严重影响公共安全。物业人员也多次劝说清理,但没多久就故态复萌。这些虽然都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但确确实实影响了别人的生活。说白了这就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是骨子里小农意识的残存。不说让人有些郁闷,说了又有些伤邻里间的和气。
邻里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要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做事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条生活底线。我们大多曾经在农村生活,和老家宽敞又独立的小院相比,入住城市的小区里,绿化,公共设施,楼梯电梯,都成了大家的公摊面积,在考虑自己的方便和个人喜好时,也要考虑到邻居们的感受。做到不扰民,不侵占绿化的公共设施,宠物的垃圾、粪便及时清理,总之,在这变得越来越狭小、密集的空间里,希望邻里之间的相处能更加融洽和谐,更多一些互助和信任,更多一些温馨和安逸,把家安在一处,希望醒来的每一个早晨,推开窗子,可以闻到门前的花香,听到锅碗瓢盆的奏鸣,看到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画面,挺好!
作者简介:
朱良启,男,现年47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行参菩提》新媒体十大金牌作家。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二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一百六十余篇,四十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