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童相遇
永远记得1995年初夏的那个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夹杂花香的混合气味,乡村校园此刻显得特别宁静、清新。
自习课上,语文老师吴轧手捧一本白色封面的书,倚靠在门框边静静地读着,读得很投入,有时还发出轻轻的笑声。吴老师的笑声让我在自习课上浮想联翩,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能让吴老师如此开心?想着想着,下课铃声响了。
“吴老师,您看的是什么书呀?”
“《苏童文集》啊,这是其中的一本,《少年血》。”
“能借我看看吗?”
“当然可以。”
我如获至宝,迅速把书装进书包,生怕被其他同学看见。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一打开书,那篇至今印象深刻的《自序》便跃入我的眼中:“我从小生长在类似香椿树街的一条街道上,我知道少年血是粘稠而富有文学意味的,我知道少年血在混乱无序的年月里如何流淌,凡是流淌的事物必有它的轨迹。在这本文集中我试图记录了这种轨迹。我不能确定以后是否会继续沉溺在《少年血》的故事中,也无法判断《少年血》的真正的价值,但这本书无疑是我的自珍自爱之作。”
说实话,我当时不太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但是第六感觉告诉我,这本书里肯定有好看的故事。
事实证明了我的猜想,书里描写的是一群生长在“香椿树街”上的少年们的故事,它由十几个短篇组成:《乘滑轮车远去》、《刺青时代》、《桑园留念》、《祭奠红马》、《伤心的舞蹈》、《回力牌球鞋》……越读越有味道!我被苏童浓郁多情的江南笔调和唯美抒情的文字风格深深吸引,或许是我当时正值青春期缘故,苏童笔下的那些少年们的言行举止激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躁动、叛逆、初恋、爱打架,那种美妙的阅读体验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它让我这样一个乡村少年的情感变得丰盈,心灵变得柔软。余秋雨曾经说过,好书与人是有缘分的,我相信这句话。自从我喜欢上《少年血》以后,性格渐渐有了变化,用吴轧老师的话说,我变得忧郁腼腆了,从一个外向调皮的叛逆少年,变成一个沉默内敛的文艺少年了。现在想来,吴老师的这句话,像宝石一样永远闪耀在我的心灵深处。
请允许我再次提起1995年的那个暑假,太不寻常了,它几乎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的走向。那本《少年血》被我翻烂了,我深深陷入到了苏童的文字世界,被他所营造的文学迷宫彻底征服了。我想买书,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渴望。
一个午后,天热得要命,我被买书的念头折腾得无法午睡。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想买书,但是没有钱,我很着急,到最后,我竟然偷偷把家里的一口袋小麦弄到街上粮行卖了。钱到手以后,骑上二八大杠,直接来到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了苏童的另外四本文集:《世界两侧》、《蝴蝶与棋》、《米》和《婚姻即景》。晚上,我悄悄告诉母亲,我卖了一口袋小麦,买了四本书。出乎意料,母亲不但没生气,还鼓励我买书。只记得她当时说,书这么贵,既然买了,你一定要认真读啊。母亲的话,让我既感动又愧疚,我懂她的言外之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的收入仅靠地里的这些庄稼。
说来有缘,2006年的秋天,在我的老家码头镇,在区政府组织的一次以“母爱文化”为主题的文艺颁奖会议上,我幸运地见到了苏童。我向他谈起自己少年时读《苏童文集》的两件往事,他笑得乐不可支,紧握我的手,半开玩笑地说:“真是他乡遇知音啊!”
从那次见面以后,我重新萌发起少年时代就藏在心底的作家梦,这个梦就像北极星一样悬挂在我的心空,虽遥远,却真诚,直到今天,一直指引着我乐此不疲地阅读与写作。
(作者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