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传碧:西望家乡的山


我站在上海东方明珠之上向西眺望,忽地想起宋人吴潜《水调歌头》里的句子:“望家山,千里外,楚云平。”是啊,从这里向西,千里之外就是我的家乡楚地。我能望见家乡吗?当然不能。楚天极目家山远,哪怕是楚地高处家乡的山!
望家山,家山不见。自古眼望家山,生出的都是悲切的乡愁。“西望家山成浩叹,临风搔首不胜愁。”(唐·牟融《寄范使君》)我望家山,自然没有那么多离愁别绪。在我心中,家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歌、一部书。不见家山,家山在我心里。
我的家乡鄂中的山都不太高,不够雄奇,也不险峻,但却秀美。每座山都与水为邻。山因水而灵秀,水因山而妩媚。每座山都有故事。水因故事而神奇,山因故事而厚重。我听着这些故事走到今天。
家乡京山县城南有惠亭山。它是江汉平原北部的大山。邻县天门过去叫竟陵,就是因为山到了这里就结束了而起名的。这惠亭山又名凫山,山上有一尊石鸭,还有惠政亭。相传王安石被贬为京山县令,有惠政,京山人为了纪念他,在此山上修建了惠政亭。然而,王安石终生未到京山为官,这大概是因为他当年实施变法改革,的确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现在讨论王安石是否出任过京山县令已没有实际意义,重要的是这凫山上真实地修建过惠政亭,而此山也因此而更名为“惠亭山”,这就够了。王安石在京山老百姓心中,有山为证,有诗为证。清代江汉大诗人胡铭鼐诗云:“终日青在眼,冷风吹谷松。安石读书处,烟荒路不通。日暮云气合,湿翠落城中。”这惠亭山就是王安石的山,它是一座“惠山”,一座“仁山”。
京山县城北有张良山。它像一道屏障横亘东西,把袭击县城的北风遮挡得严严实实。据《湖广方舆纪要序》记载:“张良山,县八里。峰峦高峻,草木秀美,峭壁间有一横径,多马迹,俗传子房曾息兵于此。山阴有马跑泉,相传关壮缪驻兵处。山无水,士卒患渴,马跑地而得泉,至今民资灌溉之利。”京山县志上从无张良在京山活动轨迹的记载,不知何故“俗传子房先生曾息兵于此”,亦不知何时这座山称名“张良山”于世。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张良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张良被封为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张良虽为文弱之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事谋略家著称。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没;谋划大事,事毕竟成。历来史家无不大书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有意思的是,王安石也曾写诗赞张良: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
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不论张良是否到过京山,是否在此山息兵,这山真的就叫“张良山”。我们有理由相信,此山就是张良的山,它是一座“智山”。
京山北部与随州交界处有大洪山,方圆350余平方公里,横卧江汉,蜿蜒荆襄,气势磅礴,风光秀丽。它是一座西北到东南走向的山脉,大部在荆门市境内,海拔1055米主峰宝珠峰在随州市境内,素有“楚北第一峰”之称。
大洪山在汉代称为绿林山,晋、唐名大湖山,宋以后定名为大洪山。
绿林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起义。公元17年,大洪山(当时的绿林山)一带连年闹饥荒,农民没有了耕牛、犁耙和种子,农业生产无法进行。农民缺吃少穿,民不聊生。京山新市人王匡、王凤树起造反大旗,数月之间发展到七八千人。新市地处绿林山东南的富水之滨,山高水险,群峰傲立,既是京山北部的天然屏障,又是通往随州、枣阳的要冲。起义军在这里劫富济贫,除暴安良,很快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公元21年攻打莽军取得胜利后,队伍扩充到5万多人。
公元22年初夏,绿林山区发生传染病,起义军病死不少,他们决定撤离绿林山分兵活动。其中一部由王常、成丹等带领,南入南郡(江陵),号称“下江兵”。另一部分由王匡、王凤带领,北入南阳,号“新市兵”。在攻打随州时,平林人(今随州柳林古城畈)陈牧、廖湛聚集数千人响应起义,号为“平林兵”。当起义军攻打枣阳时,枣阳吴店豪强刘秀(即后来的汉光武帝)率兵加入义军。
公元23年3月,绿林军在清水(今白河)中的沙洲上设坛举行大典,立刘玄为汉帝。起义军改称“汉军”。封王匡为比阳王,王凤为宜城王,陈牧为阴平王,廖湛为穰王。
王莽决心孤注一掷。公元23年5月,征发各地精兵40万,重重包围据守在昆阳(今河南叶县)的绿林军。王凤带领的绿林军只有八九千人守城。他们一面坚守,一面派刘秀等人深夜突围出城,调集援军。在内外夹击下,莽军大败。著名的昆阳大战成为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昆阳大捷后,绿林军乘胜追击直捣长安,长安人民起义杀死王莽。取得绿林军领导权的刘玄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首先杀害了陈牧、成丹。王匡、廖湛得知消息后,率兵归顺赤眉军。公元26年,廖湛率领赤眉军攻打汉中王刘嘉时,兵败遇难。王匡投赤眉军后攻下长安,刘玄被迫投降。王匡后又投刘秀,被刘秀部将所杀。
刘秀早已在河北蓄积了相当的力量,先后消灭了绿林军和赤眉军,建立了新的王朝——东汉。
彪炳史册的绿林起义离现在已有1000多年,如今在大洪山一带仍留有他们的遗迹。1969年兴修水库干渠渡槽时,在康家榜挖出了大量的汉砖和古城墙脚,可以推断出这里曾在汉代修筑过城池或工事。离康家榜一公里,有一块平旷地,上面有品字形的三座土台遗址,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载,这里是绿林军领袖王匡、王凤和大将军王常操练人马,在土台阅兵的地方,故称“三王台”。
大洪山和湖南张家界同时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3年通过总体规划评审论证。大洪山神奇俊秀、内涵丰富的自然风光,令评审团成员叹为观止。它峰俊、林幽、洞奇、水美、泉醇、崖险。群峰鼎立,突兀耸峙,层峦叠翠,绵亘百里。主峰四周悬崖峭壁,与近在咫尺的悬钩岩、笔架山环峙,十分壮观。大洪山有一片原始森林,成片的楠木,名贵的银杏,古木参天,奇花异卉,百鸟欢歌。还有许多珍稀动物、珍贵药材和树木,堪称“动物王国”和“绿色宝库”。大洪山有溶洞群,已开发的有黄仙洞、仙人洞、两王洞等,钟乳悬挂,幽深无底,飘飘渺渺,色彩绚丽,琳琅满目,鬼斧神工,举世堪绝。大洪山山巅藏“瑶池”,山腰流飞瀑,山脚涌温泉。在宝珠峰、悬钩岩、笔架山之间,海拔800米的高山湖泊“白龙池”镶嵌其中,山水交融,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白龙池的源头水顺流而下,进入峡谷,飞瀑四溅,令人心旷神怡。
大洪山风景美好,但更令人向往的是它的历史蕴含。它是王匡、王凤的山,绿林豪杰的山。它是一座“义山”。
京山城东不远处有京源山。山不高,主峰林家寨海拔才350余米。山势平缓,迤逦东来,但它是京山的名山。京山县名即来源于此山。
京源山是佛教胜地。山有京源古刹,依山向上,逐层排列。这里怪石嶙峋,草木茂盛。京源古泉发源于古寺之旁,泉口不远处汇成深潭。在莫林湾一带有龙泉寺、白马寺、东岳庙依山而立。距莫林湾200米的山洞中,有两股相距5米左右的清泉从石缝间汩汩流出,酷似牛鼻流水,故称金牛泉。
清代诗人易本烺有诗云:“言指京源路,秋风落帽斜。金牛泉绕带,白马寺临花。”寥寥数语,勾勒出当时京源山下的秀丽风光。明代进士、京山人高岱,仰慕京源山的风水,死后安葬于此。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曾游览过京源山。孟郊(公元751-814),字东野,唐代湖州武康(今浙江)人。他曾隐居嵩山,早年屡试不第,46岁才中进士。他一生穷困潦倒,素有“苦吟诗人”之称。他和贾岛同是韩愈的学生,当时唐朝文学界并称他俩为“郊寒岛瘦”。孟郊的山水诗阴冷苦涩,但锤炼精湛,有峭拔挺秀之气。据明代御史、京山进士郑友元《京源山石刻记》记载:唐贞元年间,孟郊出长安到竟陵(今天门市),拜谒他的好友卢虔,路过京山。因仰慕京源山之名,便投宿于山下的“京源古刹”。四处游览,盘桓数日,留下了10首诗。其中《京山道中》最为著名,其诗曰:“众氓聚病马,流血不得行。后路起夜色,前山闻虎声。此时游子心,百尺风中旌。”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苦吟诗人”穷困潦倒的形象。
孟郊游览金牛泉后,留下了“岩枯草茎瘦,水清鱼影寒”的诗句,描绘了泉水和山草的风貌。郑友元从典籍中看到京源古刹的石刻诗,极爱其语,但不知道是孟郊的诗。当时石刻已毁,郑欲复刻后藏于山洞,以博千年后牧儿一惊,并请山阴人王季重写出来。王季重说:“这是孟郊的遗诗。”郑友元不信,开玩笑说:“你们江浙人不知见过多少名山秀水,还瞧得起小小的京源山吗?”后来,郑翻阅孟郊诗集,真有《京山行》一首,便知王季重所言是实。由此可见孟郊的确到过京山和京源山,并留下了10首诗。可惜目前流传下来的只有《京山行》和“岩枯草茎瘦,水清鱼影寒”两句诗。我们把京源山称为孟郊的山,一点没错。然而,我却觉得它是更早的申包胥的山。
京源山距京山县城不远处,有申公岭、申公故居、申大夫墓、申大夫庙,这是更早的古迹。申公,即春秋末期楚国人申包胥。申公岭下的申家湾,就是申包胥的故里。申包胥生于公元前550年,原姓公孙,因楚平王初被封为申邑尹(申邑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北,春秋时为楚东北境,楚灭申国后建邑),故改姓申氏,字包胥。
公元前528年,楚平王为太子建娶媳妇,新妇是秦哀公的长妹孟嬴。身为太子少师的馋臣费无极,见新妇长得漂亮,为了取悦平王,就劝平王父纳子媳,立为夫人。费无极深知与太子建已结下仇隙,索兴先下手为强,在平王面前诬告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谋反,平王震怒,拘捕了伍奢,下令捕杀太子建,幸亏城父司马奋扬暗中帮助,太子建和其子胜才得以脱险,逃往宋国。
伍奢被捕后,费无极又对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极有才能,若让他们逃往吴国,将是楚国大患。”于是,楚平王一面派大臣追杀太子建,一面威逼伍奢给两个儿子写信,只要他们应召前来,可赦免其罪。大儿子伍尚为人敦厚,明知是计,却让弟弟伍员(子胥)逃奔吴国,自己去赴君命,作为尽孝。公元前522年,伍奢、伍尚父子双双在楚国郢都刑场含冤而死。
伍子胥与申包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出逃前,伍子胥设法见到申包胥。伍对申说:“平王杀我父兄,怎么办?”申包胥回答:“我要是教你报复楚国,那就是我对国家不忠,不支持你报仇,那又是无朋友之情,我不好表态。”伍子胥气愤地说:“我一定要灭亡楚国!”申包胥也坚定地说:“如果你灭亡了楚国,我一定要复兴楚国!”两个朋友就这样击掌而别。
伍子胥在宋国找到了太子建父子,为图借兵伐楚,他们到过宋、郑、许诸国(均在今河南境内),太子建谋事不周,在郑国被杀。伍子胥带公子胜历经千难万险,历时一年多,最后来到吴国。
公元前506年11月28日,吴军伐楚,攻占了楚都郢城。楚昭王于前一天出逃。伍子胥在东门外寥台湖,找到了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鞭尸300。他忿怒地把钢鞭戳进平王眼眶里说:“你生前有眼无珠,忠奸不分,残害忠良。今天你死在我手里,也不解我的恨。”历时18年,伍子胥不惜策动吴楚两国长达5年的战争,终于报了父兄之仇。
楚昭王在吴军攻占郢都的前一天,带着家眷及申包胥等随行十多人仓皇而逃。申包胥在旧口过汉水时,因船少不能同渡而与昭王失散,只身行至古竟陵大城而“北入山”,回到他的故居京源山下的申家湾。不久,他听说伍子胥挖了平王墓,出其尸而鞭300,认为伍子胥复仇太过火。申包胥在家中写了一封信,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信中说:“您的复仇行为太过分了。我听说,老百姓的意志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国家的整体利益也可以挫败一个人的愿望。您是已经去世的平王旧臣,却甘愿为他国效力,现在发展到掘戮死人,这难道不是违背情理到了极点吗?”伍子胥看了信,对送信的人说:“我忙得厉害,没有功夫写回信,烦你带口信回去,就说我积了18年的仇恨,到了今天也许已不近人情,这实在是没有办法。”
送信的人把这话告诉了申包胥,申包胥知道已不可能跟伍子胥讲什么道理了。他想到楚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妹妹,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甥,就决定去秦国求救兵。申包胥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到了秦国。秦哀公起初没有答应出兵,请申包胥先到驿馆安歇再说。申包胥见状,不去驿馆,而去了秦宫门前,一连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大哭不止。申包胥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秦哀公。他说:“楚平王虽然无道,但楚国有这样的大臣,难道能灭亡吗?”于是,派了两员大将,带领500辆战车去击吴救楚。
公元前506年冬,以申包胥为先导的秦兵沿丹江而下,向东入南阳盆地,与楚军联合组成秦楚联军,打败了吴国夫概的军队。夫概乘乱回国联合越国军队想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腹背受敌,自顾不暇。这时,伍子胥接到申包胥的一封信,信中说:“你灭了楚国,我恢复了楚国。你我都应当顾念自己的国家,别再连累百姓。你请吴国退兵,我也请秦人回去,好不好?”事已至此,吴国只好答应与楚国讲和,全面撤军,楚复全境。
应该说,楚国复兴的根本原因,是楚国军民的同仇敌忾。但申包胥痛哭秦庭搬来救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楚国复兴,楚昭王论功行赏,认为申包胥忠勇可嘉,“封之以荆五千户”。但是申包胥却不认为自己的作为有什么了不起,辞曰:“吾为君也,非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申包胥为了逃避楚昭王的封赏,逃往“磨山”。一代功臣以退隐桑梓作为自己的归属,终于回到了京源山下的申家湾。
春秋时代是“乱臣贼子”迭出的时代,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涌现出了申包胥这样执着、忘我的爱国忠臣,正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时代,更照亮了中国历史。
京源山就在申包胥的家门口,我相信申包胥一定攀爬过京源山。或许那时并没有庙宇古刹,但他一定登临过京源山的峰顶,品尝过金牛泉的泉水,欣赏过泉水里的游鱼。他的忠君爱国思想、功成身退不求回报品格的形成与京源山不可能没有一点关系。我甚至武断地说,申包胥这个楚国大忠臣,就是从京源山下走出去的,是京源山赋予了他的大忠大爱。京源山就是申包胥的山,那是一座“忠山”。
惠亭山、张良山、大洪山、京源山……家乡还有许许多多的山。仁山、智山、义山、忠山,是这些家山赋予了家乡的优秀品质。我和乡亲一出生就受到这些大山的滋养,是它给了我们忠诚、正义、智慧、仁爱、勇敢、坚毅,以及生命中的所有正能量。我是枕着家山长大,倚着家山渐老的。
归鸿阵阵云天远,犹望家山一梦遥。西望家山,山那边是什么?山那边还有山!于是,我一直行走在路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