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悠悠石板街/徐月英
今天周五,儿子考完试下午五点半结束。女儿也非常想念臭豆腐的滋味。所以我带着他们去老城石板街去吃久违了的王家油茶和煎包,以及旁边的烧烤与臭豆腐。
暮春的傍晚,夕阳如火却不温暖,带着些许凉气。我们却兴致勃勃地去寻找石板街的美食。儿子的学校距离石板街并不远。十分钟的样子就到了目的地。电动车放在石板街的外边,石板街,顾名思义是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又窄又坎坷难行,电动车难以通过,况且走走停停也不适合。步行更适宜。
石板街是东西走向,我们从西边进去,扑入眼帘是明清风格的青色小砖小瓦的建筑,古朴典雅。历经百余年历史的墙壁上,斑驳着岁月的记忆,院落里一棵高大的梧桐树,花枝跃过院墙,向人们展示院落里曾经的美好与风雨。脚下的瓦子石据说是清末民初的绅士周俊哲倡导铺成的。青石有长方形,正方形,窄的,宽的,随着路面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可谓浑然一体,别有一番趣味。路面的石板有的光滑细腻,有的纹路清晰,有的石板没有了,露出了深沉的黄土地。我仿佛看到了清末民初的繁华景象,人们摩肩接踵地走在石板街上,每一个清晨与黄昏,每一个日出与日落,每一个晨晖与暮鼓,都清楚地记起,聪慧又善良勤劳的濉溪人民,为着生活所做的辛苦地努力!
一双儿女前行带路,我在后面拍照,欣赏路面与两旁的建筑。儿女不时地喊我,怕我走丢了似的。
临街而立的一间间商铺,有建于民国初期的,有清末的,有手工银坊,茶坊,间或几间商铺之间有深深的巷子,有干巷,水巷,当典巷,九道弯等等。向南或向北通到好远,又窄又长,像极了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好想等待一位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正缓缓地擎着纸油伞向我走来……
带着猛兽头像图案的铁门环,醒目地镶嵌在木质的朱红大门上,似乎客人正用门环扣打着门扉,喊着主人的名字,院内隐约有犬吠声传来……
脚下的青石板仿佛也在诉说的人生的坎坷,我们走得很慢,仿佛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忽然看到“中央电视台20集电视连续剧《大姐》拍摄基地”的匾牌。红色的大铁门开着,看到一位六七十岁的阿姨,问她,能看吗?阿姨。她说没有啥了,都搬走了。现在是酒厂,果然几个铝制的大酒罐错落地矗立在院子里。更远处是高楼林立的乾隆湖新住宅小区,迥然不同的现代风格。
走出院落,朝东继续走,看到有北京园林古建的字样。一些古建筑门面已经修葺好,有的正在施工,标着施工危险的字样,提醒游人注意自身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东边出口,东边是南北通达的大路,路东是濉溪大桥口的小河流,流贯南北,滋润着有着皖北风情的古城。
从东再向西走,夕阳的光芒如炬,让人睁不开眼。街面在夕阳的余晖下,像镀上了金子闪着耀眼的光辉。信步再回去,濉溪民间工艺美术馆跃入眼帘,我们走进铺面,东面墙上有剪纸,北面墙上有工艺品,进入内院,向上一看,东西房两门有一道木质带护栏的小桥,儿子刚想踏上去楼上的窄窄的木梯,我阻止住了,因为没有修葺好怕有危险。我们止住了去楼上的脚步,折身出了美术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必定人流如织,游客往来不绝。
看着屋顶的青色小瓦鳞次栉比,屋檐是特有的像树叶纹路的图案,仿佛风雨袭来时,清碧透亮的雨珠从屋檐下滑落,诉说着前朝古今悠悠的故事,像云烟,缥缈得无边无际……
回来时,觉得很快,有一位近八十岁的老人在梳她的秀发。和她聊起,她头顶上只有为数不多的白发。在她旁边的矮凳上躺着眯着眼的猫味,似醒非醒,像在做梦,又像刚从梦中醒来。迷醉似的半睁着眼,慵懒地打量一下我们,又继续闭上眼睛做它未了的清梦。对面有一只黑得发亮的中国田园犬,另一只是日本的秋田犬,细眯的眼里,透着亮光。一声不吭,像两只乖乖的小绵羊。特别可爱。女儿和儿子高兴地给它们拍起了照。
路上有三三两两的行人,有的架起相机,在调整最佳角度拍摄需要的照片。有的是街上的原住民。多数是老人,绝大多数都搬新城或远走他乡。
正好走到王家油茶铺,我们点了臭豆腐,花甲,煎包和油茶,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女儿吃得特别起劲,煎包供不应求,两口大煎锅也续不上趟。就是卫生条件令人有点不爽。
夕阳西下,我们沿着回来的路。问了住户,从儿子的学校东侧向北,正好通到我们小区的大路,满怀欢喜地踏上了归途。
作 者 简 介
徐月英,70后,热爱文字,热爱生活。喜欢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带给我的感觉。或温柔如阳光,或感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虽然生活坎坷不平,但是心里有追求,眼里有风景。曾在网络平台发表散文,诗歌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