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参菩提】曾训骐丨深山何处钟



沿着两山之间的谷底迤逦而行,几公里之中,流水潺潺,林木蓊郁,入眼皆绿,尘心若洗。时不时地,几声鸟儿妩媚的叽叽喳喳,更映衬出大山的宁静。没想到,在红尘喧嚣的今天,竟还有如此佳绝的去处。就在我陶醉于自然美景之际,不经意间,发现已来到风穴寺的山门。

风穴寺始建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距公元前2年元佛教传入中国,仅仅192年。因此,风穴寺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号称中原四大名寺。

创寺之前6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农民大起义。疾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难免洪流滚滚,冲击一切。而镇压与反抗,地方与中央,集权与割据,一时如活剧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等到洪水消退、复归平静的时候,昔日芳草萋萋、人烟辐辏之地,早已是白骨露野、满目萧然的荒野。难怪古人云:“宁作太平犬只,不做乱世人。”太平时代的一只狗,尚有家可依,有饭果腹;而乱世中的一个人,却如狂风中的一片枯叶,如何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西方有个名人曾说,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有情。翻阅一部中国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我们总会看到,很多名人,不管他是政治家也好,艺术家也罢,载浮载沉之后,往往青灯黄卷,与佛结缘。比如王摩诘,比如白乐天,比如苏东坡。如果说社会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书,那么佛教就是一册瑰奇斑斓的长卷。屏蔽风雨,面壁十年,这一幅长卷上,无上的菩提便会盛开洁白的莲花。

风穴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造的七祖塔。据说,塔由唐玄宗赐名,供奉佛教天台宗七祖贞禅师的舍利。塔高22米,为九层方形密檐式砖塔,外廓呈梭形曲线,每层均悬挂风铎。塔刹由复钵、相轮、宝盖和火焰组成。整个塔造型优美,比例匀称,是中国现在仅存的7座唐塔之一。因其如此,弥足珍贵。国外多有唐人街,国内却少唐人俗。礼失而求诸野,研究唐代塔式建筑的规制,风穴寺七祖塔是不能被忽略的文物。

儒家修行,道家修身,佛家修心。所谓“修”,即是一个证悟的过程。寒来暑往,风霜雨雪,日月星辰,山陬海隅,大自然总是那么的神奇,有诸多待解之谜,等待人们去探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悠悠,草木不语,仰观俯察之际,有时也令人们黯然神伤。要知道,出家人远离繁华,抛舍优裕,坚守净土,殊为不易,所以尤其应当受到景仰。

贞禅师原名张贞,长安人,年轻好学,秀才登科,知名太学。也许是官场不顺,也许是家经变故;总之,张贞后来勘破红尘,遁入空门。他先到南岳衡山,后居洛阳白马寺和汝州开元寺。因嫌寺院喧哗,不利禅定,来到荒无人烟的“阿兰若”——风穴寺,过着清苦的静修生活。他一生勤学业精,广收门徒,弘扬佛法,并在山上遍植松柏,美化环境,把毁于战火的寺院从废墟中一步步重建,使汝州风穴寺成为天台宗传宗说法的圣地,为当年汝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此,那个叫“张贞”的大唐太学官员,湮没于蛛丝蒙卷的史籍之中;佛门金光闪烁的典籍上,却增添了一个“贞禅师”的美号。佳山醴水,胜迹长在;名刹大师,风范犹存。千百年后尚能布在人口,广为传扬,真可谓一丈高的石碑,不若万丈高的口碑。

多年前,初入佛门,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历史上,自传入中土,佛教曾经历无数的灾难,较大的就有“三武一宗”的毁佛。可是,为什么每一次劫难之后,中土佛教很快又向春竞艳、繁花似锦?

徘徊于风穴寺的塔林,看看唐宋元明清至今这几十座舍利塔,这个问题已然有了答案。那就是――因为有历代高僧们矢志不渝地坚持正信、弘扬佛法,才有风穴寺灯传不断、遐迩闻名的今天。风穴寺如此,其他的寺庙,莫不如此。

风穴寺在明代万历年间香火最为鼎盛,曾有僧众600余人,房舍300多间,土地2000余亩。风穴寺虽是北方寺院,却不沿中轴线布局成对称建筑,而是依山就势,具有江南园林风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风穴寺周围景观星罗棋布,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令人目不暇给。更重要的,风穴寺保存了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遗产,现存唐至清历代建筑14O余间。在全国的古寺中,这也是非常罕见的。

在中国,佛教是最能与时俱进的一种宗教。如今,风穴寺也和整个中国佛教一道,随时代而发展,与社会共进步。近期四A、中期五A风景区的打造,为风穴寺带来了蓬勃的生机。独立高处,抬眼远眺,只见峰峦秀拔,苍柏叠翠,清泉侧流,风景如画;流连寺内,只见宝塔高耸,殿阁巍峨,碑碣林立,典雅古朴。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真乃曹溪再现。在这里,在距汝州市区几公里的地方,我由衷地体验到千年古寺曲境通幽的欣悦。

风穴寺山门东侧,有刘希夷墓。墓枕龙山,面朝黄虎山,始筑于唐,原为土冢。清雍正七年(1729年),汝州文人用青石将刘墓护砌,周围广植松柏,并立碑刻“唐诗人刘希夷墓”。

正如刘希夷的诗所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遐想风穴寺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传说、神奇的故事,总令人心旌摇荡。但愿风穴寺、但愿整个汝州都能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更愿风穴寺景区,能让游客、居士闻香掬水、流连忘返。

深山何处钟?禅心即归处。

2016年2月5日,于成都览星楼

作 者 简 介

曾训骐,1988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现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已出版专著《周恩来诗歌赏析》、《末代状元骆成骧评传》,散文集《梦游历史》、《破碎的星空》,诗集《抚摸疼痛》等等,共计340万字。

散文见刊于《人民文学》、《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东京文学》等,辞赋见刊于《人民文学》、《中华辞赋》等,诗词见刊于《中华诗词》、《九州诗词》等,文艺评论见刊于《中篇小说选刊》、《今古传奇》、《四川文学》等。多个散文被拍成电视片,近10个辞赋被拍成电视片、浇铸寺庙铜钟、刊刻于酒店大照壁和风景名胜碑林。在国内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大奖100余次。

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四川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中国状元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研究员。《文学月刊》、《悦读》、《散文世界》三家刊物签约作家。四次获得《人民文学》征文奖,其中荣获《人民文学》2012年古贝春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




(0)

相关推荐

  • 小雁塔

    离家不远是小雁塔,每次路过,远远就能看见,看惯了,便也就熟视无睹了. 但每当有人问起,便会在脑海里寻找他的印迹,找来找去也就是一个轮廓,模模糊糊,既近又远,熟悉而又陌生.于是只能支支吾吾地说经常见,就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平顶山汝州风穴寺及塔林

          平顶山汝州风穴寺及塔林位于河南省平顶山汝州市东北9公里风穴山.距煤山遗址东北13.6公里.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州风穴寺创建于北魏,称香积寺,唐代扩建并改名为白云寺,俗称风穴寺. ...

  • 人间佛教——河南汝州名刹风穴寺

    人间佛教——河南汝州名刹风穴寺

  • 【行参菩提】曾训骐丨钓鱼城遐想

    中国历史上,在一个王朝的末期,农耕文明总是很难抵御游牧文明的进攻.于是乎常常发生两种文明的激烈交锋.二周之与猃狁,秦汉之与匈奴,隋唐之与突厥,两宋之与契丹.女真和蒙古,明代之与满洲,便是如此.金戈铁马 ...

  • 【行参菩提】曾训骐丨情系观音山

    全国名山甚多,她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秀丽--皆流布甚广,脍炙人口.所谓一座山就是一部厚重的大书是也.要想透彻地了解那座山,那就得深入其中 ...

  • 曾训骐丨仰望金庸

    一 五千年的文明史,让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如同一条永远不老的长河:它将那些闪烁的群星,撒给那惯看秋月春风的白发苍苍的江岸渔樵.其间,有屈原长剑陆离.怀沙自沉的决绝,有贾谊多才遭忌.壮志难酬的哀婉,有李白 ...

  • 曾训骐丨洱海望月

    苍山.洱海,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我的老乡.明代蜀中状元杨升庵笔记有曰:"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掩蓝--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阅读至此,令我对大理心生向往. 就这样,一次偶然 ...

  • 【行参菩提】郑 俊丨明月多应在故乡

    腊尽春来,迎面而至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早早备好了汤圆,给孩子买了花灯,怀着喜悦,也夹杂着不舍,等待元夕的到来. 明月多应在故乡.在中国,元宵节的意义甚至大过 ...

  • 【行参菩提】刘红霞丨拜谒三苏园记

    最初喜欢苏东坡,源于喜欢古诗词:后来爱上苏东坡,源于他的一腔柔情:现在崇拜苏东坡,源于他彪炳千秋的业绩,源于他昂扬不屈的灵魂.秋冬时节,我怀着景仰,去朝拜心中向往已久的圣地--三苏园. 群山掩映下的三 ...

  • 【行参菩提】郑劲松丨在双桂堂明心见性

    川东第一寺庙双桂堂,坐落于梁平县金带乡,因中庭两棵高大的百年桂树而驰名.堂,佛家道场的一种特别称号.一般曰××寺,××院,称堂称院,已标明一定的法境.桂,既开佛花,又是仙道意象,如仙话"吴刚 ...

  • 【行参菩提】孙春雷丨正月十六跑百病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六,一个充满无限乐趣而又欢快的日子. 在很多人的思想中,认为过完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机关的.企业的.经商的.打工的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全部"各就各位",县里的单 ...

  • 【行参菩提】张 恒丨在洞庭湖倾听古韵

    最早知晓洞庭湖应该是在上小学的时候.不过不是源自教科书,也不是源自老师的口,是听一个叫何纪光的人唱的.那首叫<洞庭鱼米香>的歌着实好听,高昂的花腔一下子把人带入无限想象的美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