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参菩提丨西溪印象/陈晓春
西溪古镇,位于江苏省东台市西郊,古运盐河畔,系东台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两淮海盐文化的起源地,素有“先有西溪,后有东台”之说。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建镇,隶属于扬州府海陵县(今泰州市),直至清乾隆33年,建东台县,西溪始属东台。
来到西溪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牌楼,牌楼上“西溪胜境”四个大字金光灿灿,一股千年的古韵扑面而来。牌楼两侧,一副主联“唐塔破云天泰山寺香客盈门听黄海四时涛声百里,晏溪控胜地犁木街商民接踵看西城八景风雅千年”写尽西溪的古今;一副副联“古塔古桥古寺古往今来存古韵,先民先贾先贤先忧后乐作先声”道尽西溪的风韵。
漫步于泰山景观大道,青石路面镌刻精美的云水图案使人犹如漫步云端,耳畔传来泰山护国禅寺的悠悠钟声和梵音禅唱,通圣桥下,晏溪河水汩汩流淌,丝丝细雨随风拂面,鼻端飘来阵阵仲春草木的清香,仿佛慢慢步入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画卷。
泰山寺前,三桥并驾。中间是通圣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桥长22米,拱高5.5米,桥宽5.2米,砖石结构,拱形单孔。近水的基座上巨型条石两面相对,如同一双慧眼,阅尽世间的风云变幻,桥栏和桥面均由青砖筑成,一身青黛,古朴沧桑。跨越晏溪河,紧接泰山寺。经过此桥,即可入寺拜见儒释道诸教之圣祖,修身积善,至臻圣贤,故名通圣桥。两边分别是通贤桥和通善桥,善、贤、圣,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先贤先哲们毕生追求的目标,走过三桥,即走过了历史,走过了人生。
西溪自古寺院众多,泰山寺是苏北最大的寺庙之一。门口一对石狮镇守山门,山门青墙黛瓦,大红拱门,门头题“泰山护国禅林”六个金色大字。寺内建有天王殿、地王殿、大雄宝殿和碧霞宫四座正殿。大雄宝殿后有座土山叫天妃山,碧霞宫就建在山上。碧霞宫飞檐翅角,金碧辉煌。一楼供奉着东岳大帝的女儿泰山神女碧霞娘娘,故寺庙称为泰山寺,殿内三尊碧霞娘娘,锦衣彩带,神采奕奕。二楼供奉的是千手观音,慈眉善目,法像庄严。释道两家同住一楼,令人扼腕赞叹,啧啧称奇。
泰山寺更有“一寺五庙”之说,民间传说在西溪遭遇洪灾之时,灾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神农,关公,岳王,华佗,鲁班诸神化为普通农夫、工匠、医生帮助灾民治病救灾,重建家园,百姓为感念诸神恩德,在寺内立像供奉,四时祭拜。诸神同居一寺,尽显“法海圆融”。
西溪遗存丰富,“西溪塔影”为东台八景之一,说的是古运盐河边上的唐塔——海春轩塔。海春轩塔,位于西溪泰河北侧,建于唐修于宋,为“内唐外宋”、“塔抱塔”结构的两层砖塔,迄今己有1380余年。相传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幼时随母曾住过西溪。那时,西溪为海边渔村,渔民出海捕捞,每遇浓雾或风浪,便有海难发生,给渔民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尉迟母是一位心地善良之人,每见此景,总是伤痛不已,但又无力相助,只好嘱咐尉迟敬德:“今后如有出头之日,定要在这里建座塔,塔上点起大灯,让渔民出海能辨清方向,少出人命事故,这才是你的为人之道啊!”尉迟敬德答道:“孩儿定谨遵母命。”后来,尉迟敬德辅佐李世民开国平天下,果然出人头地。发迹后的尉迟敬德,没有忘记母亲的嘱托。他奏请唐太宗李世民,在西溪建塔,太宗准奏。所以西溪百姓称此塔为“孝母塔”、一称“尉迟塔”, 又称“镇海塔”,共七级八面,高二十一米,塔的宝顶为铁覆盆、相轮、铜葫芦组成,用“锋火铜”铸成,随着日照光线不同,能变幻成七种色彩,起到导航作用。
据《东台县志》记载:“海春轩塔,在西溪南,广福寺东侧。传为唐尉迟敬德监造,塔顶有题名。”当时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海和导航,故名为镇海塔。唐大历年间,淮南盐运使李承奉命开挖盐河,游览宝塔时,吟诗一首:“东设点将台,西有溪通淮,海轩春潮旺,皆由此塔来”,海春轩塔名由此而来。时至今日,海春轩塔的航标作用已完全消失,但千年古塔矗立泰河之滨,塔影绰绰,伴泰山寺晨钟暮鼓,梵音禅唱,像一位穿越千年的老人,于历史长河中见证沧海桑田的变幻。
西溪人文荟萃,尤以“三相”著名。“三相”是指北宋年间朝庭先后委任在西溪盐仓的三任盐官,他们是晏殊、吕夷简和范仲淹。他们在西溪创下了业绩,先后入京担任宰相,史称西溪三相。西溪盐官中连续产生三位名相,纵观中国历史也是绝无仅有的。
晏殊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晏殊在任时,在西溪的小巷里写下了“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曲《浣溪沙·春恨》让西溪声名远扬。晏殊还在西溪创建了西溪书院,为江苏最古老的书院之一。西溪书院在明代时已有相当规模,不仅有充栋千篇的典籍书藏,而且有傍水而立的书斋学舍。陈宣《过西溪书院》诗:“精舍潇潇枕水傍,红尘飞不到沧浪;寒光夜月清光淄,帘卷西风爽气凉。充栋千编储典籍,盈囊百咏富文章;道真共羡哜嚅久,源委深深意味长。”西溪百姓在他离任后将西溪书院改名为晏溪书院。将旁边河流称为晏溪河,至今未变。
吕夷简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晏殊离开西溪后的继任者,后居宰相之位。在西溪任上他种植牡丹十数株,且品种有异,吕夷简一日月下看花,情不能已,写下《咏牡丹》一首:“异香深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吕夷简离任后,西溪百姓在他种植牡丹处建牡丹亭,表示对他的怀念。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史称“范文正公”。公元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作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范仲淹初到西溪任盐仓监时,有人劝他不要到小地方做税官,范公笑而答道:“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表达了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范仲淹留在苏北的丰碑,是一条捍海堰,即现在的“范公堤”。范仲淹在西溪,提出了修复捍海堰的建议,朝廷采纳以后,任命他为兴化令,并且“总其役”。修堤伊始,海潮不断冲击,冲垮了初堤,淹死民伕多人,腾子京率军队来救援民工,并组织百姓共商修堤大计。后范仲淹汲取百姓智慧,向海中撒稻糠,潮汐过后,海边留下稻糠遗迹,连为潮线。范仲淹令离潮线一丈筑堤,终获得成功。后世为纪念范仲淹的丰功伟绩,将此堤命名为“范公堤”。
后范仲淹推行新政失败,被贬邓州,腾子京谪守巴陵,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应腾子京之邀,写下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向世人展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情怀。
西溪,从远古款款走来,镌刻着唐宋的风采,览胜西溪,面对唐塔、宋寺、老街、青砖,历史的喧嚣似去似来,诗人的身影亦远亦近,古镇的声韵且长且远。站在宋城墙头,俯看流淌的时光,追寻先贤的足迹,你定能感受到一个唐宋的西溪,一个人文的西溪,一个多情的西溪。
是的,西溪是护国禅寺“一寺五庙”的西溪,是“西溪塔影寒山月,东海钟声古寺风”的西溪,是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西溪,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西溪,是那个风韵贯古今的西溪。
作 者 简 介
陈晓春,江苏盐城人,文学爱好者。现居大丰。读书、品茶、创作,修身、养性、参禅。作品散见于《心潮诗词》、《人民作家》等刊物和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