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38)宁远大捷(上) 2024-05-07 19:44:34 (138)宁远大捷(上) 魏忠贤本不想用这人(高第),但算来算去,兵部混过的,阉党里也只有他了。……到地方后,高先生立即上了第一封奏疏:弹劾孙承宗,罪名:吃空额。……但高先生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整人不成,又开始整地方。……。(摘自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这种说法,那是标准的信口开河。因为基于魏忠贤、高第的利害关系,他们的脑袋就是让驴踢过,也不可能干这种事啊。我相信坏人总会做坏事,但是坏人做坏事,总得有点理由吧。当时的魏忠贤,是帝国的执政官,高第是前线最高指挥官,他们这样破坏帝国的边防重地,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从这层意义上,高第接替孙承宗后,就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绝不可能有任何主观上的恶意。因为这里出了问题,他们必须得能给皇帝一个解释,否则,皇帝会不会砍他们的头,他们只能求上帝保佑了。高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因为高第胆小如鼠,所以不敢在关外驻扎。高第一到任,立刻就说关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关外各城的守御,将部队全部撤入山海关。这战略之胡涂,真是不可理喻。那时清兵又没有来攻,完全没有撤兵逃命的必要。大概他是怕一旦来攻,非败不可,还是先行撤兵比较安全。(摘自金庸《袁崇焕评传》)这种说法,其实也完全经不起推敲。我们必须知道,一个主管官员,敢随便变更前任的部署,本身就需要过人的魄力、勇气。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高第因循守旧,最后不论惹出多大的事,运作运作也有机会从死刑变死缓,因为他可以强调客观。如果高第擅作主张,变更前任的部署,最后惹出了事,肯定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出了事,你还解释什么呢?因为说来说去,也是你擅自变更前任的部署,捅出来的娄子!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高第为什么一接替孙承宗,就要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呢?第一、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分析,高第认为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是一种最正确的选择。否则,高第擅自收缩兵力于山海关,那就是拿自己脑袋在开玩笑。第二、支持高第收缩兵力于山海关的人很多。因为宁锦防线的布置,随时可能拖垮帝国的财政开支。要知道,把一处防线纵向延伸400里,本身就意味着军费开支增大。第三、从理论上分析,收缩兵力于山海关,并不是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一无所是;构建宁锦防线,也并不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伟大正确。所以退守山海关,还是继续守宁锦,当时就一直存在争论。只要我们知道这些,自然就会知道,高第一接替孙承宗,就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只是做了一种,他认为最正确的战略选择,与他邪恶、幼稚、胆小无关。既然高第选择退守山海关,自然会把宁锦变成一个缓冲区。在这种背景下,满清军队想越过400里的缓冲区,进攻一个有充分预警时间的山海关,难度是无法想象的。对于高第的这种战略构想,当时遭到一些人的顽强抵制。抵制高第的人,自然是从前支持修建宁锦防线的人。一切是显然的,袁崇焕等人,一直支持孙承宗修建宁锦防线,现在政府突然宣布,修建宁锦防线的战略是错误的。你说袁崇焕等人从前的工作,算怎么回事?袁崇焕等人反对退守山海关时,很容易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因为,帝国政府不战放弃400里的地区,这是一种什么行为?所以,以袁崇焕为代表的军官,都公开抵制高第退守山海关的战略部署。在这种背景下,遂给了努尔哈赤可趁之机。(高第)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摘自《明史.袁崇焕》)上面这段话,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毛病,但是仔细一看,毛病就大的去了。我们知道,高第决定退守山海关,是接替孙承宗不久后的事。而满清渡过辽河进攻,是孙承宗离任五个月后的事。既然如此,高第退守山海关,是标准的主动收缩兵力,它不存在任何急忙逃窜的原因。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会在锦州一带,留下十余万石米粟呢?十余万石米粟,这绝对是一个大数字。就算高第没有足够的时间,运送相关粮食,几个月的时间里,烧掉这些粮食,总是可以做到吧。其实,我们仔细一看历史书就会发现,这十余万石粮食无法运走、销毁,完全是袁崇焕等人阻挠的结果。崇焕尽力争辩不同意撤兵说:“用兵的方法,只有进没有退的道理。三座城池已恢复,怎能轻易撤回?锦州、右屯动摇,那么宁远、前屯卫就会受到震惊,山海关的大门也就失去了保障。现在只有选择良将把守,不应有其他考虑。”(摘自《白话明史.袁崇焕》)相关的内容,说得非常清楚。那就是,高第指挥明军从锦州、右屯、大凌河撤退时,袁崇焕等人报以了激烈的反对。他们反对高第的结果,就是明军从锦州一线撤退时,无法把相关的人员、物资,从容的撤走。最后的结果呢?就是当满清大军突然杀过来时,除了宁远之外的孤城,明军都无法守住。在这种背景下,匆忙撤退,粮食自然都无法运走。于是,努尔哈赤连仗都不用打,就直接抢了十余万石粮食。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高第不退守山海关,锦州、宁远两座孤城之外的城池,能保住吗?肯定是保不住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下,随后的宁锦大捷,就可以知道。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袁崇焕不阻挠高第退守山海关。宁锦的物资、人口,能全撤回来吗?肯定是能的,因为时间充裕的很。从这层意义上,严格执行高第的战略,明帝国所有的损失,无非丢掉锦州、宁远两座空城,却可以把大批粮草、物资撤回去。随后展开的宁远之战中,明帝国死了多少将士?足足有7000多人!如果加上老百姓的,就足足有14000多人。总之,觉华岛上明军7000余名,商民7000余丁口都被后金军杀戮,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后金焚烧……。(摘自阎崇年《袁崇焕传》)而且,这还是一个保守的数字,因为据《明史》中所说,明帝国死了数万人。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摘自《白话明史.袁崇焕》)明帝国的这种巨大损失、伤亡,是不是可以避免呢?应该是可以避免的。因为高第收缩山海关的战略,被前方的将士打了折扣,所以它就无法避免了。所谓的宁远大捷,之所以被吹得神乎其神,主要就是建立这样一个假设之上。那就是,如果明帝国放弃了宁远,满清就可以长驱山海关了;甚至就可能兵临北京城下了;更有可能,让明帝国提前18年灭亡。既然如此,不要说宁远之战只有这么点损失了,就是损失再大点,谁敢说它不是一场大捷呢?问题是,这只是一个完全经不起推敲的假设。努尔哈赤连个宁远孤城都无法攻克,越过宁远200里,就能攻克山海关那种雄关重镇?从逻辑上,它就有问题吧。更主要的是,如果宁远真有这样重要,熊廷弼不作任何努力,就放弃宁远,退守山海关,又算什么事呢?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宁远大捷(下) 赞 (0) 相关推荐 清军入关后,明朝3万“特种兵”的结局如何? 说起明末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是其中的佼佼者,兵力约在三万人,并不是很多,但其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骑兵部队,能与后金(清朝前身)的八旗军正面交锋.几十年中,这支骑兵阵斩过蒙古名王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39)宁远大捷(下) (139)宁远大捷(下) 二月,谓:"自二十五岁征战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胸怀忿恨而回沈阳. 四月,以蒙古五部喀尔咯贝勒背盟,率师征之. 五月,出城设账迎接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七十四)夺门之变 (七十四)夺门之变 皇帝病得快死呀,应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 因为皇帝没有儿子,而且皇帝也不想让太上皇的儿子继位,更不想让太上皇复位:所以大家一时不知道,应该让谁来继承皇位了. 最后,大家商量来商量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七十三)一再与皇位擦肩而过的襄王 (七十三)一再与皇位擦肩而过的襄王 皇帝病危期间,政府的高级文职官员,竟然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让皇帝亲自指定皇位继承人. 这个共识,简单去看,那是一点毛病也没有.但是,这个共识显然是大逆不道的.因为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七十五)军人集团最辉煌的时刻 (七十五)军人集团最辉煌的时刻 明代是高度成熟的官僚政治. 高度成熟的官僚政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 军方大佬无论有多牛X,也无法介入权力中枢.换而言之,与皇帝坐在一起讨论军国大事.制订战略决策的人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七十二)易储再起风波 (七十二)易储再起风波 上一节,我们说到,皇帝的儿子命小福薄,爬上太子之位后,仅仅一年时间,就死了. 太子死了. 围绕储君之位,马上就又起风波了. 因为,太子死了,应该让谁当太子呢? 有两个官员提议,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七十一)易储风波 (七十一)易储风波 代宗皇帝上位后,太子一直都是他哥哥(也就是太上皇明英宗)的儿子. 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明英宗的儿子,能强有力的占据太子之位呢?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七十六)明英宗是如何夺回权力的(上) (七十六)明英宗是如何夺回权力的(上) 石亨的权力有多大呢? 石亨本人是军界首席大佬:内阁首辅徐有贞是他的党羽:内廷的首席大太监曹吉祥是他的党羽:精兵云集的大同军区主管石彪是他侄子. 这种权力,真心说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七十)太上皇归来 (七十)太上皇归来 这场战争结束了. 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解决太上皇的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如果现在的皇帝权威足够大,人们自然会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 比如,宋高宗时代,宋金和谈时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七十七)明英宗是如何夺回权力的(下) (七十七)明英宗是如何夺回权力的(下) 石亨参与决策的权力,在夺门之变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表现的非常充分. 在此期间,帝国最重要的人事变动,都是在石亨的参与下.甚至是在石亨的要求下做出. 众多不愿意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