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与慢的生活

这是公众号第355篇内容,距离公众号生日会还有9天。

这两天都在准备生日会的分享,从头把所有公众号内容看了一遍。无数个画面让我感慨万千。生日会一定要分享其中最值得回味和铭记的瞬间。

今天的主题是快与慢的生活(Living,fast and slow)。

这样的标题模仿自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Thinking,fast and slow )。这位诺奖得主在书中论述的是大脑运行机制的快与慢。而我今天想要分享的,是生活方式的快与慢。

过去十几年工作中我一直是快生活。

尤其是离现在更近的七年,平均每天工作时间是超过十二小时的,这个平均还是以365天为分子。在工作中,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的来临,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大部分情况下,八小时之内只能用来接受工作任务,知道需要完成什么,偶尔还会有时间去想想怎么完成。一个会议接着一个会议,一波电话接着一波电话。工作中在办公楼之内的状态是急速快走甚至是跑。至于完成的过程,很多时候都是八小时之外。这也是为什么会长期长时间工作的原因。

每天早上七点二十前到办公室。晚上经常是十一点回到家。偶尔出差,到一千公里外的北京都是一天来回。

这种工作状态,严重挤压了生活空间。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陪家人,没有时间留给自己的爱好。整个人也已经完全静不下来,始终处在喧嚣和纷扰的状态。

时间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回忆时一片空白。

在网络上,这种快生活带来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比如看到我朋友圈发过蔚来汽车,就认为我是蔚来汽车员工。

在匆忙中仿佛会失去思考能力,连智商都大幅下降。更严重的后果是,稍微多消耗一些时间的事情,根本没有可能去做。

而今年五月份开始,我的慢生活憧憬成为现实。

当人们都拥挤在上班路上的时候,我已经坐下安静的看书了。当大多数人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时,我只专注于眼前这本书。有点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现在谁再敢跟我说有空聚聚,我多半都会说随时有空,你说哪天吧。我当然会知道这样会把人吓着。

现在的大多数时候,我没有电话,没有信息,把手机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仿佛世界忘记了我的存在,但我丝毫不会感到恐惧。

这种情况下的恐惧,是对自己的恐惧。当有足够多的时间面对自己的时候,你就能清晰感知自己每一刻状态的变化,每一种想法的产生。

不会感到恐惧,并不是没有恐惧,而只是战胜了自己的恐惧。

如果没有非常强的自制力和驱动力,这种状态下太容易放松自己、迷失自己了。有大把时间可以任意挥霍、睡懒觉和胡思乱想。但我觉得与其说是自制力,不如说是专注力。专注于一件事,就可以克服和战胜不好的自己。而慢生活本身,就是提高专注力的最好方式。慢生活可以做到将需要消耗注意力的事件减少到最低,把自己的专注力提高到原先的几倍。有没有点互为条件、上升闭环的感觉?

比如我现在遇到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可以花一个月的上午时间来学习和思考。看书学习之外,也是留给消耗时间更多的事情。包括弹琴、跑步、交流。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即便拥有最多的时间,仍然有很多事还是无法做到,或者不够勇气完成。比如,一个人的环中国自驾旅行。

慢生活是我们了解自己的好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你再也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到某事,特别是不能以没时间为理由。你会知道自己哪些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唯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将来一旦需要回到快节奏中,我能不能快得起来。我想还是可以的。

卢鹏曾经很多次推荐一个地方,南京高淳的桠溪国际慢城。我去过一次,确实不错,一片美丽的田野,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值得再去一次。

生活需要有快有慢。特别是把这件事拉长到整个生命的长度来看待时。

快生活是飞机和高铁,让我们一刻不停的到达远方。而慢生活是徒步,让我们更能看清哪里是远方。

只快不慢,我们也许到达的是别人的彼岸。欲速则不达。

快生活可以让我们高效率的完成一些无法回避的事。慢生活可以让我们远离喧嚣找回自己。

我们既不能让忙碌的快生活消耗完所有的时光,也不能停留在慢生活里再也迈不出飞快的脚步。

今天结尾的一句话是:生活需要快与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少一些快多一些慢吧。

最后是每天都有的一段话:

如果关注了这个公众号,那就请定期来看看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觉得写得挺不容易,那就请点赞。

如果觉得公众号内容有共鸣或者有错误,那就写下你的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