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碧道的知识,看这一篇就够了!
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经历了城市发展史上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63.89%,这也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入60%-70%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城市发展也因快速城镇化而面临诸多社会环境问题:
2015年为逐步解决这类城市问题,首次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双修发展理念。
2017年3月,住建部发部的《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修复城市生态、改善生态功能、修补城市功能和提升环境品质为主要方向。
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下的蓄水供水、污染净化和防洪排涝等功能。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城市水资源管理效率的低效,使得城市水系统面积萎缩、水生态系统衰退、水环境质量恶化及内涝频发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城市水系统修复在城市生态修复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河湖水系连通在城市水系统修复的各类措施中是一个重要途径。
2018 年组建自然资源部后,生态修复工作从单要素、工程化治理转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全要素系统治理。从考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5个方面相互关联的国土“整”治转变成为对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开展“治理”“保护”的国土“整治“,强调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全方位、全过程保护、整治及修复国土空间要素,这是生态修复的步骤,也是系统治理的应有之义。
2018 年5 月广东省委创造性提出:
高水平规划建设广东万里碧水清流的'碧道’,形成'绿道’和'碧道’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
2019 年10 月,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强调要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打造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将打造万里碧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行动。
“碧道建设任务是军令状
必须不折不扣完成”
——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 王伟中
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河流湖库及滨海岸线为载体,统筹安全、生态、休闲、文化和经济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以“水产城共治”为核心理念,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形成“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的休闲漫道、独特的文化驿道、绿色的产业链道”。
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
深圳市率先响应广东万里碧道建设的决策部署聚焦“可持续发展先锋”定位和“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先行示范要求,创造性提出“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的碧道愿景,“水产城共治”的碧道理念和“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的休闲漫道、独特的文化驿道、绿色的产业链道”的“五道合一”碧道内涵。
广东省
“三年见雏形、六年显成效、十年新跨越”
2022年
建成5200公里碧道
珠三角地区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
万里碧道成为广东靓丽的水生态名片
2025年
建成7800公里碧道
全省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形
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
2030年
建成1.6万公里碧道
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
2035年
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广东全面呈现
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愿景。
▲ 广东省碧道建设目标
深圳
2022年
完成 600 公里碧道建设
全市水环境持续改善、水生态明显提升
2025年
完成 1000 公里碧道建设
全市水环境彻底改善、水生态显著提升
2035年
实现全市域水产城共治
全市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等达到全球一流水平
全面形成生态美丽河湖新格局。
广东省碧道
根据不同类型滨水区所处区位和环境风貌特征,
碧道可分为自然生态型、乡村型、城镇型、都市型四种类型。
▲广东省碧道类型
深圳市碧道
按地域特征分为都市型、城镇型和郊野型3类。
按照水体类型,分为河流型碧道、湖库型碧道和滨海型碧道3类。
从2个维度来划分,深圳碧道大致分为9个具体类型。
碧道的建设范围包括核心区、拓展区和协调区三个层次
规划对河流型碧道、湖库型 碧道和滨海型碧道分类进行管控。
▲ 深圳市碧道类型划分
河流型碧道
核心区 —— 指河道蓝线和河道管理范围线外廓线内的区域;
拓展区 —— 是核心区范围线向陆一侧,延伸至第二条滨河路之间的区域,也可指沿河第一街区;
协调区 —— 指与河流碧道五大系统紧密相关的区域。河流型碧道长度统计标准为河流中心线长度。
▲河流型碧道
湖库型碧道
湖库型碧道建设只包括核心区和拓展区两个管控范围。
包括饮用水源水库、非饮用水源水库(包括独立的湖泊和湿地)两类。
饮用水源水库和非饮用水源水库
(包括独立的湖泊和湿地)
核心区 —— 范围为蓝线和水库管理线的外廓线
拓展区 —— 二级水源保护线以内的区域(不含碧道建设核心区)
▲饮用水源水库碧道建设空间范围示意图
非饮用水源水库
核心区 —— 范围为蓝线和水库管理线的外廓线
拓展区 —— 该水库汇水线内的区域(不含碧道建设核心区)
湖库型碧道长度统计标准为 湖(库)岸线长度,如涉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限制开发条件,可将湖库型碧道与禁止建设区域叠加复核,计算出可建设长度。
*此外,湖库型碧道核心区和拓展区建设应严格遵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深圳市小型水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
▲非饮用水源水库(含独立湖泊和湿地)碧道建设空间范围示意图
滨海型碧道
▲滨海型碧道建设空间范围示意图
核心区 —— 指海堤管理线以内的区域;
拓展区 —— 是指核心区范围线向陆一侧延伸100m 之间的区域;
协调区 —— 是指核心区范围线向外侧延伸至滨海大道或第一街区的区域。滨海型碧道长度统计标准为海岸线长度。
▲碧道分类布局图
▲“一带两湾四脉八廊”的碧道空间结构
▲碧道分级布局图
特色河流碧道线
特色湖库碧道线
依托光明湖-石岩水库-铁岗水库-梅林水库-深圳水库-坪山河等水系,打造一条览尽深圳城郊野趣的湖库碧道线。
特色滨海碧道线
依托珠江口水系岸线-深圳湾-深圳河和大鹏湾-大亚湾等沿海湾岸线,打造一条尽享西城东憩的滨海碧道线。
▲特色碧道结构图
▲特色碧道空间布局图
安全系统
坚守水安全底线,满足规划防洪潮标准。完善防洪(潮)安全体系,立体防治,整体防御,加强防洪(潮)安全管理、健全紧急避险体系并在建设前对水安全开展综合评估。
生态系统
设置生态补水设施、恢复水岸生态建设、强化水生态科学管理、构建蓝绿共生的生态系统,并加强入海污染控制。
▲生态系统规划图
休闲系统
打造公共开放的河道岸线、湖库串珠的郊野休憩组团、陆海融合的休闲海岸带以及特色鲜明的碧道驿站。
▲休闲系统规划图
文化系统
依托碧道展示深圳市水文化,开展自然教育和科普教育。
产业系统规划
规划构建由产业功能置换组团(以深圳北部区域为主)、产业功能提升组团(以滨海区为主)及产业功能导入组团(以南部区域及东部滨海为主)等构成的产业系统。
▲产业系统规划图
规划围绕安全、生态、休闲、文化、产业等五个系统,共设定13 个指标,用以衡量深圳市碧道建设各阶段成果是否达标。
茅洲河是深圳的母亲河,位于深圳的西北部,近30年来,城中村、小工厂集聚在茅洲河两岸,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河中,沿河流域的工业企业超过2万家,支撑起深圳乃至中国电子行业的崛起河腾飞。成为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 茅洲河
2015 年底,深圳举全市之力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EPC项目全面启动,历时4 年,茅洲河水质终于达到了地表水V 类标准,彻底消除黑臭。
▲ 茅洲河碧道试点段总平面图
▲ 滨海明珠-原工业园区
2019 年年底,为响应广东省“万里碧道”的号召,深圳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的碧道愿景。
▲ 茅洲河
试点段全长约12.9km,总规划范围约15.5km²。设计构想以水为主线,以沿线路网与现状空间结构为基础,通过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流域空间复合利用、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城市功能提升,建设集“行洪通道、生态廊道、休闲漫道、文化驿道、产业链道”于一体的高品质滨水空间,成为治水、治产、治城相结合的典范。
▲ 生态工法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河道生态修复
排版编辑:陈虞
校对审核:李辰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