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青铜器欣赏

来自话题
#分享去过的博物馆
1.6万篇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上海博物馆设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尤其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
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馆里收藏了从夏朝到汉朝的众多青铜器,是上海博物馆十多个分馆中分量最重的专业展览馆。几年前我去参观,被这里众多的国之重器所震撼,当时用手机拍了不少照片,现进行归类整理,并配上简要文字,编成美篇分享于此。
一、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该馆的青铜器从夏代到秦汉分为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和更新期五个时期,还有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以及中国青铜器的冶铸技术两个单元。以下对五个发展时期和边远地区,分别选择一件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加以介绍。
1、萌生期青铜器(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镶嵌十字纹方钺是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为夏代晚期的东西,距今超过3600年了。这只钺一看就是一件像大斧子的兵器,在战场上挥动起来一定很带劲。再看青铜钺做工这么精细,还用上了打磨镶嵌技术,上面镶嵌了不少绿松石形成一个个十字纹,应该不会真的用它来杀敌。其实钺是仪仗或者军事权利的象征,最高指挥官举着青铜器钺,体现了将帅的统治权。
2、育成期青铜器(商代早期、中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兽面纹斝是商代中期的青铜器。高31.3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8公斤。斝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有温酒的作用。器物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
3、鼎盛期青铜器(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这只商代晚期觥内铭文的第一个字还没有被解读出来,就暂读“共父乙觥”吧。这只青铜器觥距今超过3000年了,高29.5厘米 长31厘米 底纵12厘米 底横16.7厘米 重4.8千克。看上去就是一个萌萌的宠物充满童趣,头部像牛还是龙说不清,一对兔耳和两个蘑菇型的角。背部有一个可以拿下来的觥盖,盖子里头刻着被祭奠人“共父乙”。整个觥上下装饰着大凤纹和各种精美的纹饰等,不愧是鼎盛期的青铜器。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是上博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4、转变期青铜器(西周中晚期、春秋早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大克鼎在1890年出土于陕西的扶风法门寺镇任村,清代著名收藏家潘祖荫重金收购。抗战时,日寇曾觊觎此器,潘氏后人将鼎深埋宅中,躲过了这次劫难,1951年,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将大克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大克鼎气魄雄浑,威严沉重,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大克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
大克鼎让人称绝之处在腹内壁上刻有28行290字铭文,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三只西周圆鼎被誉为“海内三宝”。
5、更新期青铜器(春秋中晚期、战国,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公元前221年)
镶嵌画像纹壶,是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的青铜器,壶高34.2厘米,腹径22.6厘米。镶嵌画像纹壶的上中下有三组画像,其中壶身中部一侧的宴乐图展现了战国时代的奏乐场景:两人持桴敲钟,一人持桴打磬,前面一人正在击鼓,另有一人吹笙、一人吹排箫。
6、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
八牛贮贝器为西汉时期的青铜器,高51 厘米,底径29厘米,重15.2千克。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这件贮贝器出土时里面装有贝币,圆盖上塑有八头姿态各异的牛,一头大牛和七头小牛所以得名。器物整体呈束腰圆筒形,腰部是两只虎形耳,虎的造型威猛,虎视眈眈。此件器物是反应滇文化青铜特色的标志性器物。
二、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主要分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和兵器五大类。

1、酒器分为斟酒器、饮酒器、温酒器等,有爵、角、斝、觚、觯、尊、壶、卣、彝、觥、盉等。

爵: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 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

兽面纹爵

觚(读音孤)饮酒器

斝(读音甲)

尊:高体,大型或中型容酒器。按其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
方尊
鲁侯尊
龙耳尊
牺尊
罍:(读音垒)盛酒器
卣:(读音有) 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
盉:(读音河)盛酒器
变形兽纹盉
兽面纹龙流盉
蟠龙纹盉
吴王夫差盉
角:(读音觉) 饮酒器。无柱、流,两端皆是尾。角同爵的容量比为四比一。
觯:(读音至)
彝:(读音遗)
龙纹壶
龙纹方壶
莲瓣盖龙文壶
羽翅纹壶
络纹扁壶
镶嵌几何纹方壶
醽:(读音陵)
伯遊父醽
2、食器分为蒸煮器和盛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敦、豆、盂、盆等。
鬲:(读音立)为炊粥器,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
卷龙纹鬲
盂:(读音于)
伯盂
四羊首㰴
鼎: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延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
德鼎
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
交龙垂鳞纹鼎
簋:(读音鬼)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甲簋
师寰簋
虎簋
史尸簋
甗:(读音演 )为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zhèng);下体为鬲(lì),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
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方甗
悠武使君甗
交龙纹盆
透雕交龙纹铺
3、水器有盘、匜、鑑、杯等
齐侯匜,匜:(读音遗)与盘配套洗手用,一人捧匜 一人捧盘盛水。
盘:盛水器,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在祭祀前,古人需要以流水净手,这个子仲姜盘,就是用来盛装洗手水的盘子,该盘子精致的地方在于里头的所有“小动物”都是可以活动的。
吴王夫差鑑,鑑:(读音鉴)大型水器 ,盛水也可盛冰。
宴乐画像杯
4、乐器有铙、钟、鼓、镈等
鸢铙,铙为打击乐器。
龙纹钟,钟:打击乐器,盛行于西周和东周。
上面的晋侯苏钟是一套的铜编钟,均为甬钟,钟上刻铭文355字。西周晋侯苏钟于1992年在曲沃县北赵村出土,一套共有16件,其中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购回入藏,其余2件入藏山西博物院。左下在陕西法门寺出土的西周梁其钟。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之钟称纽钟。
蟠龙纹钟
龙纹镈
透雕蟠龙鼓座,鼓:打击乐器。由于商周时期的鼓绝大部分是木质的难以保存,所以青铜鼓为数甚少。
云南滇族蛙饰鼓
云南少数民族铜鼓
5、青铜兵器有钺、剑、矛、戈、戟等。吴王光剑,春秋晚期。
青铜复合剑,剑是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出现于西周。剑一般由剑身(有血槽)和剑把两部分组成,并配有鞘。
矛与戈,矛用于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锋又分前锋和两翼;骹为插入木柄处。戈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用以钩杀的兵器。
云南青铜兵器
6、其它器具,西汉青铜五牛枕
西汉女跽坐佣
三、青铜器的冶铸技术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许多青铜器刚做出来的时候,都是美丽闪耀的金黄色。汉以前的文献中所说的“金”,往往也指的都是青铜。当然,根据铜、锡比例的不同,青铜也会有银白色、淡黄色的。 青铜的颜色最接近黄金,是权力和实力的象征。
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需要根据不同的器物,对红铜、锡、铅采用不一样的配比,保证不同的硬度和韧性。
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主要有块范法、失蜡法和焚失法,还有分铸、铸焊等工艺。
块范法:1、雕塑泥模,烘焙泥模致硬,在泥模上分块翻制外范;2、在外范上雕刻精致纹饰,贴上泥片,制作内芯,去除泥片形成空腔;3、放入内芯,组装外范,用糊草拌泥固定;4、浇入铜液,凝固成型,去外模即可。
失蜡法:1、塑泥质内范,贴蜡,雕刻蜡烛;2、雕塑蜡模,蜡模及浇口组装,制作整体外范(就是灰色的外模,形成柱状)。
3、加热蜡液化流出形成缝隙空洞,浇注铜液(蜡烛融化);4、等铜液冷却后,打碎泥范脱模即可。
用失蜡法铸造铜镜
西汉透光镜体现了古人高超的青铜器冶铸技术
绳纹提梁卣的绳纹提梁是用焚失法铸造的
绳纹提梁铸造过程示意图
战国弦纹链壶采用了铸焊工艺。
来自话题
分享去过的博物馆
1.6万篇内容 20.4万人互动
订阅
更新于 01-31
打开美篇查看全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