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读经典《蝇王》

破读经典《蝇王》

经典是指在某一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且直到现在仍常常被提起的书目。对于读经典,最重要的是——破。想想看,经典走过足够长的时间,就像一颗华美的铁球沉入海底,表皮上长满锈迹,滋生各种生物,外形看上去早像一尊珊瑚雕像。不破,还能看见原来铁球的样子么?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序,可以看,但不用太在意 

夏夏说序不用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没什么用,我说你没读怎么知道没用,她说她读过了,发现没什么用。我说不是所有序都没用。小孩在这件事上不会骗人,她读了,觉得没用,写序的人该反思一下。

《蝇王》的序就非常有用,也非常多余。有用,是说关于这本小说的背景,有一部分是通过历史上存在过的序完成的。

如果你搜索这本小说的故事概况,你会看到译者序中这段话出现率特别高:“它描述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而实际上,这本书从未提及过这个幻想中的核战争或者另一种常见说法第三次世界大战,故事的开篇就是“金发少年攀下岩石最下面的一截,又开始摸索着朝环礁湖方向走去。”孩子们已经落入岛屿,至于他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来的是这些孩子,应该在正文中一次也没有明确说过。

这些关于故事背景的交代,大概来源于这本书历史版本中作者自己的序和后记。现在我看到的中文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龚志成翻译的,没有作者的序和后记,有两篇序,分别是斯蒂芬·金序和译者序。在斯蒂芬·金序中可以了解到这本书在当时那个时代开创性的意义以及营销方式——斯蒂芬·金甚至听过作者本人完美的朗读音频。在译者序中可以看到作者生平,小说的背景介绍,比较详细的人物剖析和隐喻阐述。既有用,又多余。

小说的背景也许需要说一下,因为作者序和后记已经不见了,当时的时代讨论也不见了,有些作品里没写的东西或许该是作品的一部分,比如,什么是蝇王,好像不在序里说明一下,对于现在的东方读者来说,就没办法知道。多余的是对故事和人物的解读比较固定,也就比较限制。

序,可以看,但不用太在意。很多时候自己看完就会知道,那些传播率很高的概况版本都与文本主体有一定距离。原本阅读就是能够品出自己的味道的活动,自然得到的果子与别人的不同。

 这个故事有点长 

大概是心里带着对恶童的期待,导致我看这本书非常着急。因为本书在这一主题领域实在太出名,相关话题听别人提起过的次数太多,所以心里早有预期,到底是什么令这些读者纷纷震惊呢?

其实故事写得很平静,很实在,描写的句子如同一台拍摄孩子们行动的摄像机,动作、行为和心理都比较还原孩子的特征,也没有过分华丽的修辞和炫酷的写作技巧,感觉和少年小说一样平实。

在第四章第一次矛盾冲突爆发以前,我都觉得节奏太慢。第四章以后,我觉得节奏更慢了,因为我在等待矛盾冲突加剧而爆发,这个等待一直到第九章才实现(一共十二章)。冲突引爆,恶童出现,这里的表现手法突然从之前纪录片一样的写实转换成魔幻片的虚化。好像之前写“喝一口水”,从哪里打水,用什么器皿盛水,取水喝水的姿势等等事无巨细地写出来,让我感到节奏很慢。到了杀人越货的桥段,反而没有写什么,纪录片突然拍起了月黑风高,象征了起来。

作者还是很善良啊,这样的处理使作品也适合少年阅读。于是我把这个故事用没有作者文雅的语言讲给夏夏听。小孩关心的几件事都很有趣,因为她不太关心和在意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当然孩子最开始会问:他们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会来这里?为什么是他们这些人来?

所以我仔细研究了序,告诉她这本书里没有交代的背景。

没有女孩么?为什么没有女孩?夏夏很快就问到这点,我说不知道,她又自顾自地猜测起来:女孩都去当护士了?女孩都去照顾战争中的士兵啦?

谁知道呢,也许是作者不擅长写女孩吧。那有女孩的话,岛上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在这样一个故事里,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会因为性别而改变走向么?孤岛生活中的性别重要么?有差别么?结论会影响我们现在的性别观么?

我感到夏夏关注到一个很好的讨论议题,把我对这本书的固有印象轻松盘活。

西蒙为什么会和蝇王说话?夏夏又问。

突然从写实走向虚幻,只能说是作者想让西蒙和蝇王对话了。

我说,可能是幻觉。幻想一出交谈,西蒙和蝇王,可能是对人类尊严的一种保护,在赤裸裸的杀面前带一层纱,也可能是对人的残忍的一种忌惮,或者是复杂人性中一丝善意……感觉被夏夏一问,味道层次还挺丰富。

 隐喻和象征 

我给夏夏讲述的故事中,重点落在拉尔夫和杰克的第一次矛盾,有了这次冲突,如同冰层裂缝,两人越走越远,中间也有彼此努力的小聚合,但难敌冰层之下的海水涌动,最终一分为二。

荒岛求生,拉尔夫想得救,需要保持火堆生烟,杰克被分配成猎手,打猎是他的职责,他认为他们得吃肉。那是杰克第一次围猎成功,兴奋和自豪可想而知,那也是拉尔夫第一次在海上看到一艘船的影子,但火堆却熄灭了,沮丧和绝望可想而知。都是因为杰克拉走了看守火堆的孩子去打猎,让火堆熄灭,没有烟,船看不到小岛,大家失去了一次珍贵的救援机会。这能指望历经惊险第一次猎杀野猪让所有人吃上肉的杰克低头认错真心忏悔么?显然双方都缺少沟通策略,不能对理解彼此,无法共情,矛盾加剧,冲突升级,最后演变成生死大战。

放在作品面世的1954年,这部书写孩子的小说让大人深思,反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人们多多少少看到了国家、战争、政治和人性等,象征和隐喻具有时代意义,也应具有个人色彩,它不是统一的标准答案。

搁在今天,依然可以去谈论那些大的、深刻的、严肃的议题,同时也可以延伸到现在的生活场景,拉尔夫与杰克的第一战是一个多元化的心理议题,包括陌生的孩子能否建立感情,感情的深浅是否影响后续交恶,矛盾产生后如何沟通与交流,如何共情等等。

当我和夏夏充分理解当时的场景,我们会发现站在双方不同的立场上,理解和认同彼此是很难的,这仅仅是文明和野蛮的冲突么?

双方第一战还可以是管理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如何执行落地,人员分配分工,合作等等。

在现在的时间点上,能够讨论的话题很多,不以象征和隐喻为最高,拥有个人观点就好。我就不觉得拉尔夫象征文明,那对猪崽子的嘲笑就是文明该有的样貌么?

文|隋三金     编|阿流

书语荐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