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白菜还是鸡肋?《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你今天买了么? | 人间万物
你们800买的,我花了1000+……为自己的钱包哭一哭
拉到最后有之前整理的书单,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就怕买不到!
❤❤❤
之所以我买的比大家贵,是因为这套书陆续在出,我也就陆续在买,而很多人是在整套书(10本)全部出版后,在出版社旗舰店的对折促销下购买的。原价1772元,促销价800元,比对折还便宜(这个活动已经没了!)。
▲
十本全套的某宝促销页面
之所以会写今天这篇,是因为在我的理解里,这类书是非常小众的,也就是我们私下笑着说“数着爱好者群体数量印的”那类书。但是不知道是因为这次的宣传得力,还是促销得力,竟然小小火了一把,等大家陆续收到后,两极化的评价也就来了。
所以本文就是想讨论这套书到底值不值之余,顺便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爱好者,该如何用手里仅有的钱去购买适合自己的小众专业书。
差评:800块买坑了!
我整理了一下,差评主要出在两个方面:①物流;②内容。
物流应该是源于出版社旗舰店在电商操作上的不成熟。
我估计是出版社之前未能充分认知到10本散装书在打包寄送的过程中,其实多么耗费人力成本、材料成本等等。比如因为包装没有预料到物流损伤而导致的书籍损坏。
▲
大量反馈包装损坏的
选择了一家物流公司旗下的快递公司,而非传统的四通一达,在最后一公里上也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地区只肯上门免费配送一次,多了就要买家自提,天晓得这10本书有多重啊。
出版社旗舰店可能有成本的考量,因为物流成本虽然往往藏匿在“包邮”二字之下不为买家所知,但实际上是一笔非常可怕的支出,尤其书籍非常重。
内容则是素材图对照实物图产生了明显的细节损失。
这套书的图片内容主要是对一些丝绸文物的图案进行了再绘,也可以高大上地称为数字化吧。这个转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失真,对于这些失真没有预料或者超出预期,就会从产生差评。
▲
对于细节失真问题的反馈
我们知道(也有可能有人不知道),丝绸织绣的图案是有意匠图或者线稿的,但是通过成品再倒过来恢复这些图稿却几乎不能实现。因为这些丝绸成品本身对于原稿来说由于工艺、材质、保存状态的种种不同,已经产生了一部分细节损失,所以基本不可逆。
这10本书的分卷作者显然也不太可能去做这些纹样提取工作,就像大多数漫画作者也不会自己从线稿到上色一手包办。真正操作这件事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织绣基础、美术功底,也会造成了最后提取纹样的质量有起伏,有的还原度很好,有的就很失真。
800元的书,为何无法满足你?
很多人会提到,这可是800元的书啊,应当如何如何。我自己真切地体会到大家对于书价认知的脱节:一部分人觉得高于100元的书就是精品书了,差不多够得上在家供起来的级别的,另一部分觉得几百块的书能确保印刷质量和专业程度就是很值得购买和推荐的了。
这里不讨论这些认知的是是非非,只说这套书,它的促销价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它本质其实只是80元一本书,硬皮全彩,真很很很白菜了!但是它合起来要800元,这个数目对于许多学生党或没有购书习惯的人来说,就是一笔比较大的支出了,难免对于最后拿到手的东西有个较高的期待值。
很多人都提到,这套书应该把实物图与素材图的大小对换,增加实物细节图。这个调换对于最终定价来说其实是没有很大影响的,因为该印彩页的还是得印,但是买家的心理预期会得到比较大的满足。
▲
网友评论
实物图本身就比较多细节,不仅仅是纹样的细节。简单来说吧,织绣本身对于图案是有加分作用的。为什么有的图案要用织,有的要用绣,织和绣自己内部又有许多分类。这些都构成了丝绸本身的表现力,提取出来可能像个简笔画的图案,在丝绸中却可以拥有不凡的表现力。
这个问题在《小件绣品卷》里是最突出的,你会发现提取的纹样哪怕没有失真,和实物最后的效果也是天差地别。
▲
《小件绣品卷》
如果真的把两者位置对换,可能就和出书的初衷有所违背了。又或者说,很多人在购买这套书的时候,心理预期就和成书目的有偏差的。这套书叫做《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而大家想要的是《中国古代丝绸图系》。
我知道你们想要的是这样子的图录——
▲
朋友在朋友圈发的
你花钱到底想买的是什么?
另外,这书由于出版顺序的问题,只有最后几本有塑封,以及本身的装帧设计,书皮就很容易翻折起翘,因为我的书基本算半个损耗品,这些槽点就比较无所谓。而且,这方面基本属于全行业的问题,我能说我买的故宫系列,木匣子基本抽几次就裂了,导致我一直怀疑他们出的不是书而是家居装饰品。
这套书的意义,在《扬之水:《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的意义》一文里说的比较清楚,即建立一个丝绸资料库。我也问了一些人,她们都觉得,从一本索引性质的书籍出发,是物超所值的。
出版该丛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高新技术与织造、印染、刺绣等中国传统工艺有机结合,研究建立文化艺术品知识数据库,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在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古老的丝绸焕发新的生命力。
——新闻通稿
如果可以,希望可以在一些非出土文物方面,增加一些博物馆藏品的收录,而非私人藏品,这样便于去现场观看实物。不过这个可能关乎博物馆之间内部协调的问题吧,我们业余爱好者就不太清楚了。
这套书引起比较大的反响的原因可能还在于,一些平时没有这么高图书消费习惯的人群也参与了购买,而这套书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必备工具书或入门类书籍,不该因促销力度大而产生非理性的购买行为。(我猜最后的退货率应该也不低吧!)
很多人觉得专业书印量很少,买晚了就涨价涨得很离谱的,我是不是得尽早下手?这些焦虑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手中余财不多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解决实用性。还有一些涉及跨领域的,不要贸然地入手,比如这套书是关乎丝绸和艺术设计的,和一般服饰爱好者其实并不完全匹配。
对于这套书,我也有自己的遗憾,因为已经按照织绣品种分类的,比如分了绒、锦、绫、绣之类,对于这些不同丝绸品种、工艺在图案的表现力的介绍上却很少。
▲
其中4卷
在如今的实际应用中,纹样很容易产生只管使用,而不考虑原本表现力的问题,常见的就有用绣仿织、用印仿绣等等。并非说这样使用是错误,而是往往在使用时候只考虑了操作的便利性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纹样最初的表现意图。
掉过头来看,之前写过的《锁绣:最古老的刺绣工艺,你还能认出苍老的它吗?》《为【挑花】正名!——某则扒皮的后续》《ikat:贯穿世界古老文明角落的染织工艺》《三蓝绣:玩坏“青花”的设计师咋就没看到这块珠玉?》之类,很多图案的魅力与他们的工艺密不可分。有时候往前发展,就像一个风华绝代的美人一天天变老,他会因为年龄而增长出新的魅力,我们也会学者接受并喜欢,当年的惊鸿一瞥我希望也依然有人记得……
❤❤❤
书单一箩筐: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传统服饰 ❤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 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