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蒙眼狂奔
互 联 网 经 济 蒙 眼 狂 奔
别被“快”字绑架
9月9日,饿了么发布名为《你愿意多给我5分钟吗?》的文章,宣布将发布新功能:在结算付款的时候增加一个“我愿意多等5分钟/ 10分钟”的小按钮。如果你不是很着急,可以点一下,多给骑手一点点时间。同时,饿了么将对历史信用好的骑手提供鼓励机制,他们的个别订单超时将不用担责。
饿了么的回应,是把包袱全部甩给了消费者,让消费者来为外卖小哥的安全买单。这样的回应,显然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甚至会认为,平台企业这样回应,太缺乏社会责任感。
单从回应来看,确实有推责的嫌疑。但是,平台的压力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互联网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快”字——快点、快买、快送、快收、快用。如果没有“快”字当头,就算价格有优势,也很难拥有太多的用户。毕竟,互联网消费也存在自身弱点,那就是体验性不强、直观度不够,不像实体店消费,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消费的乐趣和体验的愉悦。正是因为有了“快”字打基础,才让众多消费者放弃了“体验”和“感受”。如果互联网经济的“快”字没有了,优势也就基本无从谈起。
而“快”的背后,就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对外卖平台来说,安全自然是第一位。不仅外卖小哥的安全是一个问题,外卖商品的质量安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为了“快”,不顾外卖小哥的安全,也不顾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那么,这个“快”就从起步开始,带上了“原罪”。
于是,在外卖小哥与平台之间、平台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外卖小哥之间就出现了多重矛盾,且矛盾的焦点都集中于“快”字。如果不被“快”字所绑架,也就不可能在安全问题上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到底是谁在追求“快”?
应当说,主要是平台和小哥,平台是主要责任者,小哥是责任的实施者,消费者是责任的被动催促者。实际上,对消费者来说,一份外卖,到底需要多少时间,并没有什么概念,30分钟也好,10分钟也罢,都是平台确定的时间。消费者是依据平台确定的时间评价外卖小哥的运送效率。只要平台把送餐时间定得合理一些,消费者并没有什么太多想法,也提不出什么要求。
对于平台为何会给外卖小哥的送餐时间施加强压,这主要源自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竞争——想争夺外卖市场,想占有更多流量和空间。因此,把送餐的时间越压越短。最终,就变成了生命竞争、生命赛跑。
由于平台给了外卖小哥时间上的奖惩,时间短、完成得好的收入高、奖金高,因此,生命也就在收入与奖金面前让步。慢慢地,那个本不需要延长的“5分钟”,被平台全部“吃”进去。等待外卖小哥的,就是生命安全的红灯不时跳动。即便有充足的时间,他们也会为了多接单,等待更多的“顺风单”,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也留下了安全风险最大化。
当然,我们也发现,有些消费者的行为过于挑剔,对外卖小哥的送餐时间算得太精确,也导致外卖小哥不得不为了减少负面评价而狂奔。从客观上讲,消费者的挑剔行为是被平台养成的。如果不是平台之间的竞争,把送餐时间压到极致,消费者也不会如此挑剔。
从主观上讲,少数消费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宽容心态,过度在乎自己的感受,太把那一两分钟当回事,从而动辄做出伤害外卖小哥感情的事。因此,也就促使外卖小哥无法行走在安全通道上。如果要排排责任的大小的话,平台当然责任最大,外卖小哥责任排在第二位,消费者也是难逃一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