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死后,乾隆亲自为他平反,可为何后世对其评价依然争议不断

乾隆四十九年,掌握清宫秘史一手资料的乾隆皇帝,下诏为一个已经死了一百五十多年的人,平反。

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清高宗实录》载: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磬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为可悯。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着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随后,乾隆下令寻找袁崇焕的后人,朝廷最终找到了袁崇焕五世孙袁柄,并给其授予官职抚恤。

当时的袁柄一定是感到五味俱陈,一百多年前,先人抱着一腔忠贞,最终以奸贼之名,被凌迟处死。

当时的世人皆骂袁家奸邪,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而其后人,更像丧家犬一般,在一片骂声中仓皇地踏上了流放之路。

一百五十多年后,乾隆亲自为袁崇焕平反,袁柄当时以为总算是尘埃落定了,但后世之人,对于袁崇焕的评价却并没有因为乾隆的盖棺论定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使得袁崇焕成为了明末时期,争议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

有人说他是拯救明朝的最后一个希望,有人坚持认为他是刚愎自用、被夸大的悍将,那么为何袁崇焕会有如此大的争议呢?

接下来,咱们一起看看袁崇焕背负的那些争议,或许就能明白了:

争议一:袁崇焕不死,明朝就不会灭亡吗?

这个是很多人心中有的一个梗,因为袁崇焕被杀争议如此之大,首先大在他的死牵涉到明朝灭亡。

大家都在想如果历史可以假设,那么袁崇焕不死,明朝是不是就不会灭亡呢?

首先,袁崇焕确实是明朝末年危亡时期足以力挽狂澜的人才,但是他不死,明朝是否就可以起死回生呢,这真很难说。

明朝东北大局糜烂,眼看没有任何希望,大家也就慢慢死心,就认了,可袁崇焕横空出世,连胜数场,朝野上下自然对他有巨大希冀,希望他能够扶危救难,扭转乾坤。

可是这颗巨星最终变成了流星,突然被冤杀了。

期望变成了一场幻梦,于是乎我们升腾了愿望,变成了想象。

想象是可以自动填补空白的,我们就觉得历史走错了闸口,死了的袁崇焕也就被神话,变成了无敌的存在,但是这种无敌只能停留在想象阶段。

事实就是袁崇焕也并没有进行过战略进攻,而单纯从防守及野战争锋而言,关宁军向来维系着较好的战绩,山海关一直未失守,关宁铁骑也一如既往的强大,但是无济于事,明朝灭亡了。

也就是若袁崇焕还在,他的主要能力也就是保障辽西的防御不出问题。

我们再来说袁崇焕若活着,明朝就不会灭亡,就没有必要了。因为大势已去,局部战局无法拯救行将就木的大明王朝。

但是,反过来说,清朝一波盖过一波的强大攻击扑过来,袁崇焕是不是能在辽东牢牢站得住脚,能耸立潮头而力抗强敌的大将呢,绝对是!

那么袁崇焕的存在,肯定能够让辽西战局多一名宿将,对于明朝政权的续命肯定有一定帮助。

拖得长点,守时待变,会不会有其它的机缘出现呢?

譬如天降甘霖,旱灾缓解,来个大丰收,民变烈度自动降低,再出几个人才什么的,这倒是有可能的。

争议二:即算犯了大错,终究也是大功臣,最多也就是斩首弃市,为啥会被凌迟处死?

他被凌迟处死,当然是冤案,但是事情总有因果,自己不该负一部分责任吗?崇祯皇帝为啥那么恨他呢?

崇祯皇帝是有杀大臣的习惯,但是他没有凌迟处死大臣的习惯啊。遥想岳飞当年也是被冤杀,斩首而已。

为啥到了袁崇焕身上,出现那么大的悖反呢。

当然,首先应该说说崇祯皇帝自己有问题,不是个有胸襟的皇帝。

世说新语里面有个小故事:

魏武有一妓,声最清高,而情性酷恶。欲杀则爱才,欲置则不堪。于是选百人一时俱教。少时果有一人声及之,便杀恶性者。

大意是魏武帝曹操有一名歌女,她的歌声最是清脆高昂,可是品性却极其恶劣,让人受不了。

曹操想杀她又爱惜她的才艺,可是又忍不了她的调调。于是就挑选了一百名歌女同时悉心培养。不久后有一名歌女的歌喉赶上了她,曹操就把那个性情恶劣的歌女杀了。

说句诛心之论,看看曹操,虽然奸诈狡猾,但是就是沉得住气,换成他来做明朝最后一个皇帝,袁崇焕就算千错万错,为了他本身的价值,也不会杀,崇祯皇帝却忍不住脾气,自毁长城。

其次,袁崇焕还真是干了不少出格的事情。

譬如,擅自议和,譬如卖米给蒙古部落。而且按照当时蓟辽督师的责任,袁崇焕没有防备好满清,让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入侵京师,其实就是死罪。

可是死则死而,为何凌迟处死呢。没啥,就是目无君上,胆大妄为。

议和,是国家层面上的外交,卖米给蒙古,有资敌的重大嫌疑。

另外擅杀皮岛总督毛文龙,威福自用。很多文章都提到毛文龙该不该杀,然后辩论杀了带来的后果是好是坏,这些都是一些就毛文龙个人的问题以及其军事集团价值的分析和推论,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袁崇焕该不该不经请示就杀毛文龙。

拿大将军卫青的事迹举个例子。

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天,大将军卫青率师出定襄。其所部右将军苏建率先锋3000骑兵遭遇匈奴主力,激战之后打败了,全军覆灭, 仅以身免,回来苏建向大将军卫青请罪。

卫部将建议卫青杀掉苏建以立威。卫青没有这么做,而是把事情上报,让汉武帝处置,汉武帝最后选择饶恕苏建,贬其为庶人。

要知道,当时卫青可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太子的亲舅舅,屡战屡胜,此时官居大司马大将军,炙手可热,深受汉武帝的信任,但是他都如此小心,从不自假威福。

袁崇焕呢,跟崇祯皇帝并非亲故,靠着孙承宗的推荐力保方才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开始就忽悠崇祯皇帝说五年平辽,接下来一通凭自我感觉的议和卖米等操作,然后杀掉官阶如此之高,之前并不是直属于他管理的总兵级将领。

崇祯皇帝坐上皇位之前经历了无数艰险,本已经如此猜忌,为了给自己立威,算得上是杀伐决断,非常果毅。

袁崇焕呢,居然就是啥都不管,仗着自己立了大功,朝廷需要倚重他,啥都敢干,那么,崇祯皇帝会咋想呢,此人无父无君,狂妄之极,必须杀了他,让天下人看到朕的权力和威严。

不只要杀,而且要残杀,然后袁崇焕就遭着了。

孙承宗为什么不保他,师徒关系出了啥问题。

孙承宗可是忠诚廉洁,明朝末年大学士里数得上的干净人,换个角度,难道袁崇焕人品不行?

首先,宁锦防线的肇基者是孙承宗,不是袁崇焕。孙承宗是袁崇焕的伯乐,甚至可以算是袁崇焕的恩师。

袁崇焕私自同清廷议和,我们且不管他的缓兵之计,眩惑之计到底起到了多少作用,他做的这一系列事情为什么不报备给他的上级崇祯皇帝,即算他愿意直接告诉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报备一下给自己的恩师呢?

只能说此时的袁崇焕做到蓟辽督师,兵部尚书的位置以后,已经师心自用,目中完全没有孙承宗这个恩师了。

这时候的袁崇焕,说起来真的是有点骄傲得不行,刚愎自用了。孙承宗其实也没有办法,自己带出来的人居然胆大狂妄到了这种程度,其实本身就是失察。即算有心去救,也感觉很难把住立场。

袁崇焕,无论如何,不该太过自作主张,忽略掉孙承宗,从而在关键时刻失去助力,也是他的死因之一。

其他大臣为什么集体失语?

当时的舆论&清议为啥不帮袁崇焕呢?

其实这个事情很简单,崇祯皇帝喜欢杀大臣,喜欢杀兵部尚书,这是出了名的。今天救袁崇焕,救成了还好,救不成搞不好一块被崇祯皇帝收拾了。

青史悠悠,袁崇焕固然是擎天之柱,但是却不好好保住有为之身,身死陨灭,导致明朝灭亡,满清入主中原,引申出甲申之恨,不能释怀。

众多后人在探讨明亡的原因时,一个不败的将军,一个冤死惨死的将军,如何不引人瞩目,因此人们每每都对此事反复探讨,争议纷纷,争论多了,观点自然也就多了,争议也自然多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