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尾下
那么话说回来,这个富贵而骄真的有吗?真有,在我身边就发生过。修证道德者拥有富贵,而去骄于人,骄于世,骄于社会,结果弄得身败名裂,原因都在阴我私心!所以读这一段的时候,对于金玉,对于富贵,不要仅仅按照外财、外富、外贵而考虑问题。一说起来,这些我都看淡了、看穿了;明白了自然因果,不会迷,也不会执,只是想买个彩票碰碰运气而已,何必小题大作?真的吗?有时候碰运气,虽然设计得很好,但里面符合自然真理吗?符合自己本身所拥有的福德吗?符合你本身所携带的能量吗?我们同学中就曾经有过,信人哄,信人骗,什么这个地方埋有大量的财宝呀!民国年间遗留下来的证卷啦!……等等,对这些趋之若鹜,都想去试一试,碰碰运气,只要弄到了,我将奉献给事业,奉献给社会,所以让我碰碰这个运气吧!果真如此么?你说的这话里面有多少成分是被阴我心牵动了,是掺杂了欲念和欲望的?那种怀侥幸、揣着一种机巧之心的含量有多少?社会上的骗子不都是运用这些人的欲心。每一个人都有欲望之心,都有一种侥幸的心理,都有一种企盼财富,能有自天而降财宝的现象,因而而揣之而锐之,那些骗子不都是在利用我们的一点欲望、一点贪心吗?一点包藏的非常巧妙的阴我吗?他们就是运用酒色财气当中的财这个永远可以打败世间任何人的武器,施以巧妙的手段,来诱使我们身陷其中。
再看一看“莫之能守,自遗其咎”。该是清醒的时候了,不要过度去追求它。为而不执,行而不迷,知足长乐,不要作非分之想!永远要处在中和的状态,这才是能够转化金玉,能够保住富贵的根本。回向众生舍富贵,不留点尘污心田。这才是一个道德修养者应该做到的。
不要揣了,也不要锐了。应当自然一点,应当对自己本身内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观察,控制住自己的阴我之心,不要超出生理的允许值,而给自己带来祸患。对于我们修真实践者来说,功成之后,这个富贵的确是很容易,但也要防且“自遗其咎”。。从历史上,从现实当中,这种自遗其咎也是比比皆是,虽有成功,但并没有最后大成。翻开历史故事也能够看到这个揣锐、持盈带来的祸害,在各行各业都广泛存在着,无论是政界还是医学界,还是社会中的所有行业,凡是不能正确对待它,而在财富与富贵上持盈揣锐的,最后招致祸害的事例比比皆是
在修证道德者中,对'财富’持盈与揣锐,执著于某种追求,也会带来极大的祸害。三国演义里举过这方面的例子。医学上的华佗也是这个例子之一,他是在医学方面中显露太多,最后被曹操所杀。其中有个姓左的(三国演义里面),他的方法超群,因为他到了很高的境界,当时的权者对他无可奈何。但是从那个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现象给我们的警示,同样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所以无论对外财还是对内财,对外富还是对内富,对外贵还是对内贵,对于道德实践者而言,一定要牢牢记住老子在这里所阐释的这些自然真常的道理,殁身不殆,牢牢地记住它、遵守它,用它去规范自己的人心,再造自己的阴我之心。将这个正觉正念牢立在心田,要跳出物外,不要被世俗的东西,道的化生物所迷惑,不可着于外相。在将道运用于世俗中的时候,要更好地把握中和,恰到好处,不可显露,不可自愤而高,尽量处隐。
功成名遂激流退
第三段:“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对于这一段,我们首先应该解读好什么是天之道?把天之道弄通了,那么“功成名遂身退”也就容易把握好,能理解并且能去自觉去执行。“天之道”是什么?老子在第七十七章作了说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是第七十七章的,我们拉到这边来,是为了让大家提前了解这个天之道。
所谓“天之道”就是无情的自然规律。对于第七十七章中所讲这个规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对世间的万物一视同仁,万物既是刍狗,也是万物之一,毫无例外。我们观之于天地自然,四季有消长,春夏秋冬。所有的万物,物盛则衰,花红则凋。我们虽然看到了气势磅礴的日月星在天空中运转,但是日月有盈亏,太阳到了如日中天的时候,它必定就会西移,东起西落,白天出来,晚上消失。月亮也同样是月满则亏。天地赞育万物而功成,实行完它的运程规律以后,它的名遂了,天地也就退藏于密。天地的功德之行人不可见,天地也就是以这种方式,储存它本身的阳和之德——为而不恃。正如老子所讲的:“人之道则不然”。人由于有了欲心私心,常常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欺弱怕强,这都是人性的特点。见到有余的他就乖乖的,相反他却欺凌那些弱小的,对弱小者进行盘剥,来奉自己这个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沟。这是和天之道的最大不同,我们对天之道的这个特性一定要弄明白。
再看植物生物链当中,如花果树木,都是默默无言的遵循天之道,一岁一枯荣啊!它的生长盛衰,都是默默无言地遵循天之道,完成了它的生命进程以后,就会悄然离开,不留痕迹,这是植物生物链的天之道;它把自己承受天地道德长养所产生的能量,甚至它的身体生命,都全部奉献给了众生,完成它们的生命进程以后,也就悄然离去。在动物生物链中,各类物种的动物,生生不已,不断新陈代谢,完成自已的生命过程以后,也就自然地退出了生命的行列,从不揣锐。是不是这个道理。
再看一看非洲的天然动物园的动物,生物链里的小生物链之间,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都是遵循着天道规律。国外的一个生物科学家研究发现,狼从不会因为争夺食物而相互的残杀。它们都知道恪守天之道。
只有人类的心里面永远也难以盈满,不仅难以盈满,而且不相信自然,不遵从自然。只单独以浊见浊识来观察天地自然,功成名遂不退难退,贪欲永远也没有办法满足。因为人类毁坏植物的生物链,充填己欲之私,从而导致了旱灾洪涝之患。人类也消灭动物生物链,而导致了人口暴涨,品质下降,疾病频生。人类这种不信自然无以明的昏眛,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不以道德教化加以扭转,无限制的放任这种离道失德,终将会招致自然的严惩!并非天弃人,实乃人自弃,是不明天之道的自暴自弃。这种现象,这种危机,难道真的不存在吗?存在!真实的存在!你看看动物生物链,其中的许多物种都已经变得稀罕了,越来越少,地球这个空间只能存在人了。这些生物链都消失了以后,也就是只有人在世上称王称霸的时候。植物也毁的差不多了,到那个时候人就该站立在沙漠上说:“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了”。当然,自然界不会允许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站在沙漠中这样向天地呼唤的!天之道一定会在这之前就会告诫人类,不断的提醒人类遵循天之道,不要自毁!不要自暴自弃!
天道至公损有余
天之道就是自然法则,人类只有遵从于它,才能吉昌而存。“功成名遂”之日,也就是自然天道中的太阳“如日中天”之刻,这里我们只能用“刻”字来表示。功成名遂的时候,也就象太阳的如日中天,也就是正午的那一刻,但是这一刻能不能保持得住?正因为保持不住,所以日中则移。这个“移”也就是功成名遂者全身而退之时。自然的法则就是盛极必衰,有一种能量在“损有余而补不足”,你要想坚持住再久一点,再过过瘾,做不到!因为这是违反了自然法则,违反了天之道,刚极易损,乐极则悲,盛极必衰。阴阳转换的自然法则不可违背,成功之下不可久处,也没有办法久处,那只是人的一厢情愿。人的作为功成而事毕,这个名呀利呀,也就随之而遂同来了,成功了的时候也就应当及时身退,而避其功与名。如果持而盈之、揣而锐之于这一功名,强忍不退,咬紧牙关顶着,或者昏昏然的,乐呵呵的躺在其中,而不清醒,功成名遂还迷了,就必然会招来祸患,这是天道规律的必然。道德修养者必须遵循自然法则,铭记功成名遂虽然是件好事,但是其中却包含着祸害的因素—“福兮祸所依”。如果大功既成,应当善终其功。如果事与名遂,应当善全其名,只有及时身退,才能确保善始、善全、善终。
身退中的“退”,我们要注意这个退,是从功名沉睡状态回归于执中、不盈、不持,不持盈、不揣锐。盈者当戒之于满盈,就是说已经盈了满了,这时候一定要及时退,防止它漫出来。锐者当守成于不用,太锋利就要小心的运用,否则必损。金玉就应当戒之于贪想,富贵当戒之于骄奢。功成名遂者如果能够及时的身退于功名富贵之外,心不挂碍于功名利禄场,将心身复归于无为的道境之中,这就是一种观天之道、执天之理、行天之道、合于天道。就看我们这颗心能不能以正觉正念明白天之道、观天知道,执天之理,行天之道。自觉地去身退,自觉地去避免持盈和揣锐,复归于中,复归于无为,复归于虚。
对于修证道德者而言,要高度重视这个身退,就像前面所讲过的“后其身而身先”。这个身退与这句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把握运用好这个身退呢?功成名遂还并不是道德实践的全部。我们只有把握住了不持盈、不揣锐,明白了金玉满堂不能守,明白了富贵而骄会起祸患,这样对于我们内环境天下的财富才能善加运用,使它更全面的再造我们的心身,使它更深层次地转化,向全系统、大系统、整体系统性地进行转换,转换到无为的深层次,变化的深层次。所以在解读“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时候,要将前九章的内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现在起就建立这种理念,这种观念,这种认识论,这种方法论,这对我们进入明明白白修证道德,减少错误,减少歧途,减少步入错误走入死胡同,无疑都是极为有益有利的。
修证道德者和修证道德的成就者,都应当效法天之道。大隐于世,藏而不露,随时俯仰,于民不异不同。如此身退当然就可以常保其身。这个不异不同,就是说跟老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又存在着内在的差异;差异就在“无”之中,在“虚”之中,在“中和”之中。如果不注意这个身退,必然会产生一种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修德反而招来诽谤,道高反而毁誉难息。看看是不是这样呢?修证道德者中很多人为什么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在家里都站不住脚,跟老婆吵,跟父母吵。以我为中心,把别人,把孝道,把慈忍,把友爱,都置之于脑后,这哪里是在修证道德者?这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是在离道,是在失德。连做人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都没达到,怎么能算是在实践《道德经》呢?你把自己放在孤峰顶上,放在浪尖上跌荡,这都是不知道“身退”之妙么!为什么就不能做到与民“不异不同”呢?修证道德者与民没有什么差异,只是内在的不同而已。为什么要去招摇过市,总是批评别人:这没有道,那没有德;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指手划脚,论三道四。好像自己非常合道、非常合德一样。这样你怎能不招诽谤?肯定会招诽惹非。家人不理解,同事都不理解,亲朋都不理解,修德反而招谤,岂不可笑?是德错了吗?是修道德错了么?不是!而是因为我们不明“天之道”,不知道“身退”在任何状态下都是上善,必须要遵从的。因为我们只是把学到的道德理论知识和方法挂在嘴巴上,没有落实在心里,没有清退心中阴我上,所以就会处处表现得与人不同,与众生有一道深厚的鸿沟,难以跨越,自己孤立了自己,自己封闭了自己,当然就会招来诽谤。
慢藏诲盗饰诱滛
道高反而毁誉来。是不是这样?你有了一点本事而不知退,去揣而持盈,怎么能不遭到毁誉呢?不用这个方法毁你的誉,就会用那个方法毁你的誉,终究要把你踩在泥巴里,直至让你不得翻身。《易经》中讲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八个字,也是讲的“身退”之意。慢藏诲盗就是指的积聚财富而又傲骄于人者,必然自招盗贼之祸;刻意打扮粉饰容貌的人,必然自招淫名之患!持盈、揣锐、自骄,其实都是一种咎由自取。作为我们道德实践者,应当以“功成名遂身退”为安身立命的六字真言,处中和之地,不失于偏,就不会自败其道,就没有这个祸患。
“慢藏诲盗”就是指过多的积蓄财富,并且表现出傲慢骄狂,那当然就会招来盗贼。人家不抢你不偷你的,那不是傻子么?他干的就是哪一行,而你又喜欢露富,又骄傲慢人,损了自己的内部道场。因为人人体内都有一个道德场,只是能量的大小差异而已,只是被人身所屏蔽的密度、松紧度有区别而已。当然这种差异有时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你看看“冶容诲淫”是不是这样?你看现在有的人打扮得妖里妖气,描眉画眼,涂脂抹粉,穿着三点式的,招摇过市,这是不是诲淫?许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刻意打扮自己,而且还有意去招摇过市,很多小丫头不都是因此而把性命都丢掉了。为什么要卖弄于人前,将性命置之于不顾?这都是不明“天之道”的原因!
太上从第三章到第八章所说的所有内容,都是我们道德实践者入世而修的不死良药!在第九章又点示我们要功成名就以后隐身而退,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其中也包括了功未成、名未遂者的正确把握自身。总体上都是劝我们功成不要居,急流而勇退,不这样做就不能保持保全自己的德和功。我们翻开历史看看,一代代修道成真的先辈们,他们对外财、外富看得都很淡薄,给当帝王也不为,即是当三朝皇帝、九世状元,都不愿意放弃对道德的实践修持;都是唯恐富贵而拖累人,所以有成就者都是隐居深藏,有的甚至被君王三请五接,也都是一再掂量是否出山,入世相助。既使相助,也不会涉足太深,都会及时抽身而退。陈抟当年不就是这样么?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这给我们后人作出了楷模,也给我们以良好的教育。
在历史上都有过一些例子,真正能把握这个中玄、中和的人,像尧舜不都是这样么?尧当年不以天下为贵,很轻松的、没有任何挂碍的传位于舜;舜同样也不以君临天下为尊贵,让贤于禹。这种三让在后来的历史上绝迹了,没有再重演过。想想古代的这些圣人,不以天下为贵,连拥有天下都这么淡然视之,那世间还有什么可值得留恋和珍贵的呢?为什么要把这些石头拉着抱起来,累自己的心身呢?可惜的是随着离道失德现象的越演越深,人们认虚幻名位为贵,不以内在的真金玉为贵。常常也听到人们在说“知足长乐”,但实际上人们将这四个字当成了一种自我安慰,一种自我开脱,而在他心底深处对“不足”的追求,却是非常执著的。只是因为没办法达到,他才在那里唠唠叨叨地说“知足长乐”,用它自我安慰一番。
要真正达到知足常乐,必须要行天之道 ,奉行天之道,明白这个道理,才可能言发由衷、言发由心地去实行知足长乐,进而达到功成身退。否则一旦持盈揣锐,将会与历史上众多的失败者一样,招致身败名裂。这是真理使然。
自古以来的治世良臣,功成名就,名声已遂,但是贪图世俗的享乐,而不知道隐退的事例,可以说屢见不鲜。就像倡导法治的商鞅,他就是不知身退。他把当时的法律造的那么严酷,而不知以道德教化民众,结果怎么样,自己反而遭受车裂之刑;可悲的是:这种车裂之刑却是他自己制定的五马分尸。还有那个吕不韦:吕不韦的经典学说主张“务农是一本百利,经商是一本万利,从政是一本万万利”。这是他的名言。他由一个商人发展到从政,通过这个黄金财富投资,智力的投机,最后做到了秦国的宰相。但他不知“功成名遂身退”,结果如何呢?也是悲哀。还有秦国的丞相李斯也是如此。他生前曾是吕不韦的幕僚,当他功名富贵集于一身的时候,权大势尊不可一世,最后他和吕不韦一样成了阶下囚。他在临刑之前对他儿子说:“啊,现在我想当一个老百姓,牵着一条狗,陪着自己的孩子到外面去抓野兔也不可能了!”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惜这种感叹来之晚矣,悔之迟矣!从那么高的位置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呼风唤雨,就是不知道退,恋呀、保呀、持呀、守呀,守到最后怎么样?本来在他前面吕不韦的例子那么近,不过短短几十年。到他自己身上,他就是做不到,直到临终前才后悔。所以说一般不修证道德的人,在没有亲身尝到身败名裂的惨痛时,是很难理解功成名遂身退的道理的。在后世当中,象越之文仲,汉之韩信,不都是这样么?这样的例子太多,只是有大有小,有轻有重,随处都可以表现。
唯向众生舍富贵
我们回顾这些例子,看这些现象。不是只感叹古人,现代还不多吗?一样的多!难道只有这些大人物、伟人物才有这种后悔吗?其实每个百姓,每个道德修真实践者都是一样,只是其中的分量有差别。所以一定要落实到自己的内环境,落实到我们的阴我之心上认识它。这个阴我之心,才是人人都不能“功成名遂身退”的祸根,它也是人们流浪生死的根本所在。这个人心障碍着我们明白天之道,障碍着我们明白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它是无情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它在盛极之时一定会开始走向衰落,应该及时把握住这一刻,而不要让它盈,不要让它锐,这才是在真的修证道德。还是要回到理论上来认识它,这样才能把握好自己,持锐了没有?持盈了没有?揣锐了没有?我们对自己的阴我心把握住了没有?用正觉正念转换它到了什么程度和状态?达到了可控性没有?后天世俗中的所有一切,可以说都是损我们内部这个道德能量场的毒药啊!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心君问题解决好,置换好我们内环境的心,心如果不转换到阳性上,牢牢确立起正觉、正见、正识,那么始终就会被阴我牵着鼻子走,更谈不上在心里面去求那个真我。这个阴阳,这一对阴阳矛盾如果解决不好,不能达到阳性充满这一个圆圈,怎么谈得到转换下一个太极呢?馒头要一个个的吃。我们现代的社会世俗中,已经离道失德太久,连信德都差的太远了,更何况其它的了。当五德不全的时候,这个正觉正念常常是左摇右摆,就像墙头上的一棵草一样,在随风而荡。我们虽然在学习《道德经》,但把握不好很可能就成为山中的竹笋了——嘴尖皮厚腹中空;不是心空,而是表现出嘴巴非常锋利,对人刻薄无比。也表现在多言善辞,开口就是道德,闭口就是伦理,只强调别人,从不说自己。那么这个皮确实表现得很厚——厚颜无耻。把自己包裹住,把阴我用这个厚厚的皮包藏起来,而腹中空虚沒真东西,而不是虚其心实其腹。山里面的竹笋不都是这样,很好看,从土表层面几天功夫就长出来了,学好的不容易,学坏的很快。如果仿效竹笋这种特点,那我们的道德修养实践就很危险。就会停留在表面,被这个尖、这个厚障住了,难以明白。
所以我们讨论《道德经》、讨论历史、讨论社会,讨论家庭,一定要落实到自己心里面,一定要“虚其心,实其腹”地进行内环境真实不虚的求证。越求证内部,越分析阴我,就会越来越汗流浃背,就会感到阴我的可怕!就会感觉到阳性转换的紧迫性、必然性。只有把这个根本环节抓住了,在我们的心中建立起正觉,在大脑皮层开辟出正觉的原野,连通大脑质层,建立起正觉正念灵悟的通道,才能将《道德经》真实不虚地实践于我们的内天下、内天地,再造自已的心身,使心身都能真实的符合自然真常之道。
应当深刻地去解读好这一章的每一个字,把她印证到我们的身中、心中,那么将会一生都受益无穷。如果能将这九章都完整地掌握和吸收到自已的体内,那就能够即世成真。当然方法论还有待于我们去艰苦实践。但在理论上首先要破这个迷,在心里建立起真正的真我殿堂,如果真我能为君的话,所有的方法论,也就成为至简至易,一切变化也就显得自然而迅速。希望每位同学都能通过《道德经》的学习,真实地落实到内环境当中。认识阴我,正确对待阴我,解析阴我,恭敬这个阴我,请出这个阴我。把自己的唐三藏牢牢地确立起来,把自己内天下的君王,真正的大德君王,似尧如舜那样的君王在心中登位,圣人登临内天下的君位。以圣人之心来置换我们的阴我之心,将人心的位置让出来,让圣人之心君临于内天下。这也就是我们能够比较快速地与道合真的关键途径。离开这个根本,我们还会蹉跎岁月,还可能走进盘丝洞,走进迷魂阵,还会迷失方向。只有把握住了这个根本,我们才能顺利完成整部《道德经》在体内的实践。
第十章玄德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抟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讲解:
第十章的篇名叫“玄德”,这些命名都是前人后来命名的,并不是老子所命的。主要是根据章节的主要意思而命名。围绕着这个“玄德”,这一章用四大自然段来阐释玄德的思想、玄德的方法。第一段是:从“载营魄抱一”到“能婴儿乎”;第二段:从“涤除玄览”到“能无知乎”;第三段:从“天门开阖”到“能无知乎”;第四段是归纳性的:从“生之畜之”一直到“是谓玄德”。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到第九章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为止,完成了道的体和用的系统论大纲。前面九章可以说是一个大纲,是《道德经》的总纲,是一个大系统论的纲目。
掌握了前九章,再来领悟这一章,对道德修养者,对实践证道者如何深化;如何积累修持玄德;在这一章中通过三个层次、六个问,以及第四段的归纳,都作出了精辟的阐释和说明。这一章基本上是六个大问题,六个大问号,都是用“乎”,都是以问题、疑问的形式提出来的。这六大问,其实又分为三个层次,既表现了法性,也表现了法用,我们先建立认识这一章的整体观,这样对理解整个第十章的内涵,就有一个依据了。
(一)
我们先剖析这一章的第一段。“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这段的前一句就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主要重点地指出了人体内的性体(体元)系统中的阴阳属性与身形的重要辩证关系。后一句“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是重点指出先天物质、道德物质的质元系统,对生命的再造,对形体复返先天无为的重要作用。老子在这里将先天的体元和质元这两大系统在生命再造中的作用,再一次上升到了重要的高度上来进行阐述和说明。这是这一段中的两个层面,前一句谈的是性体,也就是体元系统;后一句讲的是质元系统。我们曾经提出“三元论”:体元、质元、物元。在这里就突出了体元、质元这两个关键。
性命抱一永不离
我们道德实践者都知道,人的生命是由“隐”与“显”、“性”与“命”这两大系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性” 与“命”。古往今来人们一开口就说“性命”,实际上这个性命就是指由隐和显这两大系统抱在一起共同组成的,肉身只是性体系统的承载物,是性体系统中魂魄和谷神的载体。那么“营魄”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营”是主宰、管理的意思,是经营、营运的意思;营魄也就是主宰、管理、营运肉身形体的体元系统。这个 “营”用在这里,就把载体和这个“魄”之间的辩证关系、主次关系,加以说明、界定。谁是主,谁是次?“营魄”是主,而“载体”是辅。我们的“营魄”就是主宰、管理、经营、营运肉身形体的体元系统。这里面包括了魂魄以及谷神等等,也就是我们原来强调过的性体系统。对于载体肉身而言,这个“营魄”,既具有不可分性,又具有可分性。“不可分性”是指一旦性命分离,就是生命的终结;“可分性”是常道的一种自然现象。正是由于这种主营性和可分性,决定着生命的健康和疾病,存在与死亡。
“抱一”,是性与命这一对阴阳的结合整体,性命抱成一团,形成一体,才构成了生命,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维持着生命的存在。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也是一般的自然法则。这种抱一性的分离对于常人而言,是普遍的规律性。
“能无离乎?”那么老子在这里提出这种“抱一”性的结合,是否能够不发生分崩离析而分离呢?如何才能不发生性与命的分离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在非常大的层面上提出来的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老子在这一章运用了巧妙的比喻,以反问的方式,将生命再造的特殊规律揭示开来,从而开示我们这些后来者,指引道德修养者和实践者明理证道,从一般规律中去找到那个应该掌握的特殊规律,进行性命的归一合道。如果实现了性体系统与命体系统的同步,全面、真实的抱元归一,同步、整体性的反朴归真,那么还会发生分离吗?这种无离的可能性,只有每个实践抱一者自己才能正确的回答,也要留待实践者用自己的道德修养实践成果去进行解答。
道的这个化生和逆向运动反朴归真,在人们生命中,这个“顺成人,逆归真,只在其中颠倒颠”。这种有离和无离的差别,就只在这个“顺变”还是“逆变”之间而已。只有真正的实践者,从普遍规律中寻觅到了这个特殊规律,并且通过长期艰苦的实践,才能最后做出回答。归真之日,实现这个抱一无离,虚实相通,与道大同,性命共存而长寿,那么也就回答了这个“无离”,实现了这个“无离”。所以老子在这里用这一反问,是一个开示性的问,其中包含着一种期盼,希望后来的实践者人人都能够抱一无离。但是回答和实现这个无离,有待于每个人艰苦地、真实地、科学地进行实践。因为我们的方法,它的系统性,已经浓缩了整个宇宙自然的一种变化之道。要把性和命这两大系统完整地转向这个自然态,法天,法道,法自然,最终去实现自然的化合,其中的方法就需要运用这个“抱一”。“抱一”的层次越深,这个“无离”也就越可靠。在解读这一段话的时候不难看出,老子对于性和命这两大系统在体内的再造过程,提出了至简至易的要求,这个“抱一”要能抱得住。
抽掉弦线归无极
这个“抱”,看看太极图就知道了,一个阴鱼,一个阳鱼,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太极。但是这种太极中央的弦它有可分性,是两个鱼拼在一起。但这种抱一是不稳定的,必定会有变化;要想无变化,就要将其中的弦线抽掉,实现真正的“一”,这可是个关键。当然对于一般的、普通的道德修养者而言,实现长期的、稳定的抱一无离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个太极它是在阴阳动态变化当中,阳进阴退,阴进阳退。我们曾经用了一个图式的方法,来表示这个阴进阳退的生命顺行过程,这个动态就是可离性的。如果不突破对这个太极图的认识,那就肯定会顺行而变化;如果没有掌握生命再造的方法,没有掌握实践的方法,只是做一般的道德修养来陶冶情操的话,那么要实现这个长期稳定的抱一无离,当然也就很困难。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要肯定,能认识到这个抱一无离的好处和必要性,也由于把握了生命的本质,认识到了“隐”决定着“显”的盛衰存亡,再进行长期不懈的修证实践,那同样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活力,精力旺盛,抵御疾病,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保持健康和长寿这个基本前提。
作为一般的、普通的认识这个“抱一”,要用太极图来作这个表示的话,就是维持、保护好太极图的动态平衡,使阴阳处在一种平衡状态。那么上乘的“抱一”是什么呢?就是要抽掉、化掉这个太极弦,让太极图逆变成为旋极图,逆变成为旋极图以后还要继续不停地运动,使中央的“黄”不断地扩大,使外边的黑白也好,红绿也好,都被中黄所取代,被这个真性所取代,最后中黄扩大到充满整个太极图的模式,成了无极图;这个无极就是一个真实不虚的“一”;只有归到这个一,体内的 “营魄”和“载体”两者之间也就都归于一,归到这个“○”里面来,那就是真实不虚的“抱一”。
对于 “抱一”,我们要看到它的深层,它内在含有的层次有天壤之别。这个营魄与载体之间真实不虚地高度结合,结合到每一个细胞里,充满到每一个组织。这种状态也就是一种上乘的“抱一”,使我们培养出来的高级性体,能够承担起经营、主营、管理载体的作用,担负起这个任务,那才是真实的上乘“抱一”,反朴归真的“抱一”。
这个“载营魄抱一”,生命中的虚和实,性和命,常道中的人都只是重视这个“显”,而不注意,更谈不上重视,甚至反对这个“隐”;只知道有“身”,而不知有 “性”,这是很奇怪的一个现象。我们后人都是用老祖先们的文化,用他们的名词,用他们的知识,但就是不认老祖宗,这更是个很奇怪的现象。比如说“性命”两个字,这个名词人人都知道用,连老百姓都知道,而且口里也经常谈到性命二字。但到了实际上一旦分析起来,却又只认“命”不认“性”了,就又很难理解。为什么承之于祖先而又不相信祖先?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奇怪吗?不奇怪!因为人们离道失德太久的原因,所以才只认命不认性。否定了性体系统的存在以后,就不知道“性”才是“命”的真主宰,不知道躯体的性体系统决定着实体身形的存亡。
老子正是因为预见到后来的人类会否定性体的存在,才在这里用一针见血的办法,用这个“载”字来规范我们的认识论。这个载体的“载”字,将人们认识生命真理的这个妙悟,可以说披露得一览无余了。你想撼动这个“载”字,否定这个“载”字,那只是一厢情愿而已。这个“载”字,是说有形有象的人身只不过是“营魄” 的一个载体而已。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个载体?这才是人类实现真正健康和长生久视的前提所在。现代人只知道单纯在载体上下功夫,在载体上求健康、谋长生,却不知道谁是这个载体的真主人,不知道谁是形身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难道这不是认识生命特性的最大误区吗?你看看,整个人类社会,整个世界不都是这样吗?都把侧重点放到了载体上面去做文章。就象一个爱好漂亮的女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美丽,天天在那里涂脂抹粉,进行粉饰,进行打扮。但是几十年一过,这种粉饰和打扮能够维持住她的美丽吗?维持不住的!因为没有抓到根本上。然而我们整个人类却都象一个爱好美的女人一样,只去注意对这个体的一种外在的打扮,外在的粉饰,外在的追求,而没有注意到谁是真主人,不知道生命的根本特征。我们看前人用词非常科学,将“性”放在前面,把“命”放在后面,说的就是“性命”。
性命双修长久视
我们从“载营魄”三个字中不难看出,对生命中性体系统,这个魂魄谷神系统,如果不在大脑中建立起正觉、正见、正识,不能全面地认识和把握,那么离这个“健康长久”,离这个“抱一”,也就是南辕北辙了。要掌握好这个“性”是体内真主人这个重要的理念,要颠倒过来,要把历史时期、当今社会强加在我们大脑中的模糊认识,重新把它颠倒过来,从那个窠臼里脱离出来,自由地飞翔起来。不要被社会的糊涂认识,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谬误,而左右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真正去认识性命,重视性命。在这个认识论上首先完成一个颠倒颠,真正地去重视“隐”,而不是单一地重视“显”。我们对“显”已经重视得够多了,所疏忽的正是这个 “隐”;我们对自已形体的关怀已经够多了,确实是够多啊?可以说是持盈揣锐地在对待这个体,追求吃喝穿戴,追求吃喝穿戴上面的现代化、高精尖,哪一样不是在这个体上下功夫?这是社会的主流,这是世界的潮流,都是重视这个体。
我们道德实践者有多少人重视这个“性”呢?是否真实不虚地重视这个“性”?是将性体系统真正放在第一位了吗?我说不是,起码做得不完整,或者是若即若离。要是真正把“性”放在“命”之前来重视的人,那就很容易进入《道德经》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成就者日渐稀少的根本原因。因为古人淳朴,对于圣人所传授的通天达地的自然真理和知识,都是诚信不虚。那时整个社会的宣传也是围绕着圣人们的先知而展开的,而不是用智识这些杂芜的东西干扰人们的认识。所以那个时代人们很容易自觉地重视这个“性”,兼顾这个“命”。但是现代人只顾重视“命”,而沒有重视“性”,直到临死前那一刹那,他才知道自己有“性”,但是悔之晚矣!所以很多人临死之前所说的话称之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这个“善”,已经没有什么作用力了,已经晚了。与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把认识论颠倒过来,将古人传给我们的“性命”这个词,真实不虚地重视起来。将修“性”放在第一位,与修“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抱一无离。
如果离开了这个“性”和“命”来研究生命与健康,那肯定就是缘木求鱼。几千年来,由于人们没有真实不虚地把握住这个“性”,只在“命”上苦下功夫,只在命体上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甚至运用现代科技,全力以赴地在“命”上投资,虽然有效果,但是终难“抱一”,也难以稳定。在西方,现在医学界把人就当做一部机器,我看了都觉得有点汗毛竖竖的。为什么呢?人家的肠子上长了个疙瘩,开刀切一点儿;肠子上疙瘩切完了以后,跑到胃上去了,再把胃又一切;切完胃又跑到骨头上面去了,再把骨头也一切。把个人体切来切去,到切得不能再切的时候,哦!不行了,不能治了。这不是把一个整整好好的命体当作机器的零件那样在卸。有个医生,卸了肠子又卸胃,卸了胃又卸肝,卸了肝又卸骨盆,把一条腿也卸掉了;最后病灶又跑到脊柱上,整个脊柱上都有了,再也没办法卸了,再卸就只能留下脑袋了,那当然不能卸了。
世人只知道在“命”上用功夫,却不知道将“性”和“命 ”,“隐”和“显”结合起来,这可以说是一个大误区。我们作为《道德经》的实践者,可千万别被这种对生命认识论的误区障碍了自己的智慧,左右了我们的认识论。要在“性”和“命”这两者之间,执两用中,高度重视。当然在早期更要把“性”作为重中之重来认识,因为不这样的话,你没办法突破几十年形成的认识观。这个认识论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几十年的教育,几十年的否定又否定,咬着牙齿去否定它;不知道为什么,还弄不懂为什么,就要否定它,咬着牙齿地死不承认这个东西的客观存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认识论吧。
科学是没有止境的,暂时不认识它,可以让它存在,让它在存在中去求证、去验证。西方科学还不是这样吗?为什么西方能够充许这个东西存在?只可惜他们没有系统理论,对这个性体系统只有肤浅的、粗浅的认识。在他们的名词当中,我所讲解的一些东西他们根本没办法翻译。为什么?因为西方文化中没有性体系统里那么细微的概念,连文字概念都没有。比如说这个“性体”,他们只有灵魂这个词,也可以翻译成英文,翻译成德文或者拉丁文都可以。但是要讲到三魂七魄,那他就糊涂了,不知道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祖先没有研究到那么深入细致的生命科学深层里。而我们的祖先呢,在内观中已经全部地揭示了生命的奥秘。可是我们这些后代却不承认,真是不肖子孙!因为自己达不到祖先们那种深度和广度,因而就否定了祖先们通过实践得出来的真知,是不是十分的可憾呐?!
再来分析一下“营魄”。“营魄”这两个字揭示了人类生命的本质。人身具有魂魄和谷神等性体系统,这就象一个国家有子民一样,象一个大国之中有君臣、长幼、父子、夫妻、子女……,这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美与丑、老与少、健康与体弱;他们的圣与庶、贤与愚、善与恶、淳朴与狡猾等等各种阴阳属性,可以说是无所不具,在我们体内都广泛地存在着。因为身即是国,国即是身,道理相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众,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存在吗?就是再小的所谓国家,肯定都是建筑在有民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个民,那么这个国就无法存在。所以老子以非常的大智慧,以“营魄”来喻之于身,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掌握“性”和“命”之间的辩证关系。因为国失民则国不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得民心则得天下,失民心则失天下。民心能够遵道守德,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如果民心离道失德,那么这个国家必然衰败消亡。我们身体里也完全是这样。我们有多少人真正注意了体内的子民呢?是否把体内所有的子民都当作众生看待呢?你是如何对待你体内的众生的?你的心君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值得好好问一问自己失了民心没有?你是否得到体内所有性体系统的全面支持与真实的信任了?体内的所有众生是否全部都在遵道守德?
圣心德治帅形体
正是因为连这个心君都还是阴里阴气的,它没有做出表率,那么体内的众生当然就各自为政了,所以体质也就差,各种疾病也就随之而来。体内众生的兴旺发达与否,与遵道守德和离道失德密切相关。观之于物而知身。人身这个“营魄”,也就是使国家兴旺的众生,如何对待它们?观之于国,看一看治国,也就知道治身的道理了。特别是现在,这种感觉应该更明显,的确是治身就象治国一样。
对于一个《道德经》的实践者而言,要真实不虚地明白:性体,只有性体,才是我们身形的真正主人。能把握性体,则拥有内天下;罔顾性体,则必然失却人身;性体遵道守德,人身的健康就能确保,长寿也就必然;性体离道失德,人身必然衰败消亡。我们身体之内的确就象一个泱泱大国,充满着众生。这些众生,既有与生俱来的,这是主流;也有许许多多是由于因缘所致,而迁入到我们内天下的大量移民。它们都是离乡背井,移居来到我们的内天地、身国之中。这个看来好象小小的一国之中,君臣、长幼、父子、夫妻、子女皆备;丑美、老幼、贤愚等等这些阴阳属性,可以说是百态众生,众生百态,无所不具。
我们要知道:以道德治内,以圣人之心治内,以圣人之治的方法治内,是天下最好的治身安邦原则,是实现“抱一无离”、健康长寿的仙药良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君王,都在统帅着自已身国内环境的所有众生,这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机构。但是我们感悟到自己是自己体内的君王了没有?重视如何当好这个君王没有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你当好了身体之国的君王,那应该如何对待体内的众生呢?无论是与生俱来本土生长的,还是移民迁入进来的,你如何对待它们?你用什么方法管理它们?这个问题恐怕拉十个人出来,十个人都会说:我不知道,不知道如何管,看都看不到,我管它干啥?这恐怕是个普遍的回答。但是作为一个道德实践者,一个《道德经》的实践者,那可就不同,因为你不是行常道,你行的是非常道。那就得高度重视身国内的治理,用圣心治理自己的身国,这个颠倒颠一定要颠过来。在这个问题上可不能混俗同流,如果这个观念没有改变过来,没有真实不虚地认识到治身国的重要性,不知道体内的所有众生对于我们这个肉身的作用力,不主动去管理它们、统帅它们,任凭它们中的阴性系统斫丧我们的身躯,那肯定是你对自己体内行败国丧亡之道。但是颠倒过来,只要掌握了躯体之国只是性体的载体,抓住根本来强化整个性体系统的道德淳化,淳德归道,建立起良好的道性内天下,那不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矛盾吗?
我们体内的众生,虽然肉眼不可见,但是它们却是客观地存在着。这个“隐”决定着“显”;“无”决定着“有”;“非常道”决定着“常道”,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个真理虽然暂时没有被人类所认识,但是人类还是锲而不舍地在想认识它。空间是多维的,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也在逐步认识它,科学也将逐步地接近它。所以说这个“非常道”决定着“常道”,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否定不了的。少数人想否定,他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不能听他们的。我们要从自己体内的实践已经证实了的客观存在,彻底地把这个认识论确立起来,不要颠三倒四,似信非信。我们要坚定不移的信,要真信、诚信,而且把方法论全部都扭转到重性重命主次分明上来,那么生命再造、性命抱一的主动权,就会掌握到自己手里。如果还在认识论上迷迷糊糊、悠悠荡荡的蹉跎岁月,那还不知道要拖多少时候呢?
我们体内的众生,正因为其有肉眼不可见性,才使它们具有比我们人身更高级的多维空间属性。它们的属性超越了三维空间之上,与道的属性更为亲合接近,比我们人的主观意识要强得多。人的后天主观意识这个玩艺儿的确是害人,它罔顾体内的众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知道体内的性体系统比主观意识聪明得多。与道的距离相比,它比我们这个肉身更为接近,更为自由。所以对于它们,只要施用了正确的方法,就很容易实现道德的再造,使体内众生这个群体复归于道。
道炁德光哺众生
治理身国体内的众生,还是要比治理一个国家要容易得多。你看一个国家,那真是纷纷扰扰,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心都有,很难管理。要当好一个国家领导人,那简直是累死人。为什么会累死人呢?那是因为人人都有一颗私欲心,而且都是后天的状态,很难与道德亲近,都被人欲私心所蒙蔽了。分析一下我们体内这个身国,比社会这个大国而言,那身国可是要优势得多。正是因为体内的众生肉眼难见,它们处在一种虚的状态,这决定着它们容易管理,容易与道德亲近。它们所处在的时空与道的距离,比我们这个肉身要近一些,所以对道德的感知,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很容易接受,也容易教化,这就是我们身国当中的优势。为什么不用起来呢?为什么不把握住?其实我们这个身躯对体内的众生反而是一种锢禁,是一种封闭。特别是当身体的穴位及经络都还没有敞开的时候,这种封闭更为厉害,使它们难以与道德的光芒接近,难以接收天德之光、地慈之气。
如果我们能让它们直接接收到光和气,那么它们会更为强壮。我们的形体障碍着它们,所以首先要重视将身体的场性打开。当然体障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心的无名智障,这对它们的封闭作用可是最大的一种障碍。人心没有光明,全凭后天学到的那点三两油的知识,而封闭自己的心灵,封闭自己的内环境,才使整个身国长期处在一种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自以为是的状态。而不是敞开国门,去接受道德的光辉,道德的光芒。特别是这个心没有敞开时,可以说我们体内的众生跟着我们很遭罪啊!它们所得到的能量应当是道德的能量,自然的能量。可惜我们把自己的心封闭得死死的,把身禁锢得死死的。一天就凭着三餐饭转化的一点炁,来供给它们能量;通过鼻子吸的空气里所含的天德地慈能量接济它们。可以说它们都在体内都饿得嗷嗷叫,而且发育不良,没有达到一种强健的状态。但是它们却承担着很重的支撑我们形体生命活动的任务,可是我们又不愿意给它大量的能量,使它们具有强劲的能力。我们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外面的援助来了,送到门口了却不要,还说自己能解决,你说怎么办?那它们就只能勒紧裤带了呗!想想我们体内的众生是不是这种状态?想想自己的身国管理有没有这种封闭性呢?这个封闭性可以说人人都存在,只是或大或小,或强或弱而已。我们对体内众生的虐待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给它们营造一个生态好环境。你看那些喝酒的人是不是?他一天到晚醉熏熏的,他不仅把自己的身弄得稀里糊涂,而且他用酒精把体内的众生都喝得麻醉了,迷迷糊糊的,你说他能健康吗?只有那些阴性性体高兴,它还劝你多喝,夸你喝得好,想让你喝得更多一点它好“走路”;它一走路,你的命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满足阴性性体的需求,使那些破坏性的物质进入自己的体内呢?而不知道珍惜自己体内的众生呢?这个认识论为什么就不能让众生都知道呢?为什么不能让人人都掌握这些认识论,去善待自己体内的众生呢?善待自己身国中的百姓呢?只有圣人之心才能认识这些问题!
为什么说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为众生道纪照明镜呢?用在哪里呀?首先要用在我们内环境之中。运用圣人之治,以圣人之心治理内天下,将人心置换成圣心,确立体内的明君,以大道莅临内天下,以淳德教化体内的众生,以上善对待体内的众生,不被有形有象的形体所拘,让体内所有众生全面彻底地向道德转化,复归于淳德合道,这才是实现“抱一”、 “无离”的正治之道。体内众生的彻底解放,才是身形彻底解放的根本前提和基础。这个我们以前都讲过了。在准备《道德经》讲解的时候,也用了大量的文字篇幅强调过了,但是大家认识到没有,如何彻底解放我们体内的众生呢?
性体只是体内众生的统称和简称。人体内的确具有亿万众生,每个细胞都是,你说是不是亿万?它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巨系统。这个性体系统的主干基础,就是三魂七魄,五脏的谷神,培生出来的系列谷神。在这个基础性体系统当中,“魂”为阳,“魄”为阴;“魂”是希望生存,“魄”是希望死亡。那么老子为什么在这里只单单取了“魄”而不用“魂”呢?这是用“魄”来代表“虚”,代表“阴”;也是在这里直接告诉我们生命有与离的根本原因,就在这个“阴”,就在这个“阴”的转化上。
逆转阴阳化魄归
“魄”,在这里是指内天地中所有阴性众生的阴属本性,代表着体内所有的阴性,是性命有与离的根本原因。在我们内天下中,众生群体之内,使阴性系统众生全面向阳性转化,复归道德,淳德合道,那才是性命“无离”的根本。不掌握这个重要特点,性命终将分离。所以对 “营魄”中的“魄”字,要在大脑中好好参悟参悟,明晓老子为什么用“魄”而不用“魂”,这是怕我们后人不知道将体内众生的阴性转换成阳性的重要性。他为什么后面又用一个问号呢?那就是给后人留有觉悟的余地。也是在问:你用这个阴魄与载体抱一,抱得住吗?抱不住的!所以只好在这一句后面用问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