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赤着脚,才能真切的感知到地面的温度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长大这件事,不仅孤独,还总是伴着痛苦。

最近总感觉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在我的大脑里萦绕,并且只有生活稍有缝隙,它就会出现在脑海里,极尽所能的想要收获那么一点点关注。

不过这感受倒也谈不上感伤,甚至于在很早的时候就听人慨叹过,那就是“越长大,你越会发现时间十分的不经用,明明没做什么,可一转眼一天、一周、一个月便过去了”。

可能你早已经经历过这样的状况、可能你并不喜欢这样的无奈,可即便我们不愿意,那就能不让这种情况发生吗?

或者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性吧。

但即便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也不能否认“随着年龄的增加,多数人的肩膀上会放上越来越多的责任、每天会需要面对越来越多需要做的事情”这个事实。

可又有谁希望自己活在满是辛苦、劳累,连一点喘息都没有的生活中呢,所以,这个事实也多多少少的不讨喜。

而既然上升到了“事实”这个角度,再加上它确实已经在人类社会存在许久、基本跟人类社会同龄这个事实,我们反而能看到一些宽慰与希望。毕竟,既然它已经存在这么久了,也就说明我们在它存续的岁月里总能战胜它、总能超越它。

不知道看到这一点会否让你略微在内心中感觉舒服一点呢,或者可能这一点确实让你对当下的处境以及自己的未来多少增加了点信心。

我们是需要希望和信心的,尤其是当我们处于至暗之时与绝望之境。

而不知道在你看来,自己的生活总是特别满,以至于连陪伴孩子成长、与亲朋共度时光、见父母最后一面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状况,是否可以被贴上至暗与绝望这两个标签呢?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在意识到“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觉察到“自己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预感到“未来可能会陷入这样的至暗与绝望”时,那突然在你脑海中不断闪烁,想要告诉你“这条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灵感是什么呢?

其实在这里有一个非常通俗,并且俗得不能再俗的答案,那就是——成长。

我知道可能你非常想要吐槽这个答案,毕竟,它虽然只有两个字,却能解读出上百万字的深层次含义。而盲目的、不加思考的甩出这样的答案,也确实会给人一种“被敷衍”的感觉。

“成长,我知道要成长啊,可到底怎么做呢,我得做些什么呢”?

我觉得成长这个话题,其实和一开始“责任日渐增加、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毕竟少年时代所面对的种种与成人之后所面对的种种是完全不同的、少年时代的主要生活内容也与成人之后的生活内容有很大区别,所以当岁月转变、我们不再是少年的时候,生活对我们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而促使我们由“满足少年时代的要求”转变为“满足成人世界要求”的核心便是自己能在多方面有所成长,能主动适应生活、能承载每天的负面、能适应季节与人心的温度,并在经历种种后,依旧初心不改的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将人生后半程浓缩为几句话,并只是让它呆在纸上,这对谁来说都是容易做到的事情,可真正回归到生活与现实里,我们面对的棱角与曲折又岂是这几句话能够说清楚、讲明白的,而个中感受也只有在回过头再看过去的时候,才能够含笑讲出。

我想你又会说“你怎么又在这儿刻意烘托悲伤气氛呢,明明现在大家都挺辛苦的,还在这儿渲染,你是存心不希望大家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能稍微轻松点吧”?

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并认为自己现在看到的就是“对方想要表达的”、“这就是对方的意思”,但这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别人,而只是自己。比如,在这里虽然也确实渲染了一些悲凉的气氛,但认真想一下,它虽然确实存在,可我们也总是能在付出了一些代价、吃了一些苦之后迈过去吗?

没错,那些看似悲凉、绝望、灰暗的时刻,其实都是满怀希望的时刻。

而在这里就又展露出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那就是“为什么在看到这些悲凉、绝望与灰暗后,我们会习惯性的只看到它们表面的样子,看不到它蕴含的希望、习惯性的对它们避而不谈,甚至在生活中唯恐避之不及呢”。

“谁会希望遇见这些呢”、“这些时刻都附带着负面状态,会带来很多不舒服”、“你说的轻巧,你吃一次苦试试”、“成年人肩膀上的责任很重,哪儿能随便就让自己陷入险地,这不是对家庭不负责吗”……

你是否也有这些想法呢?

锻炼太苦,所以我们选了“继续享受美食”这个更容易的选项、独立太难,所以我们选了“依赖别人”这个更容易的选项、真实太痛,所以我们选了“趋炎附势,伪装和谐”这个选项,似乎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确实有意无意的在贯彻“趋利避害”、“择易弃难”这两个原则。

我觉得这个原则和刚刚的想法一样,确实都在努力的保护我们,只是它们也带来了“我们究竟在怕什么,真的有风险吗”、“这样下去我们又会变成什么”这两个问题。

要说在小的时候,我们确实没有什么生存和自保的能力、外界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伤害我们,那通过害怕让自己远离风险,确实有非常强的存在意义。

而长大后,我们已经生活在相对来说十分安全的环境里,这份延续下来的怕已经不像之前那样有充足的存在意义,但也当然,它依旧需要存在,因为相对安全并不是绝对安全。

可当我们延续着曾经的认知和习惯,竭力让自己远离风险时,我们也会失去很多东西。

比如,明明内心对领导的安排十分的不满,但碍于身份的差异总是不敢将自己的意见讲出来,久而久之自己除了活得越来越辛苦、越来越累外,也会逐渐失去捍卫自身权利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因为觉得自己已经很累了,所以回家之后那些本应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便没有做,那长此下去,家里慢慢的脏乱不堪、垃圾满地,这时候失去的就可能是健康与存在感;

比如,因为担心自己说了实话而让本来关系挺好的两个人成为陌路,所以有什么想法都憋在心里不说,那这样看似是在保护这段感情的努力,一直发展下去只会让“虚假和谐”越来越重、互相的猜忌和不信任越来越多……

很多我们看似在保护自己的行为,确实在短期内起到了保护作用,但这暂时的保护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安逸的享受”,而是利用这难得的平稳,去逐渐展示出真实的自己,让真实的自己经历一些打磨、去直面生活中真实的苦和累,让自己能够通过拥抱生活来提升个人能力、去让自己拥有的东西经历一些打磨,让它铅华尽洗,只留下本与真。

而这就像,只有赤着脚走路,才能知道地面的温度究竟几何、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哪些路可以走,哪些不能,不是吗?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