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二十八期

第二十章 就业函数
我觉得生产时期(period of production)这一个概念,其主要用处就在这里。依我说法,假使必须把需求之改变,在n 个时间单位以前,通知一种物品,然后该物才能提供最高的就业弹性,则该物之生产时期为n。①照这样说法,则大体说来,显然消费品之生产时期最长,因为消费总是每个生产过程之最后阶段。故设有效需求之增加发动于消费之增加,则较之发动于投资之增加者,其就业弹性之最后均衡值小,而其初期之就业弹性则更小于其最后均衡值。不仅如此,设对就业弹性太低之物增加需求,则此需求增量大部分将变为雇主之所得,只有小部分变为工资劳动者以及直接成本中其他原素之所得,结果可能对于消费不利,因为雇主由所得增量中储蓄之数,大概比工资劳动者大。但两种情形之差别,亦不宜过分夸大,大部分反应还是相同的。①无论多早把未来需求之改变通知雇主,除非在每一个生产阶段都有剩余
存货或剩余生产能力,否则当投资作特定量增加时,初期就业弹性之值总没有最后均衡值那么大。在另一方面,出清剩余存货乃负投资,故对于投资增量有抵消作用。设在开始时,每一阶段都有剩余存货,则初期之就业弹性也许接近1;但在存货已经吸收完毕之后,而生产阶段上早期产物之增产量尚不能充分源源而来之前,弹性又降低;当新的均衡位置逐渐接近时,就业弹性又回涨而趋于1。着当就业量增加时,利率提高,或地租原素所吸收之支出增大,则须加修正。因为这种种理由,故在动态经济体系中,物价不能完全稳定,——除非是有特种机构可以使得消费倾向暂时变动,而且变动得恰到好处。但由此引起的物价不稳定,并不构成一种利润刺激,因而引起生产能力之过剩;盖此种不虞之得,只有在当时恰巧持有生产阶段上较后期产物之雇主方能取得,凡不持有此种特殊资源者无从据此不虞之得为己有。故若经济体系有变迁,物价自亦不免波动,但此种物价不稳定,亦不影响雇主们之行为,只是把意外财富送给当时之幸运儿而已(若变动之方向相反,则以上原理仍适用,但须作枝节上之修正)。我认为当代讨论稳定物价之良策者,往往忽略了这点。社会而可以变动,则物价稳定政策不会完全成功。但由此并不能说:只要物价稍为暂时不稳定,就必然引起累积的失衡。
上面说过,有效需求不足时,就业量亦不足;所谓就业量不足者,是指有人愿意接受比现行真实工资更低的报酬去工作,但无业可就,故当有效需求增加时,就业量亦增,但真实工资率则比现行者小,或至多相等,如此继续下去,一直到一点为止,在该点时,依照届时通行的真实工资率,已经没有可用的剩余劳力。换句话说,从这点以后,除非货币工资比物价涨得更快,
① .
① 因为p=pW·W,又D=DW·W,故否则工人人数及工时都不能再增。次一个问题是:假使在这点已经达到以后,支出尚继续增加,则情形将如何?
一直到这点为止,在一特定量资本设备上增加劳工,虽然报酬逐渐递减,但劳工所肯接受的真实工资亦在递减,故二者相抵消。在这点以后,再要增雇一人,则必须提供较高的真实工资率(即较多实物),但由增雇一人所得之产物则反较前减小。故为维持均衡计,工资与物价必须随支出作同比例的上涨,以便使“真实”情况(包括就业量与产量)仍一切与前相同。达到这
种情况,则粗陋的货币数量说(把“流通速度”解释为“所得流通速度”)完全适用:盖产量不变,而物价之上涨恰与MV 成比例。
但要把以上结论应用之于实际情形,则也有若干实际修正必须记在心上:
(1)至少在一个时期以内,物价之上涨也许使得雇主们一时憎懂,增加其雇用人数,超过了为获得最大利润(用自己产物计算)所需的就业量。此盖由于雇主们一向以总售价(用货币计算)之增加作为扩充生产之信号,故即使事实上这种政策已经对他们不利,他们也许还继续奉行;换句话说,雇主们也许会低估其在新物价环境之下之边际使用者成本。
(2)雇主必须把一部分利润转交给固定收入者;因为这部分利润是用货币规定的,故当物价上涨时,即使产量不变,也引起所得之重分配,这种所得重分配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固定收入者,消费倾向也许因而受到影响。然而这种过程并不是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才开始的;而是在支出渐增这段时期中一直进行着。设固定收入者比雇主节俭,前者之真实所得又渐减,则为达到充分就业计,其所需货币数量之增加,以及利率之减低,比之在相反假设(即雇主比固定收入者节俭)之下程度较轻。在充分就业已经达到以后,若第一种假设仍继续适用,则当物价再上涨时,利率必须提高,以防止物价之无限制上涨;又货币数量之增加比例,亦将小于支出之增加比例。若第二种假设适用,则情形相反。当固定收入者之真实所得减少时,因为此阶层逐渐变成贫乏,故也许会有一转捩点,从第一个假设改为第二个假设;但这点可以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达到,也可以在之后达到。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显然不相对称:盖若把有效需求紧缩到充分就业所必需的水准以下,则就业量与物价都降低;但若把有效需求膨胀到这个水准以上,则只有物价受到影响;这一点也许令人不解。然而这种不对称,正是事实之反映:若某就业量之边际负效用大于真实工资,则劳工总可拒绝工作,使该就业量不能实现;但劳工却不能因为某就业量之边际负效用并不比真实工资大,而一定要别人提供该就业量。
(0)

相关推荐

  • 全澳220万人将加薪!你在其中吗?

    澳大利亚人又要加薪了! 今天上午11点,公平劳动委员会(Fair Work Commission)再度上调年度最低工资.7月1日起,全澳工人每周最低工资增长21.60澳元,从每周719.20澳元上涨至 ...

  • 读书笔记:通货膨胀效应

    下面我们看看通货膨胀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以从多方面来反映,首先我们来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多的争论,大致有促进论.促退论.中性论三种观点. ...

  • 三十年前的月工资100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目是2021年,三十年即1991年,当时刚刚改革开始十来年,钱还很值钱,当时元户依然可以被当做土豪,但目元户,在城市里可能连一平方米都买不,在很多人观感中,现在钱是越来越不值钱,那么1991年工资10 ...

  • 悦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二十九期

    第二十一章 物价论 Ⅰ 经济学家在讨论所谓价值论时,总说物价决定于供需情况:边际成本以及短期供给弹性,尤占重要地位.但当他们进入第二卷,或另成一书,讨论所谓货币与物价论时,我们恍若进了另一世界,这些家 ...

  • 悦读l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二十六期

    第五编--货币工资与物价 即使皮古教授否认有我所谓不自愿失业这种东西之可能性,我们还是难于明了,他的分析如何可以应用.他没有讨论何者决定x 与y(工资品工业中之就业量与非工资品工业中之就业量)之间之关 ...

  • 悦读l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十八期

    自动的,不必由金融机关来干涉或当心.同样,时至今日,仍有一个更普遍的信念:即投资每增加一次,则除非储蓄意愿起了变化,与之抵消,否则利率一定会提高. 由以上数章分析,我们已经明白,这种说法是错的.现在我 ...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二十四期

    第五编 货币工资与物价 以上所引,当然未足以包罗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货币工资减低时可能引起的一切反应,但通常最重要的反应,大概已尽于此矣. 故设我们只讨论一闭关社会,并假定真实所得之重分配,对于社会之 ...

  • 悦读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二十一期

    第十七章 Ⅲ(接上一期) 但持有人须负担保藏费(堆栈费,耗损等):故在达到某点以后,若再增加其持有量,必定蒙受损失. 货币则不然:其所以不然者,因为有种种理由使得货币在一般人心目中成为最"灵 ...

  • 悦读l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二十期

    第十七章 利息与货币之特性 Ⅰ 从上面看来,似乎货币利率在限制就业水准这一点上地位很特殊,因为货币利率定了一个标准,要有新资本资产之生产,则其边际效率必须达到这个标准.骤看起来,这点真使人大惑不解.故 ...

  • 悦读l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十九期

    Ⅱ 以下引文,录自李嘉图<经济学原理>第 511 页,乃其利率论之要旨:"规定利率者,不是英格兰银行之放款利息,不论是 5 厘.3厘或 2 厘,而是使用资本能够得到的利润率:后者 ...

  • 悦读l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十六期

    Ⅶ 除了投机以外,还有其他不稳定因素起因于人性特征.我人之积极为, 有一大部分,与其说是决定于冷静计算(不论是在道德方面.苦乐方或经济方面),不如说是决定于一种油然自发的乐观情绪.假使做一件事情之后果 ...

  • 悦读l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十五期

    Ⅴ 有几个因素加强了这种变幻多端,可简述如下: (1)有些业主并不自己经理其业务,对其所操业之情形,不论是目前的或未来的,亦并不特别熟悉.这些人之投资量,在社会总投资量中所占比例 逐渐加大.因之,不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