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配”“我不行”背后,是怎样纷繁复杂的世界?

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显示,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的第一大国。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儿童青少年死于自杀。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占(23.7%)。

各类儿童青少年自杀事件触目惊心

前阵子,一个监控角度的视频震动网络。一名14岁学生因在校与同学玩扑克,被班主任请家长到校管教。该名学生在五楼走廊被母亲当众扇耳光后翻越栏杆跳下,后不治身亡。
同样在一周前,扬州一名14岁男生,未完成作业仍在玩手机。当时孩子的父亲还在睡觉,着急送读高中的大女儿上学的母亲生气又焦虑,责骂并撕碎了他的作业本,当母亲和姐姐离开家后,这名男生从31楼跳下。
5月上旬,西安一名9岁的小女孩,因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15楼跳下。留下一封简单的遗书。
“妈妈对不起”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而这两起事件,并不是今年仅有的事件。
2020年5月25日,江苏海门一名小学生跳楼轻生。
2020年4月12日,陕西商洛一名中学生跳楼轻生。
2020年3月24日,河北邯郸一名小学生跳楼轻生。
2019年11月13日,重庆一名中学生跳楼轻生。
......
每一行,都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破碎,一双父母的血泪,乃至一整个家族难以承受的痛。

这些孩子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仅仅只是作业未完成?
被家人责怪?
还是如新闻评论区里出现的最多的,
“小孩子从小没吃过苦,一点抗压能力都没有”、
“被宠坏了,打不得骂不得”
“学习压力太大了,学校老师不作为”
......
甚至有很多跟风的评论、公众号都把矛头指向孩子,被宠坏、自私、抗压能力差、不考虑父母.....“受害者有罪论”从女性蔓延到孩子身上。殊不知,如果不是内心无限绝望,谁又愿意用这样决绝的方式离开世界?

 

为何一个个家庭、学校辛勤培育的孩子会轻易选择结束生命?

首先,每一个悲剧事件,都不是如我们所看到的那么肤浅简单,背后都是一个孩子长期身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因素。

所以,直接导致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一篇未完成的作文、一本撕碎的作业本、一个打在脸上的耳光....但远离悲剧的第一道闸门,永远是家庭。

以扬州那名男生为例,他自杀仅仅是当天母亲的责骂?仅仅是因为内心太脆弱?我们通过该事件其他描述了解一下孩子的家庭环境。
为什么大女儿上高中了仍需要家长接送?培养孩子独立自理能力是否是每个二胎家庭的重要职责?
为什么在母亲忙乱的早晨,父亲却可以高枕无忧?母亲是否一直处在丧偶式育儿的漩涡中?家庭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父亲角色是否一直缺失?
在不确保自己拥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的情况下,盲目二胎到底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
围绕着这件悲剧事件,有太多太多的家庭问题可以去挖掘,这些还只是浮于表面肉眼可观的疑惑。更遑论每个家庭教育环节中的“细枝末节”:科学的沟通方式、适当的抗逆训练、兴趣爱好的拓展......这些,都需要家长用时间和精力堆砌。
其次,抗逆力的培养宜早不宜迟。
80后一定还记得,没有一场考试不是以分数公开和班级年级排名而结束的。笔者还记得小学五年级第一次数学考试不及格,独自回家路上哭了一路,也记得考研英语分数差目标学校分数线2分后“生无可恋”的难过。这些挫折,是人生必经的风景。
而现在的学校,为了避免刺激到学生,取消排名甚至取消分数,但是他们也许忘了,高考、考研以及往后人生当中每一场重要的“考试”,无不是靠排名胜出。因噎废食的方式,教不出坚强的孩子。
在孩子亦步亦趋学步摔跤的时候,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在孩子考了人生当中第一个不及格的时候,擦干孩子的眼泪,仔细分析错误成因.....一点一点让孩子积累正确应对压力的能力,方是解决根源的方法。
不是孩子不行,而是TA在家庭和社会中被认为能力不行,不是孩子不配,而是家庭让TA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和关怀。
关上远离悲剧的闸门,相信家庭可以做到的。

心灵之语

“心与心的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