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经方临床案例加分析,干货满满!
导读
对中医了解的越深,就会对中医知识越渴求,生怕自己面对病人时束手无策,总感觉还有很多很多好的医书没有时间去涉略。本文是作者介绍了其临床的实践经验,一边实践临证,一边读书学习,方剂自然记得更牢固,所举案例皆为亲朋好友诊治记录,让人印象深刻,此文较长但耐心读完,将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的中医学习实践在徘徊中慢行。翻看病案记录,最早的一个是在2月14日。也许还有更早的。遗憾的是,有些没有记录,有些没有下文。盘点自己用过的方子,算是对过去一年的小结,也算是对新一年的期待。
过去的一年,记录的医案22个,用过的方子15张,这其中不包括网友问病的一些记录。这些方子是:
1、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肠胃炎案
2、黄芩汤合枳实芍药散治疗腹痛腹泻案
3、柴朴汤治疗慢性咳嗽案
4、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手困手麻案
5、桂枝加苓术附治疗腰痛案
6、甘露消毒丹治疗急性咽痛案
7、小青龙汤合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案
8、.四逆散治疗尿频案(急性尿道感染或急性膀胱炎)
9、大青龙汤治疗感冒案
10、妇科外洗方
11、胡老学术思想初探
何谓经方?
我认为经方指经验方,经典方,又指经过千万人以人体实验的方式证明其疗效确凿的方剂。主要指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上的方剂,但后世的经典时方、验方,只要是组方规范,疗效好的方剂也可归入广义经方的范畴。
藿香正气散
患者是我的的初中同学,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做了一名律师。前几天公司派外出出差,因为事情繁多加上人生地不熟,全程一直在憋尿,一天下来就上了两次小便。再加上饮食不习惯,出差完回到杭州就病倒了。主要表现是上吐下泻,一天腹泻十几次,便质清稀如水,无臭味。时时干呕,食欲尚可,想吃东西,但是惧怕吃完再拉个不停,所以不敢吃。伴有发热、怕冷、无汗,自觉全身疲软乏力,小便微黄,口不渴。她害怕自己拉虚脱了,本打算到附近的医院挂个急诊。就想事先咨询一下我,因为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给曾给她治疗过痛经,疗效还可以,所以她很相信我。问了基本情况后,让她发过来了一个舌头照片,舌质淡红,苔白微厚。于是根据她的舌、症,诊断为外感风寒(湿),内伤湿滞的藿香正气散证。让其去附近的药店买一盒藿香正气水,每次用2支藿香正气水,加上生姜三片水煮十分钟后,温服。每隔2小时服一次。服完后可以喝一碗小米粥,这两天要饮食清淡一点,多喝粥。服完第一次已经是晚上6点了,第二天9九点微信告诉我服完后服完前两个小时,症状缓解不明显,喝完第二次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喝完第三次,就上床睡觉了。一直到到现在还没有上一次厕所。一盒藿香正气水才36块钱。
按:藿香正气散是温病名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外感风寒主要表现为的发热,恶寒、恶寒等症,内伤湿滞,寒湿中阻则表现为呕吐,脘痞,纳差,泄泻,大便次数可多大十余次,便质清稀如水。注意本方以寒湿中阻为主,风寒表证为辅,现在多用于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等疾病。
黄芩汤合枳实芍药散
患者男,二十多岁。是我高中一个女同学的老公。体形肥胖,170cm的身高,体重将近有二百斤,平时喜食肥甘厚味。诉腹痛则欲大便多年,大便不成形,一天大便2~3次,恶臭,肛门重坠,解不干净。口渴,口不苦。小便黄。平素容易上火,油性皮肤。舌质干,上有白苔,舌乳头红肿。由于春节饮食油腻,原有症状加剧,想去当地县医院就诊。想问问我中医有没有好的办法。根据其描述,结合舌苔,诊断为湿热蕴结大肠之湿热利范畴。处方:黄芩15g、白芍30g、炙甘草10g、大枣15g、枳壳15g、黄连5g。四剂药。一日一剂,早晚分服,药只服一剂,胃痛若失。
按:黄芩汤实为治疗热利,热痛之祖方。黄连、黄芩为仲景治疗湿热利的常用药对,如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等方。后世之芍药汤也是黄芩汤的发展。芍药甘草汤为解痉止痛剂,能够缓解平滑肌、骨骼肌等的痉挛,但要注意芍药和甘草的配伍比例,我一般的用药习惯是3:1。枳实芍药散为《金匮要略》中治疗妇人烦满腹痛之方,为松解性的止痛剂,有理气止痛之功;四逆散中的枳实、芍药也用于四肢冷、腹中通也可可佐证。诸多小方,融为一炉,效果不凡。
柴朴汤
患者为我母亲同事的儿子,今年四岁,一年前因为肺炎后住院治疗,出院后遗留下慢性咳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好好坏坏,咳嗽一直迁延一年多时间。现症见:干咳,喉中无痰,平时不易汗出,纳寐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腻。处方:柴朴汤加鱼腥草。
小柴胡12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0g、炙甘草6g、厚朴15g、茯苓15g、紫苏子6g、紫苏梗10g、鱼腥草15g、生姜三片、大枣两枚,五剂药。
药服完后家长反馈,咳嗽明显好转,让我为其治疗长期的手胀手麻疾病。(下案)
按:治疗过小孩子的人都知道,小儿由于心智不成熟,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不适,加之不配合诊查,故小儿科自古便被称为“哑科”。自古就有“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的说法。此患儿咳嗽日久,迁延不愈,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汤“往来寒热”的延伸。半夏厚朴汤治疗太阴干咳速效,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黄煌老师称之为“柴朴汤”。黄煌老师认为,小柴胡汤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主方,因咳喘、胸闷属于小柴胡汤胸胁苦满的方证,故每每用之。小柴胡合半夏厚朴汤名柴朴汤,为日本人所常用。对于那些咳嗽咽痒、胸闷、精神紧张、对外界环境过敏、感染不明显者有殊效。余以前治疗咳嗽多以《医学心悟》之止嗽散为主方,适当加减也可收效,但通过比较,治疗此种咳嗽还是柴朴汤效果迅速并确切。
黄芪桂枝五物汤
五剂服完,患者手困手麻明显缓解,患者就自捡一诊方十剂续服。
按:案患者为典型的骨弱肌肤盛之尊荣人,为黄芪体之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其证为“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所谓“身体不仁”,即肢体酸麻,关节活动不灵活,受风遇冷症状加重.“如风痹状”故可有疼痛,但较轻微,主要以酸麻为主。因此,此方多用于以肢体麻木不仁、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为主证的疾病。黄煌老师将其体质归纳为: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黄暗或暗红者,其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两下肢多浮肿。中老年人多见。
桂枝加苓术附
患者为我的姐夫,由于生活习惯不好,平时喜欢低头玩手机,喜欢躺在床上玩游戏。年纪轻轻就经常腰痛。诉以前晨起和闲暇时偶见腰痛,近2日腰痛加剧。伴有脖子僵硬不适,右手指发麻(以小指和食指为剧),偶见有触电样疼痛。口干,口渴,口不苦,精神不好,自感疲乏无力,上午尤甚,容易打瞌睡。平素易于汗出,冬天怕冷,不容易上火。二便正常,胃口好,睡眠质量差,肩胛骨有压痛点。舌淡胖,苔微黄腻。处方:桂枝加苓术附汤,七剂。服完后言腰痛已经明显缓解,体力增加,偶见手麻。嘱其再捡原方十剂。服完后言腰已不痛,手已经不麻,但是在劳累后还偶见腰疼,但是疼痛的剧烈程度很轻微。
按:痹证之中,常见外有风寒在表、里有水湿停滞之证。里有所阻,表亦不透,故不兼利其水则表必不解。若强发其汗,激动里饮,变证百出。此时惟有于解表方中兼用利湿祛饮药,始收里和表解之效。本方证不仅是外寒里饮,而且也有陷于表虚寒的少阴证。因此治疗不但用桂枝汤及苓朮解表和利水,同时更用了附子温阳强壮。胡老经验:当关节痛偏在一侧时,认为是瘀血阻滞,常加入少量大黄以活血通络。在其他方证见到一侧偏痛时也可加用大黄,这是经验之谈。
甘露消毒丹
女,24岁,是我的高中同学,现在是一名高中老师。因见其在朋友圈发动态言这两天因身体不舒服在家输液,就微信私聊她问其怎么了。言扁桃体发炎,咽痛发热不舒服。下面是整理的其症状:发热37.2度,咽喉肿痛,扁桃体红肿,咽后壁有散在小溃疡点,吃东西则疼痛加剧。近两日每到凌晨2-3点,则因咽喉疼痛加剧,热势增高而醒。全身无酸痛,口干,口渴,口不苦;胃口好,不怕冷,出汗不多。小便黄,大便二日未解。舌质红,苔薄黄腻,根部稍厚,脉不详。辨证为湿热蕴毒证的甘露消毒丹证。为其处甘露消毒丹三剂,每剂煎两次,隔三小时服一次。第二天微信告知:已能正常进食,未再发热。嘱其多喝米粥以善后。
按:甘露消毒丹为温病名方,王孟英称其为“湿温时疫毒之主方”临床主要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临床症见:发热,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黄白相间而腻,脉濡数或滑数。本方主治病证属于湿热类温病(湿热并重,夹有疫毒之邪),从三焦辨证来看属于三焦同治,偏于中上二焦;从六经辨证来看,病位在少阳三焦。本方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湿化浊于上,连翘,薄荷清热解毒,宣透达表;木通,滑石粉清热利湿,引湿热同归小便中走;茵陈,黄芩走少阳三焦,一则透湿热于外,一清肝胆少阳三焦之内,犹如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配黄芩,蒿芩清胆汤中的青蒿配黄芩;射干清利咽喉以止痛,浙贝化湿热聚集之痰热。现代临床上常用该方治疗急性扁桃体发炎、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急性胃肠型感冒等属于湿热夹毒者,症见高热不退,午后热甚,咽喉肿痛,纳呆便溏,舌红,苔黄白腻等症。
小青龙汤合苍耳子散
患者是我的初中同学,现在东莞工作。前几日在微信问我言其有慢性鼻炎,问中医有没有好的办法。他主要的不舒服是就是鼻塞,一吃热的食物清鼻涕就像水一样流下来,舌苔白腻,中间罩有一层微黄苔,余无明显不适。他体格壮实,肤色黝黑,皮肤粗糙,典型的麻黄人。于是根据其症状表现判断其为“溢饮证”,与《金匮要略》: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发汗而不发汗”之溢证颇为相似。处与小青龙汤合苍耳子散四剂。药后微信告知(患者原话):鼻炎我感觉应该是好了,昨晚吃火锅,都鼻涕不多,以前吃个热饭都不行。
按:小青龙汤的典型方证为: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我将其概括为“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水样的青龙把饮蠲”。此方所主,传统的病机为内有痰饮,外有风寒。除了表证外,痰饮的“水证”也是辨证关键。呼吸道分泌物的特征、舌象这些自不必多说。就面部而论,刘渡舟先生的经验是观察“水色”,即面色黧黑;“水环”,即两目周围有黑圈环绕;“水斑”,即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日本汉方医学家习惯将小青龙汤用于以恶寒、鼻塞流涕或流泪为主证的疾病, 如花粉证、过敏性鼻炎、病毒性结膜炎、泪道炎等五官科疾病。苍耳子散为治疗鼻鼽的专方,合上专方专药,目的是为了加强疗效。
四逆散
大青龙汤
患者是我大学同班同学,之前因为感冒后怕冷严重、发热,自服柴苓汤,效果不明显。现症见:恶寒减轻,但热势增高,自觉咽喉不适(咽喉不痛,就是吞口水的时候不舒服),无汗,无口渴,头痛,无鼻涕、鼻塞,但是有鼻音,偶尔咳嗽几声,无痰。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数。四诊合参,辨为太阳阳明合病,以太阳表闭为主,阳明入里化热为辅,予大青龙汤加味。
炙麻黄15g、生石膏4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10g、桔梗12g、葛根25g、细辛5g。一剂。服药方法:一剂药煎两次,不要放太多水,两次药混合在一起,服一半的药量。如果不出汗的话,三小时后再服一次。第二天微信告知:昨晚吃了药,洗个澡就退烧了,今天感觉神情清爽。
按:大青龙汤证现在在临床非常常见。很多患者感冒初期的症状仅仅表现为咽喉的不舒服,然后开始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寒包火”证,上述加味方于此证大有所为。我刚学习中医的时候,学习到大青龙时,教材上言其为发汗峻剂,使用不当有过汗亡阳之弊。郝万山老师《伤寒论讲义》中误用过用大青龙汤致患者死亡的例子也深入人心。后来在临床也很少见到有老师运用大青龙汤,直到我读到费维光《步入经方之门》一书,在费老手中,大青龙汤成了一首常用方,高效方。还有人会顾虑方中麻黄剂量过大,会不会出现发汗太过的问题!有趣的是,在临床中,遇到绝大部分患者吃完此方后仍无汗出,仅仅表现为大便次数的增多。其原因不知道是不是和现今麻黄的质量有关?
妇科外洗方
这是在彭坚老师《我是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中学到的一张妇科外洗方,主要用于女性外阴瘙痒。经给我母亲和我母亲的一个同事使用后,效果良好。以下是原方:
苦参60克,川椒15克,川槿皮30克,五倍子60克,白矾30克,蛇床子30克,贯众30克,百部30克,白鲜皮60克,石榴皮60克,狼毒10克,五剂,每瘙痒时煎洗。
我一般不用狼毒,考虑到原方剂量太大,我一般的用量如下:
苦参30克,川椒10克,川槿皮15克,五倍子10克,白矾15克,蛇床子20克,贯众15克,百部10克,白鲜皮30克,石榴皮20克,五剂,每瘙痒时煎洗。
胡老学术思想初探
⑴.患者是一位网友,由于胸闷不适,自己给自己开炙甘草汤后,效果不明显,求诊于余。现症见:头晕、胸闷、心里自觉空空的,
晚上怕冷,白天还好,如果心脏不难受的时候,不怕冷,如果心脏难受就怕冷。平时容易出汗、乏力、口干、口渴,无口苦。有腹胀,吐酸,喝水后肚子感觉汪的慌,经常打嗝,大便成形,质地粘,小便正常。舌淡、苔白,有齿痕。
六经辨证为少阴、阳明、太阴合并夹有饮、热。予桂枝加附子汤合《外台》茯苓饮加生石膏、黄柏。
桂枝15g、白芍10g、炙甘草6g、制附子10g、生石膏30g、党参10g、茯苓15g、白术12g、陈皮20g、枳壳10g、黄柏6g、生姜三片、大枣两枚(自备)
四剂药。每剂药煎两次。一天早中晚分服。三天服完。
此次又因头痛失眠就诊,言上次吃完药后,上次去爬山也没怎么出汗,就是上次的症状大部分已经明显缓解了(患者原话)。
⑵.患者女,49岁,是我一个同学的母亲。体型肥胖,身材高大,有高脂血症、轻度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病史。诊时症见:口干口渴口苦;胸闷气短,于活动后加剧,胸口时有汗出。食后腹胀,自觉不易消化;平素怕冷,出汗较多,腰酸乏力,大便3~4天/次,质粘,不容易解干净。平素喜叹气,月经有血块,量多,一月再行。舌淡胖,苔薄黄,脉沉弱。
六经辨证为少阳、少阴、阳明、太阴合病夹有湿热,也可理解为厥阴、少阴合病,夹有湿热予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合桂枝加附子汤、四妙散、焦三仙,七剂。
药后言汗出明显减少,体力较强增加,口渴感减轻,解大便比以前舒服,口苦、怕冷如故,先仍在调治中。
按:胡希恕先生临床提倡先辨六经,继辨八纲,最后求的方证相应。反对传统的以脏腑、经络解释伤寒的方法,在经方界独树一帜。例如他认为所谓病位,是指病邪所反映的病位,不是指病变所在的病位,虽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地反映于表位,中医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反之,虽病变在表,但病邪集中反映于里位,中医即称之为里证,亦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等。
各位医友,您在经方学习中有什么想法,或者有自己的见解,欢迎一起留言讨论,小编会认真浏览每一条留言,选取有特点的留言收入精选,相互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