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清:近千万失去事业单位编制者未来可能更好,原因讲的透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所制定的总体目标》明确规定:2020年底完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这意味着将近千万人将由此失去“铁饭碗”,成为合同制员工。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不是将原财政供给的员工向市场一推了之,而是基于调动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减轻财政负担,增强发展动能,壮大经济规模等考量。

放眼全球主要国家,中国存在一些非常独特的现象:决策效率高,管理效率低;生产效率高,盈利能力低;企业效率高,行政效率低;市场效率高,社会效率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核心因素则是机构设置不合理所致。

机构设置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存在一个不伦不类的事业单位群体。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可以插手又作不了主,导致不少领域效率降低。制度规定需要走它这个程序,但制度规定它这个程序解决不了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需要到政府机构或企业,这就相当于六个手指头挠痒,多那一道,无关紧要,却不得不做。这必然导致资源虚耗,效率降低,因此,这种不合理必须整顿清理。

怎么清理整顿呢?财政供给单位做减法,自主经营单位做加法!这就是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的核心思想。

怎么加?又怎么减呢?一是承担行政职能类的事业单位或事业单位中的部分部门直接成为政府机构或并入现有政府机构成为其一个部门。具有行政职能性质的事业单位中的不承担行政职能的部门不划归行政单位。这就必然减少了一部分财政供给事业单位,是做减法。

二是从事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革,把他们完全放到市场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是为事业单位做的减法,为经营单位做的加法。增加了市场化主体,壮大了我国市场主体规模,有益于经济发展和多重管理运营效率提高。

三是从事公益服务区分情况,一部分市场化,一部分保持其财政供给主体地位,以便维持整个社会运营的良性循环。这样做也为事业单位做了减法,为经营单位做了加法。

关键是加法和减法都做了,这些被加法或被减法调整的机构怎么生存呢?尤其是以市场化经营主体存在的原事业单位员工未来的希望在哪里?会更好还是更糟呢?

我的看法是大部分会更好。为什么?第一,所在行业都存在一个稳定的市场,改革后可以不受限制的参与市场竞争。如果说以前这些机构开展经营活动是风筝,上级机关始终用一根线牵制的话,那么市场化之后就是飞鹰了,可以完全自主飞行。

第二,自身条件优越,且因其背景而具有更高的可信赖度。依靠此前财政资金建立起来的基础设施和人才团队等在行业内具有先进性,而且由于本身是改制而来,在市场上会具有更高的可信赖度,更容易赢得客户和市场。

第三,具有近固有的市场客户资源和原主管行政单位而先得月之便利。原有的客户资源是生存的基础和保障,而与主管单位固有的人事关系和合作基础会使他们更加便利的获得政策利好和资源利得。

第四,盈利部分自主分配,可以根据企业战略需要决定盈余资金怎么分配,员工获得感将更直接,心里也更为敞亮。原来赚了钱不能分不敢分或者无法按照市场规则分配的情况将不复存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自主权大大提升。

第五,放归市场后,干部和员工的动力和潜力都更容易被调动,积极性和紧迫性更高,更容易良性发展。压力和动力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自谋生存的压力,必然会产生自求卓越的动力。因此,团结拼搏精神和自强不息作风将促使团队具有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那么市场化以后的原事业单位所涉及的行业哪些更被看好呢?我的看法是32种被取消的事业单位将更具市场竞争力。包括:工程建设、维修、养护,工程勘察设计,市政公共经营与作业,经营性水利工程管理,农场,园艺场,养殖场,苗圃和经营性林场等农业养殖(种植)机构,技术开发科研类,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商业性质地址堪,找投保代理,一般性评审认证,咨询服务,评估鉴定,面向社会的培训机构,宾馆招待所,经营性康复医疗,房屋修缮,物业,车辆服务,部门文印机构,投融资,担保,粮食收储,物资、图书、仪器、设备供应,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影剧院,影视音像制作销售等。

是不是市场化以后的事业单位没有风险呢?也不是!相反,风险并不低。主要风险点是:市场化意识不够,市场化准备不足,市场化决策能力不强,市场化后领导班子争权夺利不团结,市场化后盲目乐观率性投资摊子铺的太大,市场化后新机构股权结构设置不合理等。

那么如何确保事业单位改革后被市场化的单位获得良性发展呢?首先是稳住阵脚,稳住情绪,稳住团队,所以思想工作要走在前面,避免出现情绪性过激化行为发生。因为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企业元气将大伤。

其次是稳住固有客户,这是市场化后一段时间内企业度过缓冲期而保持良好生存状态的关键。企业必须挣钱,新客户没有形成,老客户就是仅有的依靠。所以,不论再忙,稳住客户资源都是必须的。

第三是班子调整和人才保护。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和依靠,班子不团结,人才流失是新机构的大忌,必须竭力避免。

第四是战略部署和发展计划制定。要有着眼于未来至少五年的战略眼光,根据战略计划进行部门重组和人员调配。一定是根据战略需要进行调整,不能试图通过人员调整找人际关系和谐及班子成员心理平衡。因事设岗而不能因人设岗。

第五是技术攻关和创新发展。这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杀手锏,技术领先始终是市场上的必杀技。国与国之间如此,同行业之间竞争也如此。不重视技术的企业一定不会是一个百年永续的好企业。

第六是宣传和包装自己,让自己更具品牌张扬力和市场渗透力。市场经济酒香也怕巷子深,不宣传包装自己,无法扩大客户资源,无法拓展市场空间,无法实现规模增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