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治鼻炎有小毒
苍耳(Xanthium sibiricum)来自于菊科苍耳属。
一年生草本,叶三角状卵形或心形,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被糙伏毛。雄性的头状花序球形,雌性的头状花序椭圆形。
瘦果成熟时变坚硬,外面有疏生的具钩状的刺,刺极细而直,喙坚硬,锥形,上端略呈镰刀状,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常生长于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边、田边。此植物的总苞具钩状的硬刺,常贴附于家畜和人体上,故易于散布。
为一种常见的田间杂草,种子可榨油,苍耳子油与桐油的性质相仿,可掺和桐油制油漆,也可作油墨、肥皂、油毡的原料;又可制硬化油及润滑油;果实供药用。
文中的苍耳是在昆明植物园遇见的,苍耳是个常用药,但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也渐渐发现了她的毒性,我们来看他的药性和毒性。
在古籍的描述中,多是赞美和肯定植物的功效,而现代则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副作用。
也许是环境的污染导致植物富集了一些重金属,也或许是在使用上炮制不当,也或许是进化产生了很多产生了很多次生代谢产物。
苍耳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药用历史悠久,为鼻科临床常用药,多用于治疗慢性鼻炎及鼻窦炎。
药典记载,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性味归经为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疹瘙痒,湿痹拘挛等。在现版药典中将其归为“有毒”药材。
《神农本草经》记载为“味甘,温。主风头寒痛,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一名胡葈,一名地葵”。
《名医别录》曰苍耳子“主治膝痛”。
《证类本草》中对苍耳子功效的记载均为“主风头寒痛,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膝痛,溪毒。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
《滇南本草》中记载苍耳子有治疗鼻渊的功效,书中记载苍耳子“主治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发汗,散风湿,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肢痛、痹痛。疮科仙草,慎勿轻视”。
《本草蒙筌》记载苍耳子“散疥癣细疮遍身瘙痒者立效,驱风湿,四肢挛急者殊功。止头痛善通顶门,追骨髓风毒。杀疳虫湿䘌,主恶肉死肌。益气开聪明,强志暖腰膝。亦堪久服,明目轻身”。
《雷公炮制药性解》指出,苍耳子“味甘,性温有小毒,入肺经。主风寒湿痹,头风脑漏,疔肿困重,疥癣搔痒,血崩,大风癫痫,善能发汗”。
中医药古籍中大多将苍耳子的毒性记载为“有小毒”,但也有少数古籍中,苍耳子毒性记载为无毒。
《雷公炮炙论》中记载:“凡采得,去心,取黄精,用竹刀细切拌之,同蒸,从巳至亥,去黄精,取出,阴干用”。
《本草纲目》指出苍耳子的炮制方法有“入药炒熟,捣去刺用,或酒拌蒸过用”。
《食疗本草》中指出苍耳子“不可和马肉食”。
《本草蒙筌》言其“最忌猪肉、米泔”。
《得配本草》则明确指出苍耳子“忌猪肉、马肉、米泔”。
《本经逢原》中明确提出:“服苍耳人最忌猪肉及风邪,触犯则遍身发出赤丹也”。
中医药古籍中还指出身体虚弱的人忌服苍耳子,《本草从新》也指出苍耳子“散气耗血,虚人勿服”。
苍耳的介绍就到这里啦,苍耳子为中医药领域不可或缺的常用中药材,在“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作为中医治疗鼻渊的要药,历史悠久,疗效确切。
苍耳子因其使用的普遍性,更需关注其毒性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在合理继承苍耳子中医药古籍记载的用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同时,需进一步挖掘其毒性、炮制、使用禁忌及其配伍减毒等安全用药方面的内容。
炒制虽然使苍耳子中总酚酸含量降低,但可使苍耳子质地酥脆,水煎煮时利于酚酸类成分溶出,提高了水煎液中酚酸类成分含量,提高临床疗效。
苍耳子配伍辛夷、黄芪可以减毒或增效。苍耳子、辛夷配伍后合煎液的抗炎作用较苍耳子单煎液有所增强,且急性毒性小于苍耳子单煎液。
苍耳子配伍黄芪2:1可最大程度减少苍耳子毒性,苍耳子具有肝肾毒性,故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苍耳子超过药典规定剂量10g时容易发生急性中毒反应,而长时间应用苍耳子或其制剂也容易发生蓄积性中毒,所以临床必须严格控制苍耳子“量程”来降低苍耳子不良反应发生率。
临床应用可辨病施量,如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时用量宜小,3~10g即可;而在治疗癌症时用量可稍大,但仍建议从小剂量如3g开始,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逐步增加用量至取得满意效果。
此外,苍耳子临床应用仍应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不宜长期续服。
苍耳子外用前行皮试实验,当苍耳子外用时当提示行局部斑贴试验,待阴性结果再行外用。
宜饭后服药,苍耳子味苦,用量稍大即容易出现胃肠道系统毒性,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痛腹泻等典型的苍耳子中毒反应时当立即停药,服甘草或生姜汤解毒,必要时送正规医院救治。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1)毒性药材苍耳子的中医药古籍挖掘研究杨雪张冰高建超李岚田春华夏东胜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2)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