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早读
古诗词的物象、意象和意境
我国古典诗词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山水诗词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主要特征是题材来源的广泛性、多元化及其意境世界的宏博与精奥。
每一首山水诗词的背后都有一祯独特的风景。古人登山观瀑,临江泛舟,仰观天宇,俯视山川,高山、奔流、江海、世间万物,就是最普通的一草一木都成为诗人抒怀言志的载体,都有着其“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意象之美。传统山水诗词以自然特有的山水清音、万物欣欣向荣等意象,蕴含着古人深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唯美地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
古典诗词中的山水意象,色彩纷呈,意义深远,是宇宙生命美妙的自然呈现,是山川草木、日月风云藉诗人妙笔而获致的美的律动。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有限的物象有了无限的意韵,品味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感悟诗中所昭示的深刻道理,使人领悟到传统文化之深之博之美,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理性认识和励志生命的人文品性。
一、什么是“物象”
“物象”指物体的具体形象,一般来说作品中的物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 其中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等。
如:树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
禽类的乌鸦、鹰、鸡、鸭、鹅;兽类中的虎、狼、犬、兔。
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
还有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
如果在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 以及青、绿、黄、红、紫、白等色彩词呢?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状了。 如果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某些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体的“具象”,这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二、什么是意象?
象,就指的是物象。 意,即指心意。而“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它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因此,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朱光潜写过一篇题为《诗的意象与情趣》的文章。他指出:“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图影,概念是同类许多事物在理解中所见出的共同性”。
比如说‘树’字可以令人想到某一棵特别的树的形象,那就是树的意象。 也可以令人想到一般叫做‘树’的植物, 这是泛指而非特指,这就是树的意义或概念。
再比如说, “马”是物象,“白马”是具象,而“烈马”就是意象了,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 同样,“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而“好人”与“坏人” 就是意象。
又比如 :“山”和“水” 是物象,“青山绿水”是具象,那么“穷山恶水”就是意象了哈, 这里的物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具体, 比如“马”这是一个物象,它包括一切可以称作“马”的动物, 而具象“白马”,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了, 但“烈马” 呢,它已经加上人的感觉和判断。 如果我们在一首诗里面,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将军”的话? 那么这首诗在风格上就会显得比较大气的, 也就有利于刻画“将军”高大威武的形象。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牧民的话,那么这首诗便可能会具有粗犷的风格了, 那么如果配上一个“侏儒”呢?那么这首诗很可能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了哈。因此,意象是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的, 所以选择恰当的意象进行表达,是一首诗成败的关键之一。
我们大家都知道艾青吧,他在《诗论。意象、象征、联想、想象及其他》一书中说到, “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
而在诗词界,对于“意象”一词还有另外一种解说。 那就是认为“意象”的概念是指作者写作构思时的意中之象。
这就是说,一些物体本来根本就不存在的, 比如“龙”、“凤凰”、“麒麟”,“神仙”、“阎王”、“孙悟空”等等。。。。 还有传说中的其它一些禽兽,把这些东西写进诗里边去了,就成了“意中之象”,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这个物体是有的,也许是这里原本有的,可是这位诗人去的时候却没见到, 为了服务主题、营造意境的需要,诗人将它也写进去了,这也就成了“意中之象”
人们在使用意象一词时,含义会各不相同, 我们为了避免自相矛盾,“意象”指称那些被诗人情感化了的个别物质的形态与特征。 它与形象的不同点在于形象主要用来指称“意象”中的“象”,运用范围也不局限于个别物质, 它与意境的不同之点在于意境着眼于一首诗的整个画面与画面中所蕴藏着的主题思想。 当然整个画面是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构成的, 那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单个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意象,而意象的总和就构成了诗的意境。
三、什么是意境?
我们再来说说意境, 意境指抒情诗及其它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
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水平深层次的悟性。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
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性的思考。
诗词如果缺乏这种意境美,便会浅露无味,或者是格调低下,其实意境并不玄奥神秘,它是诗人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统一。意就是思想感情,境就是生活形象或生活环境。 更是形与神、内情与外景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
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境,或借境达理。 我们写诗,就要用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 创造出既不同于生活原型,又形神兼备、包含着不尽之意、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 而在这种艺术境界中,“意”并不是直接的倾露或抽象的论述, 而是在画面中自然而然地让读者感知。
“境”也不是纯客观的外形摄像, 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见解和感情色彩, 把感情含蓄在形象里,即意寓于境,境中见意,才能创造出意味隽永的艺术境界。凡是好诗词都讲究意境,这是因为思想感情必须含蕴在具体的形象中。 想要写好一首诗词,就不能不写景,而且必须讲究情景的交融统一,而这种统一应该是水乳般的交融。 而在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词里,这种情景交融表现得尤为明显。
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诗画作品时,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而造景, “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 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 它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描绘得非常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 这正寄寓著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而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则是一首借境达理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充满理趣,说理的技巧十分高超。 苏东坡通过在不同地点观看庐山所看到的景象不同一事,来说明对事物应从多角度去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哲理。 当然这也是他游览庐山所获得的感悟。 如果当时苏东坡不是通过借境达理来表现这一哲理,那可以肯定他的那首说理诗不会被人常常提起的。
总结: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
在诗词中,同一个物象往往可以构成情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也可以把其他物象的特点转移到某一物象上来。
由此可知,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是物象和情感的有机统一。从物象到意象,要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是作者的艺术创造。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细小的单位。
总之,物象、意象、意境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一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是诗词的艺术境界。但它们之间又有联系: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构成意境,三者共同为诗词的表情达意服务。我们只有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鉴赏诗词,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旨。
分享几副联友创作的意境联
意境联即以境立意,寄意于景的对联,人们称为意境联。意境联是众多对联类别中的一种,也是最受网络联手欢迎、创作范围最广泛的一大类对联。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坐竹人声绝
襟上滞凉云,欲拂之难,为有羁愁弹不动;
林间漏斜照,曰归者缓,几知陌草乱何如。
扫花坐晚凉
枯坐寂寥天,此看暗香风妒、残色月怜,谁宁非方外客;
长歌摇落处,何妨净土鸟衔、沧浪鱼喋,我犹是劫余身。
江清惟独看
群山怨我来迟,遂衔云而至、剪月而归,孤影浑然挥不去;
两鬓因谁未束?谓隔梦宜思、掬波宜濯,寸心如是许相知。
庭柯秋自薄
晚风襟抱朗,许一地清枯,千里霓裳萦素念;
昏月雪霜凝,剩半庭寥落,满身云影蜕青衿。
多谢桃源人,能留远人住
陶元亮曾相与,簌簌者地偏黄菊、心远夭桃,人境若初逢,愿为真意无言客;
梁五经岂自怜?苍苍然树暗青襟、云深白首,石门堪对晤,补读浮生不第书。
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昏鸦落木,瘦骨秋山,云垂青眼看霜鬓;
素茧浮舟,寒波樽俎,月送沧浪入酒杯。
人间那得安心地,才信人间是异乡
天意难凭,能全节概知谁是;
此怀未竟,得老田园有我无。
小楼一夜听春雨
倚槛分初清半醉,点滴谁知,只不过花瓣蛛丝、诗怀茧素;
挑灯说乍暖还寒,往来自许,终究是纱窗世味、铜镜霜期。
缺月挂疏桐
游宦且徐行,掬烟雨一蓑,与拭乌台尘仆仆;
幽人曾独往,拣沙洲孤影,留看赤壁夜泠泠。
山家
元 刘因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赶路情形,反映了山间的优美景致和诗人的潇洒神态;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渲染出到达“山家”时的欢乐气氛。这首小诗纯用白描,灵动有致,清新隽永。
春暮西园
明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这首《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的语文试题中。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浣溪沙
宋 吴文英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这首怀人感梦的词,借梦写情,更见情痴,写得不落俗套。春夜风冷,是自然现象;加上人心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融会,酿成“东风临夜冷于秋”的萧瑟凄冷景象,而且这种氛围笼罩全篇,此为《浣溪沙》一调在结构上的得力之处。
《问说》(续)
清 刘开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译文: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