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蕃乱东吴——三国谍战之一

 先道歉,昨天那篇弄得匆忙,误把陈登的图片弄成陈宫的了,给各位看官致歉。

如果说昨天说的郭嘉策划暗杀孙策一案只是从史料的蛛丝马迹里推测出来的话,那么,今天要说的“隐蕃乱东吴”则是确凿无误的官方间谍案。

公元229年,诸葛亮在北方期间与吴国正式结盟,共同抵抗魏国。这个结盟导致三国形势出现变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出现以二敌一的态势,对魏国十分不利。三国之所以能鼎立,主要就得益于这个结盟,魏国从此不敢贸然发动攻吴或者攻(蜀)汉的战争,攻吴,(蜀)汉会出兵北伐,反之亦然。

(蜀)汉此时正在北伐时期,曹睿在阻击(蜀)汉北伐时还要防备吴国渡江北进,两边都需要屯住大军,虽然短时间内能够应付,但长此以往魏国就会面临被拖垮的危险,怎样对付这两国的结盟成了曹睿必须解决的燃眉之急。

在不能发动正面战争的情况下,曹睿决定发动一场隐蔽战争,派人打入吴国内部。计划是谋取吴国廷尉的位置,然后利用执掌刑狱大权的机会,制造冤假错案,离间吴国重臣,搅乱吴国政局,让其腾不出手来配合(蜀)汉北伐。

打定主意后,曹睿开始物色人选,亲自选定二十二岁的隐蕃来担当此重任。这在今天有些难以想象,二十二岁,才刚大学毕业的毛头小伙子,能否担当此重任,又有谁敢派他去?

隐蕃,青州人,才智机敏,能言善辩,曹睿的目的是让其去谋取廷尉,自然对刑律之事特别熟悉。曹睿亲自召见他,授予重任。

第二年,隐蕃找了个理由叛魏逃到吴国。

要谋取吴国高官,必须要得到孙权的认可。隐蕃只是个没有名气的年轻人,叛逃到吴国后根本没人理会,更别说见到孙权了。怎么办呢?隐蕃就写了封信,自己拿到宫门前去递交。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隐蕃确实是个人才,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步步吸引孙权上钩。先给孙权上眼药,吹捧他是有道之君,说自己是弃暗投明,然后引诱孙权说自己不是一般的投降人员,而是掌握有重要情报的人,请求能得到你的召见。

孙权果然上钩,立即召见隐蕃,与隐蕃面谈。要迅速地取得孙权的信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相信曹睿在派隐蕃去之前,就给了隐蕃一些魏国的机密情报。隐蕃来之前精心准备了一番,不光是内容准备,服饰上也刻意装扮,会见时显得风度翩翩,举止优雅。再加上他本来就能言善辩,又知道一些机密情报,对时局的看法也显得很有独特的见地,很快取得了孙权的信任。

孙权小时候的同学,现任侍中、右领军胡综一直陪同在一旁。隐蕃走后,孙权问胡综怎么看这个人,胡综回答说:“此人夸张言辞像东方朔,巧言诡辩像祢衡,但实际才能都不如这二人。”这就是旁观者清。孙权问可以让他做什么官,胡综认为不能让他治理民政,可以在都城里找个小官让他试试。

隐蕃的目的是要当廷尉,在与孙权会谈时肯定会有意识地把话题往这上面引导,以展示自己熟悉刑律的才能,孙权真就任命其为廷尉监。

吴国廷尉分三级,廷尉正、廷尉监、廷尉平。隐蕃虽然距离廷尉正还有一步之遥,但一见面就得到个副廷尉,已经是很成功了,假以时日升任廷尉正也有极大可能。

二十二岁任廷尉监,前途无量,再加上能言善辩的口才,举止优雅的亲和力,估计还有曹睿提供的大量财力,隐蕃很快在吴国声名鹊起。门外常常是车马云集,门内往往是宾客满座,朝中自卫将军全综以下官员都争相与他交往。当然,也有不爱凑热闹,清醒冷静的少数人不与隐蕃来往,比如羊衜、杨迪等人。

特别是廷尉郝普,对隐蕃佩服至极。隐蕃的目的是要做廷尉,一定会想办法拉近和郝普的关系,从好的方面说是想得到郝普的好感,离任时举荐自己接替。从坏的方面说是寻找郝普的过失,想办法取而代之。

郝普以前是刘备的零陵太守,被吕蒙欺骗才投降了吴国。二人同是投降的人,有许多感同身受,也因此郝普经常在隐蕃面前倾诉抱怨自己的委屈和受到的不公,不知里面有没有背叛刘备后的愧疚。

太常潘濬的儿子骑都尉潘翥也是隐粉之一,不光争着与隐蕃结交,还时常送钱送物。潘濬不住建业,不是在外征战,就是和陆逊一起驻守武昌,听说儿子结交隐蕃,非常愤怒,写信责骂儿子,要儿子追回送出去的钱物,还要儿子到信使那里接受一百杖击的惩罚。潘濬这个举动让许多人困惑不解,一直到后来隐蕃事发,大家才恍然大悟,潘濬之所以这么大张旗鼓地做这件事,是在保全他的儿子,也保全自己。

潘濬也是降将,以前是刘备的荆州治中从事,又和(蜀)汉长史,后任大将军的蒋琬是亲戚。曾经有人给武陵太守卫旌告密,说潘濬派密使和蒋琬联系,有投降的意思。卫旌不敢隐瞒,立即告诉孙权,幸好孙权相信潘濬,把卫旌的上表封好后送给潘濬,以示信任,同时召回卫旌,将其免官。古往今来的降将都不好当啊。

从隐蕃有意识地结交吴国朝臣的行为来看,其目的性非常明显,结交的人中没有皇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江东士族,如朱据,一类是降将,如郝普、潘濬的儿子,而这两类人都是孙权潜在的政治对手,如果把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势必动摇孙权政权的稳固性。隐蕃这招确实高明。

非常奇怪的是就在第二年,隐蕃却因谋叛被抓。有记载说是因吴国孙布诈降引诱魏国王淩入吴,隐蕃为保护王淩起事,引起王淩警惕而撤军。这个有些牵强,王淩因为找满宠要兵要不来,就没有亲自带兵入吴迎接孙布,而是派了一个督将带了七百步骑去迎接。

隐蕃不会为了这七百步骑暴露身份的,但究竟是什么事情促使隐蕃谋叛,史无记载,是个解不开的谜。隐蕃又是以什么方式谋叛的,有哪些人参与,也不知道。只知道隐蕃确实做了谋叛的事情,没成功,只身逃跑被抓。

值得关注的是隐蕃被抓后的事情。隐蕃被抓后并没有立即处死,而是遭受严刑拷打,一定要他说出有哪些党羽,而隐蕃坚决不说。

最后孙权竟然亲自出面审讯隐蕃,对隐蕃说:“你何必拿自己的身体代人受过呢?”隐蕃回答说:“孙君,大丈夫谋事,岂会没有同伴!我做烈士而死,不会牵连同伴的。”至死也没说出同伴。堂堂皇帝亲自审讯一个案件,可见这个案件相当复杂严重。

孙权一定要追出隐蕃党羽,是想借此打击江东士族,从这个意义上说,隐蕃闭口不言,起到了保护江东士族的作用,也加重了孙权对江东士族的猜忌和防范。两年后,吴国爆发了吕壹案件,孙权放手让校事吕壹大规模迫害江东士族,应该就有隐蕃事件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曹睿派隐蕃入吴搅乱吴国政坛的目的还是得以实现。

魏明帝亲手策划的间谍战刚有个良好的开局就戛然而止,可惜。

后来吴国又发生了一件谋杀孙权案,虽然也是魏国降人所为,但没有证据证明是魏国官方策划和实施的,只是其中确实有些蹊跷的地方。

马茂是魏国淮南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临淮镇东故城)长,因与上司王淩不和,投降了吴国。孙权任命其为征西将军、九江太守、外部督,封侯,领一千兵。

孙权特别喜欢打猎,因身份特殊,政务繁忙、年龄增大等原因,不能去原野里打猎,就在皇宫禁苑中的猎场里打猎。

公元245年,马茂和朱贞、虞钦、朱志等吴国禁卫军将领合谋谋杀孙权。计划在孙权进入禁苑,公卿诸将还没有进来之前,朱贞盗取节符,假借孙权诏书,将门外的文武官员全部抓拿捆绑,守住苑门。马茂带兵进入苑中杀掉孙权,分兵占据宫中重要位置和石头坞,派人报告魏国出兵前来接应。

这次行动牵涉人太多,难以保密,被朝廷察觉,迅速地将马茂、朱贞、虞钦、朱志等人抓获,灭三族。

蹊跷的是马茂投降吴国,得到远高于以前的丰厚待遇,按说就应该死心塌地地回报孙权的知遇之恩,为什么要谋杀孙权呢?动机何在?谁都知道谋杀皇帝是多么大的罪名,如果不能获得超过现在的利益,谁愿意冒着被诛三族,甚至九族的巨大风险去谋杀皇帝?

怎么才能获得超过眼前的利益呢?两条。一条是谋杀成功后,拥立孙权的儿子或者其他哪一位新皇帝,从新皇帝那里得到。另外一条是联络敌对国家军队进入,灭掉吴国,建立灭国之功。而吴国的敌对国就只有魏国。马茂的计划也是谋杀成功,占据宫内外险要位置后,通知魏国军队前来接应。

三国时诈降之风盛行,其中东吴最喜欢这么做,早期最著名的就是黄盖诈降,火烧赤壁。后来最著名的是周鲂诈降,差一点灭了曹休。其他的还有许多。前面曾提到过孙布诈降,对象正是马茂的顶头上司王淩。有没有可能是王淩依样画葫芦,让马茂诈降吴国的呢?史料不足,不敢妄说,只能存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