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中国社会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承德—北京的铁路通车了

资料图片

1.

越是看历史资料,越是觉得承德人民真的很不容易。

昨天,有人在今日头条里老羊铲史关于承德铁路历史的文章后面留言,说“一个网红,居然把承德铁路史梳理的这么清楚,不容易”。

其实,老羊铲史不是网红,是考证踏踏实实的查资料,写文章,得到了一些读者的认可。但毕竟历史是小众,没有那些搞笑的通俗的内容吸引人,写历史内容求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什么人的事也经常发生。

但毕竟,有那么多的历史事件还需要回忆,让人记住。

还是那句话,这些天,承德人除了关心什么时候挖沟结束,剩下的就是关心承德——北京的高铁什么时候开通了。

查资料,老羊铲史惊异的发现,60年前,承德至北京的铁路开通的时候,居然正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事期。

资料图片

2.

60年的1960年,也是鼠年。

这一年,是中国人民最难受的一年,我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欠收,人民食物供应不足。

苏联片面决定撤走专家,撕毁经济建设合同,更加重了我国经济困难。

国际国内环境都非常的困难。

农业歉收,粮食不够吃,是最痛苦的事,城市还好,好赖人每月都有粮食本,可以去买粮食。最难过的是在农村,三月开始办食堂,四月粮食就不够吃了。

这一年的4月13日,承德市直辖下板城区的三沟、六沟公社十余日内发生18起食用杏仁儿中毒事件,20余人中毒,其中有7人经抢救无效,可怜的死去。

5月19日,三沟公社下院大队又有3人中毒死亡。12月12日统计,三家公社五天时间内发生过6起食用杏仁、大麻籽中毒事件。

《承德县志》记载:当年5月19日统计,全区有6028人患浮肿病,占农业人口的2.35%,期间5月12日区委曾抽调干部、医生210人深入重点队采取治疗、防治措施,1961年5月初,浮肿病人由4月末的2147人增加到4554人,区委在5月11日发出“关于迅速控制河扑灭浮肿病的紧急通知”中,决定5月20日前予以扑灭。

这一时期的浮肿病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粮食,现在的承德县的三、六沟也是粮食主产区,可见当时的饥荒状况有多严重。

这一年,区委书记、区长亲自带头,采集薯秧、树叶、野菜干儿10923150公斤。

资料图片

3.

母亲在世的时候,常常说起她上学的时候的一个老师,因为没有粮食,连续几天只是喝一点盐水度日,最后全身浮肿。

估计那位老师也是民办老师,如果是公办的话,每天定量供应还是有的,这也就是《承德县志》里所说的占农业人口的2.35%。

看《承德市志》,承德市1960——1963年的粮食亩产分别为:

1960年平均亩产115公斤;

1961年平均亩产105公斤;

1962年平均亩产85公斤;

1963年平均亩产106公斤。

1958年的平均亩产为146公斤,老羊铲史在关于修建密云水库的文章里有这样的内容,那年,密云还属于承德专区管辖:

总理对全县人民生活情况非常关心。他问:去年亩产多少,今年计划多少?

闫振峰同志说,去年亩产二百五十斤,今年保证四百五十斤。总理又问,是缺粮县还是余粮县?闫振峰同志说,去年是缺粮县,今年将成为余粮县。

两千万北京人不一定知道的事:密云水库修建时还归承德管辖(点击链接看全文)

对比着看,密云县的粮食产量远远高于承德的平均产量。

中国人除了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外,还喜欢搞群体性的运动,每天早晨看到那些集体性的大规模的行走,举着红旗,喊着口号,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不是人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一些喜欢群体性运动的基因,随众意识深入骨髓?

资料图片

4.

那个时候,我的老家还归属于承德县,包括现在兴隆县的蘑菇峪。

父母的结婚证还是承德县上谷公社发的,母亲说起他们领结婚证的时候,总是说父亲新穿上的棉裤,去上谷公社很远,需要翻过庙梁、过下板城再去上谷,一个来回得有一百多公里吧,早晨起早去,晚上回来时,膝盖处就漏棉花了,你说那个时候的棉布的质量该有多差。

父亲在车河铺供销社卖货,母亲在学校教书,当时的户口都在老家。奶奶说,你们挣得工资还不够买一麻袋萝卜的,每天还要从家里往外背粮食,回来种地吧。

于是,就回老家种地了。

粮食不够吃,需要找根源。

1960年5月20日,承德市下板城区委在15个单位搞“三反”试点,重点解决贪污盗窃、非法经营、铺张浪费、官僚主义、强迫命令和领导权的问题。

吃不饱肚子,就有了上面这些情况。

那一年,宽城还没有建县,11月23日,青龙县召开万人大会,贯彻中央提出的“低指标、瓜菜代”的方针,和省委“生产渡荒、节约渡荒”的指示,次年降低干部、群众的口粮标准,大搞各种代食品,农村出现大量浮肿、肝炎患者,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

刘章故居  资料图片

5.

1960年晚春,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刘章正在兴隆半壁山当教书匠,他写信给他的老乡、好朋友、诗人何理来他那里看看。

何理当时还在上大学,从兴隆乘车,翻过八品叶大梁,到达距离县城一百二十华里的半壁山。

何理回忆刘章的文章《迟到的发言》:

当值三年自然灾害,整个国家都困难,刘章家也是社会细胞,注定了贫困的命运。他显得出奇的黑瘦,长长的腿细细的胳膊,除了骨头没有多少肉。我没问他教书月薪多少,一看便知少的可怜,能顾上交房租,就顾不上糊口,无奈在北山半腰开了一块小片荒,种些萝卜,以便秋后能拔两筐当粮吃。

锄草田间,打柴山洼,

昼日里黑汗白流不在家。

辜负了屋前屋后花,

何曾见燕子飞来飞去,

似不闻山雀唧唧喳喳,

偶尔夜来风雨声,

担惊受怕,

惦记汗水浇的好庄稼。

最是鸡鸣声声入耳,

忙乱乱蹬鞋穿袜,

雨前摘桑,风后拔麻。

... ...

——刘章的诗《忆故乡》

两个诗人一见钟情,友谊伴随终生。

1956年放寒假,刘章非要让何理去他的家乡看看,何理也没有推辞。当晚,两个人先坐火车到上板城。当时京承铁路正在修筑,路基的铁轨都已铺好,夹马石隧道还在紧张施工,年轻气盛,他俩就和几名同学顺着铁轨徒步西行。一路上有亮的地方很少,深一脚浅一脚,短不了跌跤,一直走到后半夜,精疲力尽,又冷又饿,才到寿王坟铜矿,住在了刘章的亲戚家。

这是我查到的唯一一段京承铁路在建时的文字,两位诗人沿着铁轨走了一宿,这是1956年。

这是值得承德人骄傲的两位诗人,刘章和何理,都已经仙逝,在天堂,得知京承高速铁路即将开通的消息,该会有多么高兴呀。

6.

1960年4月2日,承德《群众报》发表消息:

昔日理想今实现  一条动脉通北京。

京承铁路昨日全线通车

承德人民的激动心情在报纸的标题上就表现无遗。

1960年通车的京承铁路,分两期完成,第一期为上鹰线,1957年9月29日通车,第二期从鹰手营子到怀柔的鹰怀线,于1957年开工,年底因费用停工,1958年,密云至怀柔利用原来的路基重建,为支持密云水库建设,提前于11月铺轨通车,1958年10月,铺通北马圈子至青石岭间,9月11日从密云和青石岭两端同时相向铺轨,11月7日接轨,1960年2月10日,开通临时客车,全长254.75公里。

4月1日,承德市隆重举行通车典礼,有6000多干部群众参加,

河北省副省长张明河为通车剪彩。

从此,承德进入了火车时代。

7.

交通改变世界,促进人类进步。

但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有人做出巨大的牺牲。

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国家投资修通了京承铁路,使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下个月,京承之间的高铁也将开通,势必也要给承德带来更多的惊喜。

准备好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