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钟华浦图讲座:老子的智慧(上)
本文:依据于钟华老师在上海浦东图书馆讲座《老子的智慧》整理
插图:来源于古典书学研究中心2020国庆亳州游学活动
一 ,今天西方的领跑是科学,中国古代的领跑是道学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是中国得以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领跑一千多年的智慧所在,某种意义来说,中国近现代一百多年的落后挨打,正是因为社会整体丧失了老子的智慧所致。
今天西方的领跑是科学,中国古代的领跑是道学。
儒學是道学里的一个分支,是道学落地的一个方面。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让中国人真正能够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前提是要能够恢复中华民族,比如以老子为代表的、专属于中国的智慧,如此,我们也才知道中国人何以叫中国人。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话有几层意思:
一,“道可道”。可以说出来的道,比如我从杭州到上海,先高铁,然后汽车,经高架桥、小路,这是道的第一个意思——道路。这样一想,从你家出门在人行道上走,你就是在道上行的得道高人了。
二,结果走着走着,你走到草地里,旁边有人会提醒你“偏离了道”。那怎么区分哪些不是我们走的道?哪些一看就是我们走的道?于是牵涉到道的第二层含义:“道之为道”,即“道理”。
它包括几个方面:
要有一定的标识;
道路有边界;
道有目的和方向。
三,“常道”。如果有一个人,在你想到全国各地去的时候,他能够像导航一样给你讲得清清楚楚,这个人是不是很厉害?当他和任何物体打交道,都能够通达所有的事、所有的物,这个人是不是也挺牛?
所以我们讲《老子的智慧》,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成为得道的高人,至少给自己树立“我想成为得道高人”的目标。
上海到杭州,是得道 。得道很简单,无非你得的是大道还是小道。我们重点讲大道。
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包括三方面意思:可名之名、名之为名、常名。
当你和所有事务打交道都能够做得很好的时候, 就进入常道的境地,从人出发,就牵涉和某人某物打交道,必须知道他的名字。
“名”是我们对世间万物的命名。人类构建人类社会的过程,是对万物命名的过程,我们进入到这个世界并与之交道的时候,“名”是一种途径和通道。为什么给这个东西取名叫这个名字,即“名之为名”,是“名”第二方面的意思,即“内在的依据”。当你知道这样命名的方式,就进入了“常名”,进入了现实世界。
常道和常名,前面是主导,即道之为道,是智;名之为名,是慧。把两者合起来,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得道高人。
二,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都是这样的得道高人,我们尊称为圣人
得道高人就叫圣人。《说文》解释:圣(聖),通也。主要意思是耳朵善于听,并能够把听到的东西呈现出来。古代特别强调顺风耳,不需要眼睛观看,用耳朵听就能够听到你的心声,就能够听到天地万物之间内在运行的道,这样的人称之为圣人。
《洪范》曰,“睿作圣”,睿是通达、明智的意思,比如老子、孔子是圣人;又“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比如王羲之叫书圣,吴道子称画圣,关羽是武圣;“从耳,谓其耳顺为之圣”,孔子讲“六十而耳顺”,耳顺的意思,听东西能够听音儿 ,能够听出话外之音,能够“听之以几”,这种人很厉害,能够听到这个世界将要发生而没有发生的事儿,这种人叫做圣人。
圣人就是得道的人,但是光这样解释还不行。
到了庄子,他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七种:“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在庄子的行文里,君子不是“人”。因为前面说得很清楚: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四类“人”,后面则是君子、百官、万民。庄子为什么这样讲?这就牵涉到“民”和“人”的区别。
请大家看庄子的划分,圣人之前有三类人:天人、神人、至人,圣人之后是君子、百官、万民。说明圣人是二传手,他的左手牵着的是一批得道高人。有一类人得道了, 在道里面逍遥自在,或者过自己的隐逸生活,圣人跟他们相同,也是得道之人,区别在于圣人得道后,还要把道来传播,让君子、百官、万民都能过得更好。
圣人有这样一个内在要求和心愿。在《庄子·天下》篇里,庄子提出一个观点:“内圣而外王”。意思是,你内在是得道的圣人,那么道给你的任务还有一个, 要把道通过成为“王”的方式惠及天下苍生,这是他的职责和任务,叫“王(wànɡ,动词)天下”。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都是这样的得道高人,我们尊称为圣人。圣人最明显的两大标志:
第一,他是一个得道者;
第二,他得道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他发的是道心、公心,他要为天下苍生、宇宙万物服务。
三,首先圣人是得道者,其次,这位得道者发的是公心
我们怎么样才能得道、才能成为圣人呢?看一下条件:首先圣人是得道者,其次,这位得道者发的是公心。
具体怎么样去做呢?《礼记·大学》里面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好像做了一个循环。
我把它简单归纳一下,也就是说,一个人修道、得道成为圣人以后,要把道推行到人类社会,惠及万民百姓,叫“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这个发心,则“必治其国”。看,“王天下”先要发一个道心、公心,依次顺序如下:欲明明德于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至知、格物,这个是从上发愿心,如规划一幢高楼。而造楼房的时候,是从下面开始,顺序如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个合起来统称“内圣”,算是得道了。得道的基础是“格物”。内圣之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叫“外王”。
比如王羲之,在一个领域里面做得最高,被称之为书圣,然后他有一个笔法授受核心,一轮一轮往下传授。
四,和世间万物打交道,就必须了解万物
现在我们知道,得道的途径首先是从“格物”开始。这关键的第一步踩扎实了,就容易成为圣人。
什么叫格物?
先看“格”。《说文解字》对格的解释:木长皃(貌)。可以读木长(chánɡ)皃,也可以读木长(zhǎnɡ)皃。如果执守于长(chánɡ)也,格树木的意思,就是得判断这个树长成以后,它的周长是多少?能够下几块料?做几个柜子板凳?类似于今天物理学的知识。长还有一个发音:zhǎnɡ。放在格物的“格”,讲的是“长(zhǎnɡ)”,在今天可以叫生成学,如何把这个树种下去,使它成才,含有培育的意思,就是如何种树的这一方面叫“格”。种树的例子容易了解,把“格”推广到所有事物的方方面面,就落到格物的“物”。因为和世间万物打交道,就必须了解万物。
再看“物”。《说文解字》:“万物也”。物,左“牛”右“勿”,形声字。“勿”在中国古代是一面旗的意思。为什么是“牛”字旁?一个人很厉害的时候,我们称他是得道高人,也会说他是“牛人”。中国古代的学问很有意思,《说文解字》:“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说牛是大的物体,循牛而入万物。在中国古代,耕地主要靠大象,牛主要是用来祭祀的,它是要和那个不可见的“神”沟通,人通过祭祀表达一种敬意,也获得一种沟通。于是我们就得琢磨牛到底怎么回事。在造字之初,牛是一个象形字,像的是内在的“形”
什么是内在的形?这牵涉到道。《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最原初的母亲,一方面生成万物,另一方面,它又有两个功能:
第一,赋予万物以生成的能力,道生成人,人类可以自我绵延;
第二,道生万物,又以万物的形式潜存于万物之中,像基因一样遗传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这个“基因”叫“理”。万事万物之间都有一个理,把一个事完成叫做道理,由道能够明白理。
“理”和“文”相对,显现于外的纹路叫文,内化于物体内部的叫理。
中国人最早发现物体里面的理,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切玉的时候,发现如果不按照它的纹理去切,玉就容易碎,如果依纹理切,切出来的玉就晶莹剔透很好看。
先民发现牛身体里面也有这么一个内在的理路,把这个理路画出来,就是篆书的“牛”,再加像一面旗的“勿”,合起来构成“物”。
老祖宗造这个“物”字,想告诉我们,如果你要想成为一个牛人,要想做事、和万物打交道轻松自如,能够像切玉一样,你就必须按照“理”的方式,叫“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样去做,你的事情才能做得好、不会碰到阻碍,这个叫格物。
(未完,明天继续)
关注我们
以中国智慧
开启新的一年